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对衡阳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衡阳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深刻的矛盾。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以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衡阳经济运行速度持续放缓,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性矛盾凸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显得越发必要和迫切。

  本文利用2005-2015年十年数据,分析衡阳产业结构的变动特点,找准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衡阳产业结构提出对策建议,力求为衡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打造衡阳经济升级版提供参考。

  一、衡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2005年以来,衡阳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2005—2015年十年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5.4:38.5:36.1调整到15.2:44.6:40.2,产业结构总体呈现第二、三产业占比提升,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的态势,其中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6.1和4.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10.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2005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始终保持“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十二五”以来,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占比呈逐年上升态势,相比之下,第二产业比重则不断下降,2011—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累计提升5.8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累计下降3.7个百分点。纵观2005年以来的十年间,第二产业始终处于重要支撑地位,而第三产业的增长势头逐步显露,呈现出“第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三次产业增速变动情况。2005-2015年十年间,衡阳第一、二次产业增速呈波动式下滑态势,第三产业总体上扬渐趋平稳。具体来看,第二产业受发展阶段变化、节能减排硬约束强化和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由2005年的17.1%回落到2015年的7.1%,下降1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速较低,基本保持在3%—6%,变化幅度较小;第三产业增速在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虽然只有0.3个百分点,却是阶段性的跨越,产业结构新模式被开启,2012—2015年第三产业增速均超过同期GDP且领跑三次产业。

  (三)三次产业贡献变动情况。对比2010年以来三次产业贡献情况,第二产业贡献率持续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不断上升。具体来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其贡献率直线下滑,从2010年的62.1%跌至2015年的38.7%;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呈持续走高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加大,从2010年的32.8%攀升至2015年的55.5%,其中从2014年(49.0%)开始反超第二产业(44.2%),高于第二产业4.8个百分点,2015年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

  二、衡阳市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特征

  衡阳产业结构在由“以工业为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协同拉动”结构转化的过程中,产业层次不断由低向高演进,产业内部构成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一)第一产业

  一是农业林业比重上升,畜牧业渔业比重下降。农业和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升,2005-2015年十年间分别上升了0.8和2.4个百分点;畜牧业和渔业比重呈缓降态势,分别降低3.1个和0.1个百分点。201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较2005年下降5.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46.4个百分点,其他农作物下降31.9个百分点。二是农产品结构日益多元化。十年间粮食产品产量保持平稳,但油料产量年均增长6.5%,蔬菜年均增长2.7%,棉花和瓜果产量年均增长3.8%;茶叶年均增长3.6%;生猪存栏年均增长1.8%,猪、牛、羊、禽肉产量年均增长2.2%;水产品年均增长2.3%。三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2015年农村用电量较2005年提高4.8倍,年均增长16.9%;农业机械总动力提高1.3倍,年均增长8.8%,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等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第二产业

  一是工业经历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占比有所下降。与第二产业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工业增加值2005-2015年年均递增17.5%,高于第二产业0.3个百分点。从“十二五”时期开局来看,工业增速明显下滑,从2014年开始进入个位数时代,且低于第二产业增速。2015年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为86.7%,虽然较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但仍占据绝对份额,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行业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富士康强势入驻后,衡阳电子信息业迅速崛起,迅速跻身支柱行业,成为近年来衡阳发展最快的行业,加之特变电工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有效改善了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的局面。与此同时,钢铁、煤炭行业受宏观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影响,去产能效果明显。三是大型企业迅速崛起。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大企业迅速壮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4家,比2005年净增11家。特变电工、水口山有色、华菱钢管、鸿富锦精密工业、金杯电工、恒飞电缆等1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

  (三)第三产业

  一是传统服务业平稳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2015年实现增加值282.81亿元,自2005年十年来,年平均增长13.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7.1%,比2005年下降了8.6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2.3%,较2005年下降3.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比10.5%,下降4.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营业占比4.3%,下降0.7个百分点。二是现代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趋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1.3%上升到2015年的22.9%,年均增长17.9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由1.2%上升到5.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由0.9%上升到2.1%。

  三、衡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十年来,衡阳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来看成效明显,多元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增长方式有了新的转变。但我们也应清醒意识到,十年转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比例不优、产业升级缓慢、内部结构不优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一产高,三产低”。一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仍偏高。2015年衡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2个、3.7个百分点。同时农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半。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6.1%提高到40.2%,但与全国、全省相比,衡阳第三产业占比相对偏低,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0.3个、3.7个百分点。另外,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为5000-80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0%-60%。衡阳在2015年人均GDP达5705.8美元(中间汇率采用为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2%,明显偏低。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不仅会牵制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制约和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脆弱。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投入不足,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抗灾能力薄弱,且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要求。二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比较滞后,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弱。三是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大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实力弱、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跟不上、抵御风险和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与农民长期结成利益关系的意识,其应有的产业链联结成乡、效益联结三农、利益联结农民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工业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一是重化特征明显。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7%,工业比重较大,但工业重化特征明显,产业层次不高。工业中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多属于资源密集型或者食品制造、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则偏低。2015年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0.2%,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9.4%。二是集群化程度偏低。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各县(市)区虽然集聚了大量各类工业企业,但没有形成特色明显、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业等产业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发展层次仍然偏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三是技术创新力不足。受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影响,多数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易受市场影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只有0.75%,低于1.42 %的全省平均水平。

  (四)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一是服务业企业资产和营业收入规模偏小。衡阳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尚未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2015年,资产上10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仅13家,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2.3%。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30家,单位数在全省排第3位,户均营业收入仅2861.42万元,排全省倒数第1,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094.94万元。二是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近年来,衡阳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差,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偏低,例如金融业占比只有4.2%。另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教文卫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体现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紧密关联并与外向经济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起步提升阶段,相当多的新兴行业如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衡阳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与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其目的是在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更好地打造衡阳经济升级版。因此,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一段时期衡阳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衡阳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是要尽快补好工业这块短板,大力培育和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和大集群,对产业发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并不断提升第二产业发展质量,进而增强总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必须三管齐下,协调发展。产业调整的基本思路应是“重点打造以工业为中坚的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稳步推进第一产业”。

  (二)政府引导,长远谋划。一是政策引导。政府有关宏观经济部门要更加重视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积极跟踪和有效把握最新的产业政策导向,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及时进行重点服务和对外发布,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相关产业政策,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对产业、行业的发展进行鼓励、引导或约束,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预期目标。二是规划引导。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际、国内的产业目标调整趋势出发,结合本地市情,既要把握当前,更要谋划长远,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一般产业提出详细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三是宏观调控。要在全国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尽力避免自我恶性竞争和低层次资源消耗型发展。

  (三)培育人才,注重创新。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一要引导企业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环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二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加大对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积极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延长产业的生命周期。三要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传统的产业,淘汰原有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实现产业结构跳跃式发展。

  (四)有的放矢,发挥优势。就当前衡阳市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农业基础薄弱,大而不强;工业转型较慢,支柱不强;服务业发展缓慢,相对滞后。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就是要顺应发展规律,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转型升级。

  农业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重点关注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工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要引入企业经营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格局;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生产经营。三是积极打造智慧农业。以“衡阳市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加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力度,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可视化服务、智能化决策。

  工业方面:一是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对接 “中国制造2025”,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进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范围,抢占技术市场制高点。二是提高产业集群化。推动生产要素向具有一定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配置,促进强强联手,增强聚合效应。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集群。三是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大工业技术改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自动化能力,降低生产能耗,提高效益产出。要坚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逆势而上,把抓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结合起来,调优传统产业存量,扩大新兴产业增量,为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方面: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于现有产业优势,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衡阳制造”转向“衡阳创造”。二是完善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电子商务、物业管理、旅游、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三是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突出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衡阳广播电台服务业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动漫制作、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力度,提升创新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名牌创新服务企业。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对桃源县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株洲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