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株洲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情况分析

  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株洲市委、市政府围绕“转型升级”总战略,提出“三个率先”总目标,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社会建设“四大攻坚战”,特别是在“四化两型”建设推动下,近年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工业化率为50.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8个和1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分别高于郴州、湘潭0.1个和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62.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个和1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低于长沙12.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湘潭、岳阳3.8个和8.1个百分点。

  (二)全市城镇化率快速赶超工业化率。2000-2004年,全市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均处于40%左右,且工业化率大于城镇化率;自2004年开始城镇化开始加速,当年高于工业化率0.1个百分点,随后逐年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11年工业化达到顶峰54.2%后,开始逐年下降,而城镇化率一直以高于工业化率的速度在提升。

  (三)全市工业化发展进入中后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减弱趋势。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演进阶段往往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的标准为: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中期、60%以上为后期。当前全市产业结构为7.6:57.3:35.1,工业化率50.6%,同时结合近年全市三产结构走势判断,全市已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工业化中期,目前已进入中后期。

  1、工业总量扩张明显。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35.1亿元,增长9.5%,二产占比高于全省1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一产和三产占比分别低于全省3.9个和9.1个百分点,分别居全省第13和8位。“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总量先后从600亿上到700亿、800亿、900亿和1000亿元大关,201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82亿元,总量接近2010年的两倍,年均增长12.4%。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60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86.8亿元,年均增长13.1%。“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总量一直在全省保持前三的位置,仅落后于长沙和岳阳。2010-2015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2%、65.5%、57%、59.2%、56.6%和45.1%,工业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转型升级中,呈现减弱趋势。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单位1540家,比2010年增加49家,占全省的比重为11%,居全省第2位,低于长沙1170家,分别高于岳阳、郴州255和445家。2015年亿元企业达到了725家,比2010年增加565家,增长4.5倍。2015年大中型企业538家,是2010年的6.6倍,其中:大型企业25家,比2010年增加14家,中型企业513家,比2010年增加440家。

  3、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大中型企业占比大幅提升,2015年大中型企业增加值760.4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69.9%,比2010年提高21.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成为主体,2010年-2015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为65.1%,比2010年提高7.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园区占比不断提升,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8%,比2010年的52.2%提高15.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以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97.36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6%,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达4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1%,比2010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

  4、节能环保取得进展。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50.2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497.1万吨标准煤减少146.9万吨标准煤,五年间综合能源消费量累计下降1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32吨标准煤,能耗降低率为12.9%,“十二五”期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57%,年均下降15.5%。清水塘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顺利推进,旗滨玻璃完成绿色搬迁,株冶集团淘汰10万吨老铅锭生产系统,株化基本停产,两型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全市城镇化处于发展中期,促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工业。全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400.1万人,比2010年增长14.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248.4万人,比2010年增加26.6万人;城镇化率62.1%,比2010年提高4.4个百分点。学界通行的研究城镇化阶段划分标准为:城镇化率10%-30%为城镇化初期、30%-70%为中期,70%以上为后期。当前全市城镇化率62.1%,考虑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离土不离家的现状,实际上全市的城镇化水平应低于60%,还处于发展中期,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1、城镇面积扩张。全市城镇建成面积由2010年的255平方公里扩张到337平方公里,增长32.2%;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112平方公里扩张到138平方公里,增长23.2%。其中在2015年底的区划调整改革过程中,株洲合并乡镇33个、合并建制村501个,土地城镇化进程在加快。

  2、就业结构优化。2015年全市一产业从业人员75.8万人,比2010年减少11.4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30.3%,比2010年下降7.5个百分点;二产业从业人员81.5万人,比2010年增加13.5万人,占比为32.6%,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三产业从业人员92.8万人,比2010年增加17.4万人,占比为37.1%,比2010年提高4.4个百分点。2013年三产业从业人员首次超过一产业从业人员,2014年二产业从业人员首次超过一产业从业人员。一产从业人员自2010年起持续下降,且向二三产业流动加快。

  3、城市品质提升。“十二五”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7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8倍。沪昆高铁、衡茶吉铁路和平汝、垄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了“四纵三横”交通新格局,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际铁路及5个站场建设加快推进,3条城际干线公路基本通车。神农城、河西湘江风光带、云龙大道、荷塘大道等一大批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拉开了城市框架。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等,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国家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公交车电动化的绿色城市,是湖南省首个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城市,提高了城市品位。

  二、存在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2015年,财政一般公共服务等八项支出254.1亿元,增长11.6%,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由于城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部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镇化的推进。

  (二)创新驱动有待加强。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25.9亿元,增长17.9%,居全省第8位,与第1位永州市(33%)相差15.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5%,低于全省1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分别低于长沙、湘潭31.3个和18.5个百分点。从信息化水平来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6%,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全市新型工业化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还需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区域发展水平分化较大。全市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北向南依次减弱。从城镇化与发展水平看,县域较市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5年市区城镇化率均达77%以上,石峰区最高为97.8%;县域城镇化率处于40%-50%之间。从工业化发展程度看,石峰区工业化率达到81.8%,居全市第一位;醴陵市、荷塘区、攸县、云龙区、炎陵县、天元区工业化率在40%-60%之间,与全市同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城区县域协调发展情况看,全市域行政范围由北向南狭长分布,南北超过200公里,市区位于整个市域北部顶端,与南部城镇缺乏高等级交通设施的直接联系,对市域尤其是南部三县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四)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结合有待加强。全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在工业体系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到68.1%,加上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总体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再加上在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与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有待强化,限制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从重空间拓展向城市功能转变。一是要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商业区、景区和小区;二是立足区域空间提高全市综合承载能力,以迅捷化交通网络、均等化就业机会为核心,鼓励和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和城镇扩散,在更广阔空间内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要以加大投资为核心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

  (二)从重城市建设向强化管理转变。一是要重精细化,通过依靠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推动数据株洲、智慧株洲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高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二是要重融合化,逐渐构筑有利于社会融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能够更好推动广大农民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完整融入城市生活中,建设幸福城市;三是要重生态化,保护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特色,丰富城市多样性、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城市。

  (三)从重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一是构建绿色工业化体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使全市工业化向可持续方面迈进;二是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促进产业集聚,尤其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发展科技推动的新型工业化;三是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为城镇化发展拓展劳动力吸纳空间。

  (四)从重中心城区向城乡统筹转变。一是突出城镇群的建设,构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配套格局,以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带动市区、县域、特色乡镇的均衡协调发展;二是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投入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要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平对接。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阙宏丹]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对衡阳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下一篇:娄底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