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十二五”娄底规模工业回顾与“十三五”发展对策探讨

  “十二五”以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 “又快又好,后发赶超”战略和“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建设幸福娄底”战略,突出“工业强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娄底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娄底工业还存在着传统增长动力衰减,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投资效率降低等不少问题。下面以“十二五”期间统计数据为对象,分析转型期娄底工业经济运行特征,浅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探讨娄底工业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方向。

  一、工业运行主要特征

  (一)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2015年娄底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10.88亿元,比2010年增长44.7%。 2011年—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队伍不断扩大,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个数据分别为622个、647个、713个、740个、753个,2015年规上企业个数比2011年增加131个,增长21.1%。至2015年,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65个,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达38个,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1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为2个。

  (二)增长速度进入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娄底与湖南、全国一样,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减缓。从具体数据看,“十二五”期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1.9 %,比“十一五”年均增速低6.5个百分点。从“十二五”分年度数据看,从2011年起,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当年规模工业增长19.0%,2015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5.7%,增幅明显回落。随着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轨道,以及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娄底工业增速转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期。

  (三)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1、园区工业总量大幅增长。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90.94亿元,为2010年的2.24倍。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30.0%提高到2015年的46.5%。随着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入驻园区并相继建成投产,使娄底园区工业迅速壮大。入园规模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129家增加到2015年的206家,增长59.7%;园区规模工业企业数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19.9%上升到2015的27.4%。

  2、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方式由过去单个企业的壮大发展,开始转变为园区和产业链集群的加快发展。产业方面,初步形成了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有色、建材、煤炭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农机机电、煤矿机械、特种陶瓷产业及现代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集群。其中产值过百亿元以上产业有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煤炭深加工产业、建材和机械制造业等,五十亿元以上产业有有色、农产品加工、煤矿机械等产业。

  (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两型”社会等改革的实施,娄底工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趋向轻工化、低碳化、高新化。一是重化工业比重降低,2015年,规模工业重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规模工业的80.7%,比2010年降低9.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电子、医药、农产品加工、电子等轻工业企业茁壮成长,工业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的局面有所改变。二是高耗能行业比重明显下降,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0.94%,比2010年下降16.9个百分点。三是中高端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98家,比2010年增加43家,增长78.2%。2011年—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6.5%、18.3%,分别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4.6、6.4个百分点。四是非公经济占比提升,2015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2.9%,比重较2010年降低8.8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4.2%,比重较2010年下降0.9个百分点。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其他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占比上升,其总产值占规模工业的92.9%,比重较2010年提高9.7个百分点。

  (五)节能降耗成果显著

  十二五期间,娄底积极淘汰炼钢、水泥、铁合金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加强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2011年—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分别为7.1%、13.11%、5.82%、7.72%、8.16%,年均下降8.41%。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3.4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5年的2.60吨标准煤以下。

  二、转型发展的困局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出口锐减、投资放缓、资本外流、人口红利丧失的大背景下,娄底企业经营难度不小,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困扰全市经济的一些突出问题将长期存在,具体表现为“五不”与“五难”。

  (一)产业结构不优,节能降耗难

  “十二五”以来,娄底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园区经济,规模工业结构有所调整,但以钢铁、冶金、建材、化工、炼焦、电力等高耗能传统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2015年六大高耗能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4.31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2.4%,而其综合能源消费量达939.06万吨标煤,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7.6%。从能耗总量和能耗水平在全省的位置看,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1.52亿元,占全省4.6的%;而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265.6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的17.7%。2015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37吨标准煤,是全省的2.3倍,节能降耗压力大、任务重。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园区配套难

  娄底是全省14个市州中最后一个成立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市,现有省级工业园区4个,工业集中区1个,2015年入园规模工业企业206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27.4%,实现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190.9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6.5%,比全省低15个百分点。除主要指标在全省排位不理想外,娄底园区还存在配套服务不全,公共平台支持能力弱的问题。一是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水电、道路、上下班交通、物业管理等问题成为入园业主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

  (三)资源优势不再,持续发展难

  娄底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过去,娄底最大的财富是资源,但是多年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对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已使娄底面临主导资源锑、煤逐渐枯竭的不利局面。产煤大县(市)冷水江市已于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涟源市也于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四)创新能力不强,素质提升难

  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娄底地处湘中腹地,人们的观念仍比较落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严重,私营业主多以简单工艺从事煤炭开采、锑品冶炼,大多创新意识不强;由于收入稳定可靠,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也乐于开发资源来增加财政收入。其次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015年,全市96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61.8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主营收入的35.1%,但如果扣除涟钢、冷钢,则全市94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只有249.8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主营收入的15.6%。三是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仅5.31亿元,占主营收入的0.3%;753户规模工业企业中仅26户企业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五)项目支撑不力,稳步增长难

  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初期,伴随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投产,娄底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也一度在全省排名靠前。从2009年开始,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招商引资额和工业建设用地供地率等指标在全省的排位逐渐后移,由于缺乏项目支撑,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势头开始减弱。2015年,娄底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1.96亿元,工业技改投资303.65亿元,均位列全省第11位。总量只有长沙的五分之一左右,湘潭、株洲、岳阳、衡阳、郴州、常德的二分之一左右,低于益阳、邵阳、永州。

  三、突围思路

  总体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娄底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娄底发展“新常态”。发展速度上,从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更加注重增长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在发展动力上,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引领,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发展结构上,更加注重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目的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转变经营理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前提。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选择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让他深深植入企业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的过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还能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恶化、企业经营难度增大、社会矛盾增多的不利形势下相关部门可以主动作为,或邀请国内著名企业文化建设的老师来娄授课,或组织企业主分期分批外出参学,这些举措投入少、产出大,对提升企业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倡导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创新是促进企业转型、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娄底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很弱,只有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使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三)以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推进技术革新改造,现阶段传统工业仍然是娄底整个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企业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环节,重点在产品升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改造。大力推广应用ERP系统等现代工业生产流程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在钢铁有色、建材和食品加工等传统重点领域,以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为途径,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使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保障。筑巢引凤仍然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李荣健]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上一篇:2015年娄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600亿元 下一篇:新兴行业成为拉动就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