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长沙经济发展
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升级和驱动方式调整的新特征,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产业蓬勃发展,新业态突飞猛进,新主体加速孕育,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
(一)创新发展的基础巩固向好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6年,长沙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从全国省会城市看,长沙实现了高基数上的较快增长,总量和增速均保持前列。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跨上9000亿台阶,达9323.70亿元,稳居省会城市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越4000亿元,达4117.40亿元,超过沈阳,居省会城市第6位。从全省看,经济首位度进一步增强。2016年,长沙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9.8%,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4.2%、30.6%;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首位,引领带动全省发展作用突出。
2、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迈进。2016年,长沙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3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2%,高于第二产业1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6%,比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服务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动力。二是投资结构持续向好。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547.97亿元,增长16.1%,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91个,占全部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的48.3%。
(二)创新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
1、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高于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30.8%。二是工业中新兴行业增势较好。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医药制造、汽车制造分别增长18.7%、20%、33.7%,北斗导航、3D打印等产业增速均超过50%。三是服务业新经济加速成长。2016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增长20%,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分别增长52.2%、29.7%。
2、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长迅猛。2016年,长沙移动互联网企业突破1万家,获评全国十大“互联网+”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额261.48亿元,增长44.9%;实现网络零售额35.52亿元,增长42.3%,网上零售业务的限上批发零售企业86家,形成了一定的网上零售规模;网购的火爆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增长,2016年快递业务增长39.4%。
3、创新平台支撑有力。长沙已构建较为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2016年末,长沙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8家;湘江新区纵深推进创新发展,获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十三五”实现精彩起航,2016年,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1.12亿元,增长11%,增速比全市水平高1.6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23.7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3.8%。创新平台不断壮大,营造了良好 “双创”氛围,硕果累累。2016年全市新增“四上”单位1331家,比上年增加442家,其中新增服务业单位952家,比上年增加440家,增长86%;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190件,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41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4、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一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快。积极引导资金进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文化创意和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领域。2016年,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6.8%,生态投资增长18.1%,文化娱乐投资大幅增长,增幅达117.4%。二是创新投入稳步加大。2015年,全市实现全社会R&D经费投入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研发投入强度为2.21%,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三)创新发展的环境持续优化
1、产业政策增强创新动能。近年来,长沙实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新材料、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产业发展母基金,并设立100多亿元的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大胆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另外,长沙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以产业集群方式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入驻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有中联重科、杉杉科技、神舟科技、博云新材料、惠霖干细胞、信息产业集团、三辰动漫卡通、拓维信息等,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国家级动漫振兴基地等具有重大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专业化基地,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机长沙中心,为创新提供巨大支撑。
2、简政放权释放创新活力。加快经济转型创新,必须着力围绕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长沙率先全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制订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开展商事制度改革试点,实现税务、工商、质检“三证合一”,前置审批由161项减至19项,向区县下发管理权限132项,精简和优化审批流程,涉企行政审批项目精简58%,审批提速52%。自商改以来,全市新设立第三产业商事主体19.9万户,占新设立总量的87.5%,第三产业中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增长62%,科技类企业增长85%,文化类主体增长127%。
3、人才战略打造创新高地。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人才高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和市场机制作用,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3635”人才计划,在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现代物流、新能源及新材料、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领域,引进紧缺急需和战略型人才255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二、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转型升级任务重。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压力大。2016年,长沙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2.3%,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多是产业较低端工业,不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和节能降耗;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下降4.7%,比上年低7.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全省13.2和9.2个百分点,经营效益不佳直接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动力。二是经济结构调整还需加力。2016年,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但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从全国省会城市看比重也是偏低的。
(二)创新动能仍显不足。一是企业大而不强。2016年,规模工业中,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中,5家分布在专用设备、有色金属、烟草制品等传统制造业,1家汽车整车企业尚未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偏重传统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总体不强;而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5.7%,增长贡献率不到三分之一。二是新经济规模偏小。电子商务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限上企业网上零售额仅占限上商品零售额的1.8%,只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0.6个百分点;201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3%,新经济、新动能尚难起到实质性作用。
(三)部分新兴产业投资下滑。从工业看,2016年技改投资比上年下降30.5%,比上年低50.5个百分点,增速大幅下滑; 另外,工业投资中,占83.5%的民间投资在主要领域增速回落, 31个制造业部门投资中有12个为负增长,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从服务业看,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14.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8.4%,金融业投资下降25.1%。
三、提升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挖掘自身潜力。应更多依靠自身优势,加快创新步伐,提速经济转型。一是大力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续航能力,加速创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实现产业化。二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营造更好更完善的创新、创业、投资环境,持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三是将长沙“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特征融于创新,使文化环境走向多元、兼容,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提升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引导大量创新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逐渐形成强劲的、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一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层次,培育自主品牌与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并举,形成创新产业空间集聚。二是在坚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配套产业发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创新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上下联动发展。三是对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倾斜式扶持,实现有限资源优势配置,进而达到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出创新产业新布局。四是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结合长沙高新区的试点、探索、实践,在全市进行创新空间开发体系布局,让创新空间与创新产业深度融合,把整个长沙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加大创新支持。将创新的焦点更多地聚焦在创新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更好处理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发挥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二是逐步建立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服务。三是按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创新的核心资源合理流动。四是创新融资模式,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