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打造文化强市 彰显文化魅力

  “十二五”时期,长沙立足“大文化引领、大投入推进、大项目带动,大平台支撑、大力度创新”,全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实现翻番、财政文化支出及政策扶持力度双增、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不断深入,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广告和动漫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乏力等需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十二五”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幅超两位数

  从总体规模看,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出2346.3亿元,是2010年的2.3倍,2010-2015年年均增长17.7%;实现增加值774.7亿元,是2010年的2.1倍,2010-2015年年均增长16.3%;拥有年末从业人员60.8万人,比2010年增加12.2万人,2010-2015年年均增长4.6%。从产业贡献看,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1%,较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10-2015年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4%;年末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1%,较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0-2015年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1.1%。

  (二)文化投入逐年增加,文化消费增长较快

  从财政文化支出看,2015年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14.0亿元,是2010年的2.8倍,2010-2015年年均增长22.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52%,较2010年提高0.26个百分点。此外,从2011年开始,为激发产业发展活力,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11-2015年累计扶持文化产业项目超过800个,培育了诸如“橘子洲水幕全息投影秀项目”、动漫片《姓氏王国》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项目。此外,从文化投资情况看,2015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4亿元,是2013年的1.9倍。

  从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看,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2015年长沙城市居民家庭人平文化娱乐支出2818.9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20.4%,文化娱乐支出占城市居民家庭人平消费支出的9.5%,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平文化娱乐支出1082.5元,是2013年的4倍,文化娱乐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平消费支出的6.8%,较2013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电影票房收入达5.6亿元,是2011年的3.6倍。

  (三)产业融合不断深入,文化发展再添活力

  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多重元素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化与旅游、科技和金融等行业的结合,都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近年长沙“文化+”融合发展情况看:一是文化助力旅游快速发展。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及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借助于深厚的历史人文及众多的红色旅游景点,近年来全市旅游业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1721.3万人次,2010-2015年年均增长19.3%;实现旅游总收入为1351.5亿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24.2%。其中以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及酷贝拉等为主的规模以上景区游览服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同比增长36.9%。二是文化科技融合不断提速。截止目前全市共认定31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其中以拓维信息、华凯创意和明和光电等为主的25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6亿元,是2013年的1.4倍;实现利润总额5.7亿元,是2013年的1.4倍。此外,2015年末全市共有以天舟文化、中南勘察设计院及凌华印务等为主的规模(限额)以上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65家,比2012年净增19家;拥有资产298.2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营业收入297.5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利润总额26.1亿元,同比增长14.9%。三是文化金融合作日益频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血液,文化产业与金融领域的合作也将成为文化企业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引擎。继2012年招商银行长沙分行20亿元扶持长沙文化、旅游中小企业发展以来,2013年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与电广传媒、拓维信息和凌华印务共签订贷款合同超36亿元。与此同时,作为长沙本土的金融机构,长沙银行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专营支行,在演艺娱乐、影视传媒、陶瓷、书画、收藏和烟花艺术六大板块上开展扶持,且连续5年在文化产业累计信贷投放超过100亿元。此外,还相继建立了中南邮票交易中心、湖南华强艺术品交易中心、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文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和联拍在线网络科技等文化用品网络交易平台,且交易品种既有普通文化用品也有古玩、邮票等高端艺术品。

  (四)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文化体系不断完善

  凭借文化满意度全国得分第一的优势,2013年长沙以总分全国第二、中部第一而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从近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15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6个,档案馆14个,文体中心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1424个。其中新建成的“三馆一厅”因创新的建筑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全市新的文化地标。二是文化惠民项目不断涌现。自2013年以德思勤、中法文双语网等为主、总投入154亿元的20个文化项目相继落户以来,2014年又有沙坪湘绣文化旅游生态园、绿城宁乡文化城等总投资135亿元的项目落户,2015年再次增加“梦网科技移动互联网”等15个项目。其中影响较大、投资较多的华强集团“美丽中国·长沙文化产业示范园”、华谊兄弟长沙电影文化城、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三大文化产业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其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三是制度保障措施强力执行。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按照行动计划要求,通过提高各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制定硬性要求,并将其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和绩效考核,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全市共打造示范性乡镇文化站198个、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室600个,并扶持了14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

  (五)扶持政策不断加码,上下齐心营造氛围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广州、深圳、杭州、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将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引擎。面临新格局,为进一步提高长沙文化产业影响力,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市级和区县级分别设置不低于1亿元和3000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长沙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如《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纲要》、《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和《长沙市文化产业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实施产业倍增五年计划》等。此外,各区县(市)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如《长沙市雨花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从企业入驻、文产集聚区和产业成长整条线等方面提出了扶持措施,《国家级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则通过设置纳税贡献奖、企业入驻奖、招商引资重大贡献奖、产业发展奖、创优创先奖和优秀企业家奖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二、“十二五”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一)“文化湘军”影响深远

  从“影视湘军”发展情况看,2015年全市48家规模以上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企业共拥有资产383.9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营业收入132.7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营业利润36.8亿元,同比增长9.3%。此外,和光传媒自主投资创作的《毛泽东》和《长沙保卫战》等电视剧反响热烈、影响广泛;中广天择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到节目供应超过350家,覆盖人口8亿左右,其打造的《观点致胜》、《知音人间》和《X档案》等品牌栏目销往全国100多家省市电视台,且均获得良好收视;好样传媒联手安徽卫视、江苏卫视打造的《超级演说家》、《我为歌狂》和《芝麻开门》等节目获得较好口碑;湖南卫视从韩国MBC引进的《我是歌手》在全国同时段节目中收视率屡获第一,其播放总量、用户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和微博热门话题量均创下同类型节目纪录。

  从“出版湘军”发展情况看,2015年全市34家规模以上出版企业共拥有资产254.6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利润总额7.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拥有年末从业人员6167人,户均提供就业岗位181个。其中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得过4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截止目前共6届),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过2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天舟文化获得湖南文化品牌40强称号并成功入围2014年度“世界媒体500强”。

  从“演艺湘军”发展情况看,2015年末全市有12个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较上年增加3个;全年共演出2462场次,同比增长31.6%;国内演出观众人次达2247.1千人次,同比增长28.3%。此外,以红太阳演艺和琴岛文化为主的6家规模以上演艺企业共拥有资产3.6亿元,同比增长45.0%;实现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利润总额3282.8万元,是上年的14.2倍。其中红太阳演艺荣获2014年全省文化品牌40强。

  (二)烟花名片展现魅力

  作为全国烟花“金三角”第一个产值突破百亿的产区,2015年长沙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220.1亿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12.1%;实现出口销售额30.3亿元,销往了美国、德国、俄罗斯等97个国家或地区。从产品影响情况看,第十六届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香港新年和国庆焰火汇演、“美丽之冠绿卡暨第65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美国独立日、纽约新年焰火、澳门第27届国际烟花汇演、莫斯科国际烟花节等国内外重要活动均有浏阳花炮的身影。从上可知,烟花爆竹业已成为彰显长沙文化名城独特魅力的重要缩影,更是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强力支撑。

  (三)湘绣文化渊远流长

  作为全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1995年,长沙沙坪镇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湘绣之乡”称号;2006年,湘绣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湘绣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湖南省湘绣研究院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此外,从湘绣企业发展情况看,2015年末全市共有8家规模以上湘绣制造企业,比2011年净增5家;拥有资产3.3亿元,是2011年的5.4倍;实现营业收入4.7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实现利润总额6420.9万元,是2011年的5.9倍;吸纳就业人员1644人,比2011年增加738人。

  (四)上市文企快速发展

  2015年末全市上市文化企业共拥有资产441.5亿元,同比增长25.4%,资产负债率为32.8%,低于全市上市企业平均水平31.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76.8亿元,同比增长11.4%,毛利率为39.2%,高于全市上市企业平均水平18.0个百分点;实现所得税2.3亿元,同比增长64.3%;投入广告及业务宣传费3.2亿元,同比增长5.6%;吸纳就业人员3.4万人,同比增长38.5%,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1.2万人,同比增长80.1%,本科及以上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5.5%,较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

  三、制约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因素

  (一)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相对偏低

  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虽呈逐年扩大态势,但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的传统文化产业占据主导,而涵盖创意设计、数字资讯等新兴文化业态的文化服务业占比相对偏低。2015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4.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7%,较上年回落3.0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14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9个百分点;与先进地区相比,全市文化服务业占比显著低于北京、苏州(43.1%,2011年)、南京(58.3%,2011年)等地。

  (二)昔日领军动漫产业竞争力下降

  作为长沙曾经的文化名片,动漫产业曾一路引领全国动漫业的发展方向。但受本土产业政策滞后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全市动漫业竞争力逐渐下降,动漫精品较少。2015年全国共下发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275部,其中长沙动漫企业制作4部,占比仅为1.5%,明显低于苏州(4.4%)、武汉(4.7%)、北京(5.1%)、杭州(9.5%)和广州(10.5%)等先进地区。

  (三)广告发展现状与城市定位存在差距

  作为拥有中部六省第一个国家级广告园区、全国首批9个“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之一的省会城市,长沙广告业发展具有政策、区位等优势,产业发展理应具有一定竞争力。但从近年发展情况看,其面临以下两大挑战:一是整体规模偏小且逐年下降。从横向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广告企业仅实现营业收入28.0亿元,远远低于全国前5名的北京(全部广告经营额1921亿元,2014年)、上海(全部广告经营额1679.8亿元)、广州、深圳和杭州(全部广告经营额超500亿元)。从纵向看,2015年全市广告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下降21.8%,广告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0.21%,较2013年回落0.3个百分点。二是广告精品相对偏少。2015年第二十二届广告长城奖获奖作品中,长沙获奖作品数为26件,占全国的4.7%,而杭州37件、上海75件、北京82件、广州112件。此外,从获奖作品结构看,全市获得铜奖及以上的作品6件(均为铜牌),占获奖作品总数的23.1%,而上海、北京和广州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34.7%、34.1%和27.7%。

  (四)文化“走出去”战略有待深入推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继国家和省相继出台支持文化出口的政策后,2015年长沙市出台了《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文化出口业整体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但从目前情况看,全市文化“走出去”步伐依然较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项目数不多。从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公示情况看,全市企业仅蓝猫动漫、金霞湘绣和明和光电等12家单位入围,占全市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企业的比重为1.2%,而北京有70家、上海有35家、深圳有18家;项目仅“芒果独播视频海外新媒体合作”等3个文化项目入围,而北京有38个、上海有15个。二是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效益下滑。上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仅3家,利润总额过千万的仅3家。其中9家规模以上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4%,营业利润率为9.3%,较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

  四、进一步壮大长沙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以政策为抓手,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自十八大提出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目标以来,全国上下已形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共识,产业配套政策逐渐完善。面对国家省市三级、内容丰富的产业扶持政策,关键是提高政策执行力。因此,在建立健全相关绿色服务通道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主动为符合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标准的文化企业提供减免税、财政补助等服务。此外,还可进一步提高对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相关奖项的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树立产业发展标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进而以点带面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二)以园区为载体,发挥产业聚集作用

  目前,全市已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涵盖出版、广告、烟花及动漫等多领域的文化产业园区,如国家级的全国首批9个“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之一的长沙广告产业园、全国第4个获批的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等,省级的浏阳市花炮文化产业园、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园等,市级的沙坪湘绣产业园和浏阳河文化产业园等。因此,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市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以上园区的区位优势、品牌效应及政策优势,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培育小微企业等方式来提高产业集聚能力,进而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三)以高校为依托,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的内涵重在创意和设计,其人才最为关键。作为高校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会城市,201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1所,在学研究生5.43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56.94万人。此外,还有全国八所“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训基地”之一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全国最早成立设计艺术学科之一的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等一批专业培养设计人才的学院。因此,为留住本地人才并吸引外来人才,相关部门可建立高校、企业与学会三者间的沟通机制,鼓励本地人才留长就业,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帮扶相关企业在高校毕业季开展招聘会,通过定向培养、教学实践、外出培训及创意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渠道,积极发挥高校人才在建筑设计、专业设计、工业品设计、广告设计和数字服务等方面的特长。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邓细锋]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

上一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长沙经济发展潜力 下一篇: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湘潭服务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