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德 新创业 新跨越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辉煌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常德发展不平凡的五年,是拼搏奋进的五年,是跨越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常德市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全力推进“新常德新创业”宏伟征程,深入打好“园区攻坚、城市提质、民生升温”三大战役,全面推进“智慧常德、现代常德、绿色常德、幸福常德”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运行质量稳中向好、发展动力稳定增长、城乡建设稳步推进、民生水平稳步提高的“五稳并进”良好态势。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五年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精准发力,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继2008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大关后,“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总量不断跨越新台阶,2012年全市GDP突破“两千亿”大关达到2038.5 亿元,2015年突破2700亿元,达到2709亿元,稳居全省第3位,“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1.2%,高于全国全省年均增速。
2.人均GDP实现新跨越。2015年,全市人均GDP达到46408元,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计算,全市人均GDP从2010年的3922美元开始,每年登上一个新台阶,2015年突破七千美元大关,达到745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
3、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全市各区(县市)奋力进位争先,县域经济全面提升。2015年桃源县、鼎城区、澧县、汉寿县、石门县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200亿元,其中澧县2015年跻身为湖南经济强县20强。“十二五”期间全市有武陵区、鼎城区、澧县、汉寿4个区(县市)年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其中武陵区以13.2%的增速领跑全市。2015年,全市有4个区(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100亿元,4个区(县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超过200亿元。武陵区、桃源县、鼎城区、澧县、经开区、石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10亿元。
4.农业基础地位更牢固。“十二五”时期,全市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2015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5亿元,同比增长3.1%,比2010年增加75亿元,粮食产量达到389.5万吨,出栏生猪633.7万头,水产品产量48.7万吨,对比2010年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
5.工业主体作用更突出。“十二五”以来,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好园区攻坚战役,大力推进“1115”工程,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一是总量增大。2015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17.7亿元,占GDP比例达到41.2%,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991.9亿元,比2010年增长91%。二是园区攻坚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5.8%。三是结构趋优。2015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7.7亿元,比2010年增长127%,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户数2015年11月底达到969家,比2011年末增加200家,烟厂、中联系、创元系三家企业成为百亿企业,其中常德烟厂突破500亿元,全市“1115”工程引领、多点支撑工业格局逐渐形成。
6.服务业主导趋势更明显。2011—2015年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保持在13%以上,增速排位一直位居全省前三,服务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52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16.3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5.3%提升至2015年的41.2%,提升5.9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过半,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二)发展质量稳中向好。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全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1.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0.8亿元,年均增长1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7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8.8亿元,五年时间均实现翻番。
2.环境治理成就斐然。“十二五”以来,全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节能降耗形势良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全市每万元GDP能耗为0.41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市域内沅、澧两水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农村主要水体水质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46%提升至2015年的48%,“绿色常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企业效益持续增长。“十二五”时期,是全市企业利润大幅攀升、效益持续增长的时期,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34.4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总量位居全省第2,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7.7亿元,比2010年增长2.1倍,五年间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9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累计利润增长160%。
(三)发展动力稳定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升级,发展开放经济,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1.投资动力仍然强劲。“十二五”时期,全市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进入新常态来,全市围绕“园区攻坚、城市提质、民生升温”三大战役,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投资动力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58亿元,是2010年投资额的3倍,其中民间投资1242亿元,占比达到67%,基础设施投资478亿元,占比达到25.7%。“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6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省排名从2010年第8位跃升为2015年第6位。
2.消费市场保持活力。五年来,全市消费始终保持稳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2011至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跨越500亿、600亿、700亿、800亿、900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945.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全市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汽车消费、休闲消费等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5年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34.1万辆,相当于2010年的2.5倍,旅游总收入达到276.1亿元,是2010年的3.4倍。
3.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十二五”以来,全市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引进外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2.58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7.8亿美元,年均增长24.7%。五年间全市累计引进外资25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累计引资的2.3倍。
(四)城乡建设稳步推进。五年来,全市大动作推进“三改四化”、大手笔推进“交通会战”、大力度建设“美丽乡村”,“桃花源里的城市”品牌越来越响,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越来越巩固
1.城市越来越靓丽。“十二五”时期是常德城市面貌改变最大的时期。五年来,常德城区规模越来越大,市城区建成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扩大到93平方公里,人口由70万增加到90万,城镇化率由38.9%提升至47.6%,提升8.7个百分点。五年来,常德城市越来越美,2015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3平方米。武陵阁步行城、丁玲公园、白马湖公园、欢乐水世界、“三馆三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桃花源古镇、白鹤山小镇、壶瓶山、东山峰、城头山、柳叶湖、西洞庭湿地等一批名镇、名山、名水经过五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常德旅游观光的重要名片。五年来,常德城市创建结出累累硕果,先后成功收获了全国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全国文明城市,以及国家节水型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
2.交通越来越完善。“十二五”时期,常德围绕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大投入力度,交通建设全面提速。东常、岳常高速相继竣工通车,常安、安慈高速公路、沅澧快速干线建设稳步推进,朗州路北延线、白鹤山互通连接线、芦荻山互通连接线、桃花源机场快速路四张“城市大门”建成投入使用;石长铁路复线已经开通,黔张常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桃花源4D机场扩建工程基本完工。
3.乡村越来越美丽。五年间,全市新建农村公路2828公里,加固病险水库1043座,完成行政村电网改造1485个,实施农村土地整治173万亩,解决了4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近两年,全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百村示范、千村创建、村村整治”行动,先后涌现了石门秀坪、柳叶湖太阳谷、桃源枫树、安乡出口洲等一大批示范亮点。
(五)民生水平稳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推进民生升温,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635元增加到2015年的11744元,年均增长15.8%,实现了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5638元增加到2015年的24513元,年均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缩小,由2010年的2.78∶1下降到2015年的2.09∶1。
2.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五年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4.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3万人。201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5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23.4万、53.2万、6.9万、16.2万人,参加新农合的人数由2010年441.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52.5万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4.教育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保持在100%,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达到5所,在校生4.47万人,比2010年增长23.1%。2015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106个,比2010年增加897个,拥有床位总数达到3.2万张。
5.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5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2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3%,有线电视用户达到96.4万户,比2010年增加36.6万户,五年间全市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个,亚洲冠军8个,全国冠军78个。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增速换档特征较明显。十二五以来,特别是进入新常态以来,常德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增速换档特征较为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回落2.3个、6.3个、3.6个、3.4个百分点,主要指标对比“十一五”均呈现回落趋势,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7%,“十一五”以来首次跌至个位数增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也从2014年开始步入个位数增长,2015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7.1%,创出多年新低。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尽管“十二五”以来,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持续加快,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2015年全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3.1%,虽比2010年下降5.7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2010年提升5.9个百分点,但比全省仍然低2.7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中,全市仍然呈现“一烟独大”格局。服务业中,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速2015年虽然高达17.5%,但占服务业比重不到4%,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
(三)发展的瓶颈仍然突出。从交通方面来说,常德是目前湖南仅有的4个没有通高铁的市州之一,铁路营运里程、高速通车里程均只占全省的5%左右。从区位方面上说,常德偏离湖南“一点一线”发展主轴,远离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中心,处于“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尴尬之中,面临边缘化趋势。从产业方面看,创新动力不强仍然是制约常德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0%,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虽然增速达到28%,位居全省第三,但绝对额位居全省第9位。
(四)各区县市发展总体水平不够高。2015年全市仅有澧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而长沙、郴州、岳阳、湘潭、衡阳均有3个,2015年澧县地区生产总值278.5亿元,仅为长沙县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不及其十分之一,差距非常悬殊。并且全市区(县市)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整体来看,区好于县市,财政收入最高的武陵区2015年完成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6亿元,是最低县安乡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鼎城区是最低的临澧县的2.9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武陵区分别是最低县石门的1.5倍、2.2倍。
三、几点建议
(一)走融入发展之路。要积极融入对接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战略机遇,打造 “一带一路” 湖南“前沿地”、“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向东看,要建好常岳九铁路,沅澧、松虎航道,对接长三角,打通常德向东出海口。向南看,要借助长益常、常桂铁路、二广高速,对接珠三角,打通直达东盟区域的“下南洋”通道。向北看,要积极争取西安至长沙高铁项目,连接宜昌、十堰,直达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向西北,要加快黔张常铁路建设,积极对接“渝新欧”铁路,将常德打造成湖南连通中国-中亚经济走廊的西北通道、“湘欧快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向东南,要借助长益常城际铁路对接长厦铁路,直达21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连通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南,要积极争取武贵高铁,打造“云贵门户”。
(二)走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与发达地区的融合,积极争取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在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加强与岳阳、益阳、荆州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协调合作,打造“八百里洞庭游”品牌,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加强与泛湘西北城市合作,优先推进与张家界、湘西州的大湘西旅游融合,打造湖南旅游“金三角”,完善区域城际交通网络,推进“泛湘西北城市群”建设。推进区县市的融合,按照一主(城区)一副(津澧)四带发展构想,进一步做大主城区,推进津澧融城,打造沿张常、常长高速西北-东南发展带、沿常岳、常吉高速东北-西南向发展带,沿澧水流域北部城镇发展带,沿二广高速和市域南北向高等级公路的中部发展带。
(三)走转型发展之路。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巩固国家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快粮食、生猪、水产、蔬菜、林业“双百亿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大宗农产品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工程,重点打造金健米业等龙头企业,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千亿。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发展,推进“1115”工程和园区攻坚战役,集中打造烟草、食品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纸品加工、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着力推动第三产业转型发展。要借助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推进武陵阁步行城商圈、桥南商圈、火车站商圈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
(四)走创新发展之路。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力争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要夯实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常德经开区、鼎城区高新区建设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建设,加快以鼎城高新区为核心、以汉寿高新区、西洞庭生物科技产业园、武陵工业园3个园区为拓展区的创新园区建设。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推进工程”、“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等计划;大力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常德职教大学城、湖南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常德技师学院等项目建设,打造泛湘西北职业教育中心。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光网城市”建设和4G网络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力争在互联网+农业、工业、服务业、政务的细分行业上有所突破。
(五)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培育绿色产业,按照“南攻桃花源、北战壶瓶山、中取柳叶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力争将常德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着力保护绿色生态,重点推动“青山绿水、蓝天净土、生物资源”三大保护行动。着力建设绿色基地,重点培育石门柑桔、汉寿甲鱼、澧县葡萄、桃源大叶茶、鼎城茶油等一批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品牌,打造绿色农业基地;加快光伏产业发展,促进火电绿色转型,巩固提升水电发展,打造绿色能源基地。着力营造绿色家园。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为引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节水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绿色城市名片”成果,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依托常德的山水优势、田园风光,推进“百村示范、千村创建、村村整治”行动,大力建设美丽乡村。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叶征鹏 成树节 孙忠恒]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