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战略的重要发展领域。衡阳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产业比较优势,但在新常态下,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衡阳装备制造业如何趁势而上,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再上新台阶,亟待各级领导关注。
一、衡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主要涉及国民经济9个行业大类,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衡阳的装备制造业包含除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外的其他八个行业,是规模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衡阳共有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企业246家,较2008年增长45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6%,其中大型企业8家,中型企业53家。拥有资产324.9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29.2%,是2008年的3.6倍,年均增长23.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3.7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33.6%,是2008年的4.8倍,年均增长29.9%;实现出口交货值83.4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67.1%;从业人员平均人数7.11万人,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28.4%,是2008年的2.0倍。
(二)企业盈利能力向好。衡阳装备制造业在生产持续增长,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呈现持续向好、逐渐优化的发展态势。2014年,衡阳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从2008年8.52亿元增加到23.85亿元,增长2.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8%;利税总额从2008年14.04亿元增加到51.78亿元,增长3.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0%。
(三)产业集聚效应初显。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汇聚了富士康、特变电工等先进电子设备和电气机械制造的领头企业。201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分别占该开发区规模工业产值的26.4%和20.7%,均超过了20%,两个行业占比之和,接近该开发区规模工业总量的二分之一。此外,雁峰、衡南、衡山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珠晖、石鼓、衡东重点发展泵、涡轮生产,松木工业园重点发展电源制造等,各个地区、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成为衡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行业主导地位突出。2014年,衡阳规模工业大类行业35个,其中装备制造业8个。产值排在前10的大类行业中,有4个是装备制造业,分别是位列第四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位列第五的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位列第七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位列第八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的产值均过百亿。支柱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过百亿企业一家,过50亿企业一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过50亿企业均有一家。
二、当前衡阳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一)国内外环境偏紧。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双重挤压。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为拉动经济发展,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持续较大,工业发展整体环境景气度下降。装备制造行业也同样面临需求增长趋缓、成本上身过快、产能过剩等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2014年,衡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一共有246家。其中大型企业8家,中型企业53家,小微型企业185家,小微型企业数占全部装备制造业企业的75.2%,占比高于全部规模工业企业2.6个百分点。从生产规模来看,总产值在亿元以下的企业88家,占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35.8%,10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仅占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2.4% ;资产总额在亿元以下的企业130家,占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52.8%。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存在“散、弱、小”等问题,产业集中度较低。
2、效益水平有待提升。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2014年,反映降本增效能力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程度的产品销售率分别低于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0.77个百分点和0.30个百分点。从企业实现利润和亏损情况来看,2014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3.85亿元,同比下降14.5%,低于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速4.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较上年增加2家,亏损面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较去年同期增加4.3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58.3%。
3、行业创新能力较弱。2014年,衡阳市装备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04.13亿元,同比下降2.7%,增速低于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速2.1个百分点。反映出当前衡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用于研发的经费投入不足,对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新产品产值呈现下降的趋势。
4、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衡阳市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四个大类行业,这四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了全部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八成以上。除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其他的三个行业都属于传统行业,这三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了全部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六成。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不多,衡阳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三、促进衡阳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衡阳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衡阳装备制造业仍处于扩大企业规模、完善产品种类、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阶段,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也有待提升。面对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需要积极改革调整,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发展,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衡阳装备制造业处于传统产业基础好、上升速度慢,新兴产业发展快、基础较薄弱的阶段。传统产业方面: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三个主导行业为核心,以特变电工、金杯电工、恒飞电缆、南岳电控等企业为龙头企业为辐射点,通过行业的影响力和企业的辐射力,带动整个衡阳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一方面应向产业链上游的材料、设备制造及研发延伸,另一方面向产业链下游的营销、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通过“向两头延伸”的产业调整升级路径,最大限度地完成产业配套发展,提升企业的附加价值。
(二)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走“专精尖”发展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从高利润时代进入到微利时代,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想要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占领行业高地,必须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走“专业、精致、尖端”的发展之路。一方面,坚持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进行原创性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结合,努力吸收消化,最终实现本土化,推进企业技术转型升级。
(三)加强政策支持和平台构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在争取国家、省优惠政策上,在项目申报、项目建设过程中给予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多方面绿色通道促进企业发展。二要搭建好三个平台。一是搭建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平台,在共同研发高新技术、核心技能的同时,高校可以向企业输送对口人才,为企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二是搭建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平台,降低贷款难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贷款成功率;三是搭建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同战略平台,大企业可以兼并重组产业链相关及价值链高端的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小企业可以“抱团取暖,组团发展”,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周孚侨]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