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业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
2016年,长沙工业围绕“稳住、进好、调优”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培育高、新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有序推进,增长速度稳中有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7.9%。
一、工业经济在稳定中进好、调优
(一)总体增速保持稳定
1、增长速度稳中有升。2016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总体保持了稳中有升态势,全年增长7.9%,比年初提高1.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和1.0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位,稳居全省第一位。
2、县域经济较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工业发展主阵地,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主战场。2016年,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6%、9.0%、13.3%和13.5%,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7、1.1、5.4和5.6个百分点,以较明显优势引领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3、园区效应持续释放。园区集诸多优惠政策于一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承载着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2016年,长沙实现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8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速比年初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1.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86.3%。
(二)生产形势稳中进好
1、大型企业生产向好。大型企业是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决定因素,在经历年初的低迷后,全年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增速逐步提高。2016年,大型企业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0.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增速比年初提高5.9个百分点。
2、销售形势有所好转。随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效推进,企业纷纷把去库存、调结构、促研发列为发展重点,总体销售形势有所好转。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年初提高0.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有所增强。2016年1-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为98.9%,比年初上涨3.1%,产品价格相对提升。
(三)经济结构转型调优
1、行业结构转型升级。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长沙在力促传统行业转型创新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提升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发展品级与行业规模,打造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多点支撑格局更加巩固。2016年,工业前十大行业中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增加值占比为29.9%,比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其余八大行业增加值占比为49.5%,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93.9%,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取代专用设备制造业成为第二大行业,汽车制造业取代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成为第五大行业。
2、高新产业占比提升。高新产业凭借技术优势,更加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增加值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动力。2016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584.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83.3%,增加值占比达48.7%,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1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3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32.7%,增加值占比达1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3、耗能产业增速放缓。高耗能产业能源需求度高、环境破坏性强,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政策调控的重点对象。2016年,长沙六大高耗能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比去年回落2.2个百分点,比年初回落2.2个百分点,全年增速逐步走低,与规模以上工业稳中有升态势形成明显反差。
二、后续发展仍需克服困难、压力
(一)行业关联程度不高。当前,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分布于37个大类行业,涉及157个中类行业,行业覆盖度相对较高,但关联性较差,没有融合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一是行业企业相互间缺乏联系、合作机制,没有主动寻求合作的意识与行动,信息交换渠道不畅通,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二是中、下游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强,产品标准不够规范,对上游企业配套能力不强;三是行业发展缺乏系统性规划,同类产能重复建设情况普遍存在,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企业,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现象。以发展较好的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例,汽车制造业整车企业主要配套企业均为集团公司合作的省外零部件企业,而长沙本地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主要外销,省内销售份额较低。同时,本地零部件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标准不够统一,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整车企业生产要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以生产配件为主,缺乏有影响力的终端设备制造企业,行业号召力有限,难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
(二)经营效益总体不佳。经营利润是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追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与成效体现。当前,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快,但经营效益普遍不佳,与全国、全省形势有所背离,发展压力日益增大。2016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9.3%,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4.7%,比上年低7.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3.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9.2个百分点。
(三)重点企业大而不强。重点企业对工业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长沙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一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成长,规模总量不断壮大,2016年长沙共有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15家,比上年增加3家,但企业核心技术总体不够强,竞争优势不大明显,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来看影响力有限。一是盈利能力不足,2016年15家企业合计实现利润总额124.88亿元,比上年下降27.3%,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8.2个百分点;二是偏重传统领域,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中,5家分布在专用设备、有色金属、烟草制品等传统制造业,1家汽车整车企业尚未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三是缺乏著名品牌,15家企业虽有一定的行业知晓度,但行业话语权较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仍显不足,品牌价值有待提高。
三、提升增长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以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为契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区域布局,用有限的力量优先发展少数重点行业并不断做精做强。同时,畅通行业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引导企业资源共享、互利合作,形成重点突出、全面协作的“一盘棋”局面。 一是重点突出。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转型升级为目标,确定数个有基础有潜力的行业重点发展,规划布局到各主要园区之中,每个园区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打造主题产业园。二是全面协作。加强政府与企业以及企业相互间的沟通合作渠道,建立长期合作平台与动态跟踪机制,各方形成一股合力,完善行业发展大格局,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二)政企合力提升效益。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效益不佳不外乎成本过高、销路不好、技术不强、管理不优等因素导致,企业不变化没有出路,想变化又顾虑较多,这就需要政府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给企业以鼓励、引导及帮扶。一是政策鼓励。积极出台多种灵活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融贷、进步奖励政策,减轻企业资本压力,实施有效的人才引进方案,减轻企业用人压力,加强市场监管,降低企业不良竞争情况发生率。二是观念引导。为企业搭建专业的综合能力培训平台,鼓励企业管理者积极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理念,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培养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三是技术扶持。完善创新体制,建设新型技术创新中心或研究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研发主体研究内容与企业需求结合,加快研究成果向生产效益转化进度。
(三)重点扶持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核心,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抓好重点企业才能保证转型创新工作的整体进程。一是建立重点企业动态名录库。从企业规模、行业影响力、发展潜力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一批重点监测工业企业,建立多部门联合管理机制。二是出台重点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深度剖析重点企业问题根源,对症施策,确立针对性、引导性的帮扶政策,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实施重点技术关键性突破,增强企业转型信心,减轻发展压力。三是引导重点企业提升品牌价值。支持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以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多渠道实施产品营销战略,打造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