推进益阳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养殖业是以畜禽、水产养殖和繁殖为主的行业。包括畜牧业和水产业。益阳是山水之城、农业大市,养殖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养殖业实现了稳定增长,但还存在一定差距,稳量、提质、增效是养殖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益阳养殖业发展现状
2014年,全市实现养殖业产值169.41亿元,比上年增长4.7%,比2010年增长14.1%,年均增长3.4%。
(一)市场供给能力增强。2014年,全市出栏生猪499.76万头,比上年增长4.2%,比2010年增长6.3%。赫山区、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相继成为生猪调出大县。出栏牛19.86万头、羊44.02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4.3%,比2010年增长23%和13.8%。安化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水产品总量36.5万吨,比上年增长7.7%,比2010年增长34.9%。益阳被中国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淡水渔都”称号。
(二)规模养殖发展迅速。2014年,全市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场达1607个,出栏牛、羊100头以上的规模场分别为100个和249个,存笼1万羽以上的蛋鸡规模场135个,出笼5万羽以上的肉鸡规模养殖场23个,促进了规模经营。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72%、牛56.1%、羊64.3%,均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8.5%,比2010年提高9.8个百分点。培育年产值50万元以上水产养殖大户425个,产量占到水产品总量的30%,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从农业经济看,养殖业占比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发展,益阳养殖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比达45.5%,比2010年提高0.9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看,畜牧业多元发展明显加快,牛、羊和禽类占比达39%,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生猪占比逐年下降;水产品中名特新品种占比达60 %,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拉动了水产业发展。
二、益阳养殖业发展举措
(一)标准生产助推健康养殖。益阳市坚持政策扶持、项目引导、示范创建的思路,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的原则,积极推行标准化示范创建。五年来,全市共完成142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建设,创建9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占总量的15.6%;创建30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辐射面积达30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35%,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经营延伸生产链条。益阳市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提升现代养殖业的重要举措,用工业的理念谋划生产,打破传统养殖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延伸了生产链条。2014年,全市养殖加工企业达565家,比2010年增加1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5家,增加33家,实现销售产值66.74亿元,是2010年的3.9倍,带动农户近10万户,成为拉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湖南顺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现已形成集水产养殖、加工、贸易、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全国冷冻水产业百强企业。公司建有绿色无公害养殖基地3.5万亩,储藏冷库容量达2万吨,年加工水产品1万吨,创汇近2000万美金,产品远销欧美、韩日、港台等国家和地区,促进了益阳水产业稳步发展。
(三)科技应用提升产品质量。为提升养殖产品质量,益阳市强化良种繁育与推广。畜牧业方面,健全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发证年审制度。2014年,经主管部门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18个,种公猪站26个,种禽场1个,建立家畜人工授精站点160个,已形成原种场、扩繁场、人工授精站(品改站)三级畜禽良种繁育推广网络。全市猪、禽、羊、牛良种率分别达96%、92%、65%和55%,均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水产业方面,着重抓苗种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全市71家水产苗种场生产许可持证率达100%,繁育品种13个,生产鱼苗35亿尾,以常规品种和南方大口鲶、泥鳅、鳜鱼等名优品种为主,可满足本地生产需求。2014年,全市繁育的“四大家鱼”以及鲫鱼、鳜鱼等15个品种种苗,顺利通过南昌中心、南宁中心、长沙中心等机构的检测。
(四)品牌战略助推特色发展。品牌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益阳市把养殖品牌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注册了“鹏晖禽业”、“福远冷鲜肉”、“益华水产”、“渔家姑娘”、“好好食”、“湘东湖”、“大通湖”等商标。其中“鹏晖”牌鸡蛋荣获中国首届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优质农产品金奖”,是湖南省著名商标;“益华水产”、“渔家姑娘”被确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湘东湖”牌干腊青鱼获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和中国湖南首届(国际)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金奖;大通湖成为“中国河蟹之乡”,“大通湖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之一,其产品直接出口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提高了益阳养殖产品知名度。
三、益阳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一)成本居高效益下滑。近年来,受粮价上涨影响,豆粕、玉米、鱼粉等饲料原料价格水涨船高,提高了养殖成本。沅江市南大膳镇高丰渔村堵堤渔场,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农业部确定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四大家鱼”产量占比约90%。渔场通过鱼池改造升级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单产由1200斤/亩提高到2000斤/亩,但收益却由2010年的2000元/亩下降到1500元/亩,主要是饲料价格上涨。如通威牌饲料由2600元/吨上涨到3800元/吨(每亩投料约1吨)。养殖效益下滑,风险时有发生,如遇“泛塘”、疫病等损失难料,甚至血本无归,目前已有部分养殖户选择退出。与此同时一度作为养殖业龙头的生猪生产形势也不容乐观。自2013年12月以来,猪价从高点急转直下,连续三个月跌破盈亏平衡点,年中猪价虽有反弹,最高达16.8元/公斤,但持续时间短,年底又回落到13.6元/公斤,虽然小型养殖户有盈利空间,但却比大型猪场的成本价低0.4元/公斤。养殖效益不稳,延长了生产周期,部分养殖户出现资金“断链”,形成发展瓶颈。
(二)养殖加工层次较低。益阳市养殖加工业虽有新进展,但加工层次不高,是产业发展短板。一是加工比例偏低。畜牧业中,生猪以屠宰加工为主,约占出栏总量的三分之一,其精深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禽蛋主要是皮蛋、盐蛋加工,仅占到总量的20%;牛、羊、家禽仍以出售鲜活产品为主。水产业加工比例虽达24%,但远远低于全国(约35%)、发达国家(60%-90%)的水平。二是企业规模偏小。益阳养殖加工企业大部分是本世纪初依靠自身积累发展起来的,生产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且规模偏小,缺少竞争优势。在565家养殖加工企业中,销售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5家,其中过5亿元的仅3家,过10亿元的没有。
(三)融资困难制约发展。随着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然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大户做大做强。桃江县鲊埠回族乡一曹姓养牛专业户,2008年筹资200多万元,其中在当地担保公司借贷100万元,该养殖户生产规模从开始的年饲养量87头曾发展到近400头,虽然技术能过关,销售有门路,养殖有利润(每头收益约3000元),但由于在担保公司的借贷还本付息负担过重,加之养殖场以及养殖产品不能作为抵押物在当地银信部门获得贷款支持,无奈之下只能缩小经营规模。目前,该养殖户年饲养量仅127头,这与开办初期设计年饲养量500头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如果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投入生产资金约200万元。
(四)生产污染日趋严重。养殖业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产生的污染日趋严重,给环保增加了新压力。一方面畜禽养殖自身带来的污染治理难度加大。以生猪养殖为例,一头100公斤生猪日排泄粪尿约8.36公斤,一个万头猪场日排泄粪尿约150吨,由此推算,全市生猪养殖排泄的粪尿量约1000万吨。据悉猪粪可产生230种恶臭物质,一个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可对1-2公里范围的居民生活和水源地产生影响,特别是如果病死畜禽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栏舍、水源的污染以及病源传播扩散,由此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随着渔业生产向高密度、规模化方向转型,养殖投放未被摄食的残饵倍增,化学药剂滥用,严重影响水质。
四、推进益阳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养殖业发展要走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根本,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生产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入手,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服务体系,夯实发展基础。养殖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也是益阳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重要产业。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发展养殖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一是以推进全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明确“十三五”养殖业发展规划,促进养殖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发展养殖业项目资金,增加本级财政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标准化基地、龙头企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品牌创建和新技术引进推广。三是完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对规模大、辐射能力强、资信良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给予贷款优惠政策。同时倡导行业内部创办金融机构,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拓宽融资平台。四是健全养殖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提高重大灾害事故抵御能力;承保机构要主动与畜牧水产部门沟通交流,做到“应保尽保”,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分散养殖业风险和损失。
(二)优化养殖结构,增强供给能力。全市要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一是稳定生猪产业。积极推行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猪养殖,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力争全市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500万头以上。二是加快草食动物和家禽养殖发展。目前,养殖户出售1头牛收益3000元、羊600元,且禽类市场日渐升温。益阳丰富的闲山、荒地、湖洲资源,为牛、羊和家禽养殖提供了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地要以开发选育地方良种为主,加快牛、羊品改和家禽养殖场标准化进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着力提高名特新水产比重。虽然渔业中“四大家鱼”养殖效益下滑,但龟、鳖、鳝、虾等名特新水产价格趋涨,如斑点叉尾鮰价格由2014年初的12元/公斤上涨到18元/公斤,销售1吨斑点叉尾鮰获利超过3000元,大力发展名特新水产是方向。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渔业领域,加快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步伐,拓展鳜鱼、鳝鱼、青鱼、大闸蟹等名特新品种养殖基地面积;另一方面积极推广80:20模式化池塘养鱼、池塘鱼鳖混养和小龙虾池塘养殖三项技术,力争这三项技术推广面积突破30万亩,提高养殖单位面积效益。
(三)实施龙头带动,舞活传统产业。按照“培植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个优势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增收”的思路,推动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一是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如湖南颐丰食品、顺祥水产、益华水产等与国际接轨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连大户、大户带小户”的网状辐射,打造益阳养殖产品出口创汇的“航母”;积极筹建衡龙新区双汇集团项目,提高益阳生猪鲜肉、熟食加工水平,活跃益阳生猪市场。二是培育产业组织。大力发展民间养殖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实行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原料、统一销售,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是加快益阳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将益阳建设成为湖南乃至中南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重要基地;积极培育一批养殖产品销售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流通体系,缩短益阳养殖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距离。
(四)加强生产监管,助推现代进程。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养殖业生产质量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畴,明确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养殖业生产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深入开展养殖产品、生猪“瘦肉精”、饲料、兽药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认真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大力推广“三改两分一利用”(圈舍改造、饲养管理技术改进、养殖粪污排放方式改变,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技术,强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密集区域环境整治。对于畜禽养殖场粪污排放不达标的,按相关要求限期整改,拒绝整改或超出期限不达标的养殖场责令关停并转;对于新建畜禽养殖场,从科学规划布局、适度规模发展、环保设施建设、推进种养结合等方面入手,严把环评关,促进养殖污染物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现代水产健康模式和生产管理技术,引导养殖户合理密殖,科学投饲,减少养殖自身污染,减轻化学药剂使用,推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林志平 刘治]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