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郴州服务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分析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规模逐渐扩大。2015年郴州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715.3亿元,增长12.3%,占GDP比重35.6%,服务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3.7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0.3%,增长0.8%;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35.6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9.0%,长6.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8.9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6.8%,增长8.4%;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5.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9%,增长19.8%;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6.3%,增长8.6%;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1.7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2.6%,增长14.6%;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1.6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9.5%,增长20.7%。

  (二)法人单位增加。全市第三次经济普查(2014年),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24198个,比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增加5890个。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数348个,增加198个;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4207个,增加2457个;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数687个,增加229个;金融业法人单位数224个,增加175个;房地产业法人单位数771个,增加420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数849个,增加464个;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数1229个,增加918个;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数256个,增加108个;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数256个,增加108个;教育法人单位数1316个,增加331个;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法人单位数604个,减少3个;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数938个,加719个;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数938个,增加152个。

  (三)结构不断优化。从郴州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保持平稳,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和增幅逐步上升。2015年第三产业增长12.3%,分别比2010年、2014年提高0.9个和0.8个百分点;2015年第二产业增长7.1%,分别比2010年2014年回落13.8和4.4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5.6%,比2010年和2014年分别提高2.2和2.1个百分点,2015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54.7%,比2010年和2014年分别降低0.2和2.1个百分点。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不断壮大。规上服务业企业个数增加。2015年郴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6家,比上年增加103家。营业收入增加。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8.2%。从业人员和薪酬增加。2015年郴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9701人,比上年增加2517人,增长9.3%。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129673.6万元,增长15.6%。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人平薪酬4.36万元,比上年人均年增加0.24万元。

  二、主要服务行业特征

  (一)传统服务业蓬勃发展。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大都历史悠久。主要包括商贸、餐饮、住宿等行业。尽管这些行业经过了长远的发展历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些行业仍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

  1、商贸繁荣。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 505个,比上年增加52个,说明郴州商贸企业在做强做大方面有明显的起色。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亿元,达8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8.2亿美元,其中出口14.7亿美元。

  2、餐饮业火爆。据联网直报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全市限上餐饮业法人单位125个,餐饮业收入87.7亿元,同比增长12.6%。饮食业发展迅速,正餐、快餐、茶馆、咖啡馆、酒吧、特色小吃、农家乐等各种类型一应俱全。

  3、住宿业兴旺。餐饮业与经济活动、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旅馆业则更是紧密相连,同时餐饮业中有很大部分是与旅馆业相伴而行。会议、展览、出差、旅游、娱乐等是旅馆业(即住宿业)发展的催化剂。2015年全市限上住宿业法人单位7 个,其中星级宾馆 4 个,实现客房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10.6%。

  (二)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比较典型的有信息、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物流、中介、社区、会展等生活服务领域。根据郴州的现实情况,简要分析以下行业。

  1、电子信息服务业突飞猛进。据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每百户居民家用电脑、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有36台和216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据全市2335家“四上”企业调查,有2332家企业使用计算机,占比99.9%。2335家联网直报“四上”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为674462.1 万元,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为450285.5万元,电子商务采购额为224176.6万元。这一切既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结果,也是推动信息服务业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原因。

  2、金融服务不断拓展。特别是证券业的发展成为我市金融业发展最突出的亮点,方正证券、财富证券等知名证券公司均在郴州建立营业部。至2015年,全市拥有各类分支银行26家,保险公司22家。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939亿元,贷款余额945.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232.8亿元,分别比增长15.3%、21.2%和9.3%。实现保费收入43.1亿元,增长34.7%。

  3、房地产业快速成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郴州已形成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其他房地产活动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成为了郴州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5年,全市拥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 342 个,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51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6%。

  4、商务服务领域广泛。第三次经济普查调查显示,全市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849个,比第二次经济普查增加464个。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8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2.2亿元,增长17.2%。

  (三)对社会贡献日益突出。

  1、吸纳社会就业人员增加。2015年,郴州全社会从业人员331.42 万人,其中,一产业111.64万人,二产业95.03万人,三产业 124.77 万人。第三产业增加 4.52 万人,比二产业多增 5.28 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33.7:28.7:37.6,虽然郴州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只占GDP的35.6%,但从业人员占比却比二产业高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是郴州劳动力的重要就业场所。

  2、为社会创造税收。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税收,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地税)创造各项税收48.43亿元,下降8.1%;(国税)创造各项税收30.28亿元,下降2.6%。

  三、发展差距与发展潜力

  郴州服务业的发展差距,发展短板就是发展的潜力。要发展好郴州服务业,首先要找准郴州服务业的发展差距,发展短板,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根据统计调查资料分析,郴州服务业发展差距与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占比的差距与潜力。郴州服务业占比比全国全省低。一是服务业增加值低。2015年,郴州市服务业增加值715.3亿元,占GDP的比重35.6%,比全国的50.5%、全省的43.9%分别低14.9个和8.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比衡阳、永州分别低4.6和6.1个百分点。二是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达到47%以上的目标还存在11.4个百分点的差距。三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7大重点发展行业。201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360亿元,占GDP的17.9%(预计数,实际数要到5月才出来),比全省平均低2个百分点以上。而目前,发达国家三产占比平均在70.0%,全世界平均在60.0%,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60%左右。可见目前郴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当前郴州服务业占GDP的份量还不到二分之一,与发达国家70%的份量相比,郴州服务业显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即便达到50%的水平,都有近15%的提升空间。

  (二)新兴服务业的差距与潜力。郴州服务业尽管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总量加速扩大、速度稳步加快、结构不断改善、领域不断拓展,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新兴服务方面仍显不足。如生产性服务、文化服务、旅游服务、会展服务业等发展明显滞后。2015年文化服务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服务)增加值101.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4%,比重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17个百分点。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个、0.5个、2.2个和1.2个百分点。信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有大量的发展空间。

  (三)县市区发展差距与潜力。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占GDP比重相差很大,比重高的超过了60.0%,而低的不到30.0%。从2015年的情况看,全市有8个县区服务业比重在全市平均水平之上,有3个县市服务业比重在全市平均水平之下。北湖区为全市最高,达64.3%,而苏仙区、永兴县、资兴市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资兴市为全市最低,只有26.1%。这些服务业占比低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任重道远,要达到全国和全省的占比水平,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服务业占比低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工业占比高。郴州是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前些年主要依靠有色金属和煤炭的开采挖掘、洗选加工支撑工业占了全市经济的大半个江山,近年来有色金属和煤炭的价格虽大幅下降,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工业还是占了全市经济的大半个江山。2010年至2015年郴州工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4.9%、57.0%、58.0%、57.6%、56.8%和54.7%;分别比服务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高21.5个百分点、25.8个百分点、26.3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23.3个百分点和19.1个百分点。

  (二)规模服务业入统少。2015年,全市纳入到国家联网直报系统里的服务业单位897家、(规上服务业276家、住宿餐饮业122家、批发零售业499家),比全市的规模工业少125家,比长沙市少752家,比衡阳市少63家。规模服务业入统少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单位小,达不到国家入统条件的要求。

  (三)部分支撑指标无力。支撑服务业发展的指标有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公路客货运输总周转量、水上客货运输总周转量、邮政业务总量、批发业商品销售额、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住宿业营业额、餐饮业营业额、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股票交易额、保费收入、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房地产业单位劳动报酬、商品房销售面积、电信业务总量、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个营利性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财政八项支出合计18个指标。其中公路客货运输总周转量、邮政业务总量、餐饮业营业额、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股票交易额的增长幅度排在全省的后位,对服务业发展支撑无力。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2012年以来,以市委市政府办的名义下发了(郴政办发〔2012〕3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郴政办发〔2013〕49号)关于印发《郴州市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的通知》、(郴发〔2013〕8号)《关于加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郴办发〔2015〕17号)关于印发《郴州市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2015-2018)的通知》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文件精神。但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是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没有掌握本部门本行业服务业发展情况,没有清查申报服务业单位。二是表彰奖励没兑现。例如(郴发〔2013〕8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明确了为加速推进全市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对全市11个县市区和18个市直及中省驻郴有关单位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情况实行年度专项考核评价,但对考核评价排位居前列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就没有落实到位。建议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服务业,建立对服务业专项考核,每年对服务业发展位居前列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五、发展对策

  (一)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一是推进旅游、文化、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深度挖掘和整理湘南民俗文化、福地文化、神农文化、湘昆文化、矿产文化、红色文化、体育文化、宗祠文化等资源,积极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新型文化旅游业态。重点支持湘昆文化游、新田汉演艺游、裕后街美食游。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打造开发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制定和完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政策,促进旅游和文化共同繁荣。抓好体育品牌赛事建设,举办更多的国际性、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力争各职业联赛在我市设立赛点,争取引入一家职业俱乐部落户我市。二是夯实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推进新一轮旅游“五个一”工程为着力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要素功能,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建设和改造四都至八面山、黄沙至莽山等旅游公路,力争岭秀至黄草、炎陵至汤溪公路项目纳入省“十三五”交通项目建设规划并早日开工建设;完成全市3A级以上景区道路的通达与提质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开通中心城区到各主要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客运线,适时开通郴州至资兴东江湖、汝城热水、宜章莽山的旅游专线。配套完善重点景区的标识系统、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按照“数字郴州”建设要求,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配套建立市、县(市、区)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三是推进旅游文化精品建设。按照“一核五境区”的旅游文化发展布局,创响“天赐华夏,别样郴州”旅游品牌,打造5大知名旅游文化精品,建设4条精品旅游文化线路,积极创建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中国自驾游示范城市”。以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为支撑,打造中心城区宜居、宜游都市休闲精品;以东江湖景区创建国家5A景区为抓手,打造环东江湖、小东江、东江湾等内地湖泊观光休闲度假精品;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动力,打造大莽山为代表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精品;以 “一区、一园、六个温泉旅游小镇”为重点,打造温泉休闲旅游精品;以苏仙翠江、资兴程江、永兴便江水体为依托,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打造百里丹霞碧水休闲度假旅游精品。规划建设丹霞山-热水温泉-莽山-东江湖-南岳景区、井冈山-八面山-东江湖-莽山-桂林精品线路,将各县市区景区串联成旅游网络。重点围绕郴资桂、郴永宜城镇群及高速公路、国省主干道等,建设30-50家高端的现代农庄,推进现代庄园经济发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国家五星级农庄2家,努力把现代农庄打造成为“林中之城、休闲之都”的一张特色名片,把郴州建设成为中国乡村生态休闲最佳目的地。全力推进《飞天·苏仙》大型山水实景演艺综合项目、飞天山文化旅游创意园、中国银都文化产业园、永兴安陵文化产业园、矿物宝石产业园、林邑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和孵化聚集发展园区。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充分利用郴州湘南起义纪念馆、宜章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汝城湘南起义旧址群、桂东“第一军规”颁布地等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动漫产业,推进《小邑时空传》大型原创动画创作项目制作进程,打造本地动漫文化产业经济。四是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文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务实高效的区域旅游文化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和融入省内大湘东、大湘西、大湘南、长株潭和广东、广西、江西等毗邻地区著名旅游文化景区发展。扶持本土龙头企业、特色旅游集团发展壮大,引进一批知名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开发以永兴银业、临武通天玉石、桂东玲珑茶、周国桢陶艺品、湘南木雕等地域文化产品,鼓励企业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文化旅游产品销售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引领形象宣传、企业跟进产品促销的联合营销机制。

  (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一是完善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冷链物流、专业物流、特色物流等专项规划,打造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无线网络等高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建设与商贸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大物流体系。建设既能高效服务步步高、美美世界、友阿集团等重点零售企业,又能无缝对接小型超市、便利店的多样化物流配套体系。鼓励发展市、县、乡三级层级的消费、流通中心。支持网络零售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和应用协同,打造相互配套、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大物流体系。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郴州国家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发挥交通、产业和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完善物流通道、园区、口岸、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物流运输能力,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发展铁海联运和公铁联运,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无缝对接。加快物流园区集聚发展,大十字城镇群加快推进湘南国际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等综合、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在汝城、宜章、安仁、桂东等县建设一批省、市边界特色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加快物流项目建设,推进宏进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湘粮粮食物流、惠尔物流、泓广物流配送、烟草公司卷烟物流配送等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三是推动重点领域物流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制造业物流,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建设与制造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信息平台,提供采购、入厂、交付、回收等配套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推进重点冷链物流基地和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依托永兴、桂阳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四是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郴设立分支机构、采购中心、区域性分拨中心等。着力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兴义、辉达、金煌、年年年等物流企业,形成一批以提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为主的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三)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一是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壮大产业规模。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实施有线宽带网络和4G网络优化升级基础工程,积极推进“光网小区”和“光网农村”建设。推进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打造华南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力争成为国家级数据中心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加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结合各区县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分类建设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出台实施办法,积极创建1至2个要素集聚、政策创新、产业集中度高的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示范基地,培育促进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本地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5家年交易额超亿元的电子商务企业。大力推进农村流通领域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二是健全和完善支撑体系。增强我市法人银行在线支付服务功能,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安全易用的在线支付平台,促进支付平台与电商企业加强对接。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机构、支付清算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支付体系服务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集散中心和城市末端配送快递网点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电子商务领域。建立和完善全市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深化重点领域应用创新。争取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培育壮大远程测试诊断、安防等移动物联网服务产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农产品等行业加强电商应用。积极支持出口加工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扶持一批本地优秀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面向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和运营,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专业化研发机构。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相融合,加大对物流、信息、金融、法律、咨询、广告、会展、信用、担保、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类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加强研发与技术创新,努力提高郴州服务业水平和质量。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黄胜发 周炳盛 旷晓耘 郭呈利]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上一篇:“十二五”期间衡阳民用车辆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篇:“十二五”衡阳市工业能源消费分析及“十三五”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