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2016年株洲市“四上”企业稳步增加

  2016年以来,株洲市各县市区在扶持“四上企业”入库方面精准发力,营商环境逐步向好,“四上”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2016,全市新增入库企业408家,同比增长13.3%,新入库“四上”企业数量位居全省14个市州第4位。

  一、 主要特点

  1、“四上”企业稳步增加。截止2016年底,全市新增“四上”法人企业408家,同比增长13.3%,占全省新增“四上”企业的比重为8.2%。其中:月度新增141家,年度新增267家;新投产企业179家,成长型企业229家。分专业看:批发零售业109家,同比增加31家;规模以上服务业87家,同比增加16家;房地产业32家,同比增加5家;建筑业13家,同比增加4家;工业146家,同比减少1家;住宿餐饮业21家,同比减少7家。

  分县区看,2016年新入库“四上”企业最多的醴陵市增加113家,占全市的比重达27.7%,较2015年增加34家;其次是攸县新入库54家、荷塘区52家、天元区51家、芦淞区41家、茶陵县34家、株洲县26家、炎陵县19家、石峰区13家,最少的云龙示范区仅入库5家。

  2、年报企业平稳增长。从2016年与2015年年报“四上”企业(在库“四上”企业加当年新投产、成长型企业减当年退出企业)对比情况看,全年净增企业187家,增长6.3%。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加73家、零售业51家、批发业27家、工业22家、住宿业6家、房地产业4家、餐饮业和建筑业各2家。从县区分布情况看,净增单位最多的醴陵市增加89家,其次是天元区净增25家、芦淞区17家、荷塘区和株洲县各16家、攸县13家、炎陵县11家、云龙示范区4家、茶陵县2家,十个县市区中只有石峰区呈现负增长,净减少6家.

  3、全省排位靠前。截止2016年末,全市经“一套表”程序审核确认的“四上”企业408家,占全省新增“四上”企业总数的比重达8.2%,新增单位数量仅落后于长沙(1325家)、衡阳(461家)、郴州(414家),居全省第4位。从各专业在全省的排位情况看,住宿业新增10家企业居全省第2位,工业增加146家、批发业增加38家位居全省第3位,建筑业增加13家、餐饮业增加11家、房地产业增加32家位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加87家居第5位,零售业增加76家居全省第6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市区入库工作发展不平衡。从各区县市区新增“四上”企业的数量看,排名前3位的醴陵、攸县和荷塘区全年入库企业达219家,占全市新增“四上”企业总数的53.7%,而排名后3位的石峰区、云龙示范区和炎陵县仅入库37家,占全市的比重为9.1%,不足一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2、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资质以上的建筑业单位申报偏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影响了企业入库。从全年“四上”企业入库数量看,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仅新增21家、资质以上的建筑业新增13家,入库企业明显偏少,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要求不相适应。

  3、入库企业规模偏小。尽管2016年全市新入库企业达408家,较2015年年报净增187家,但企业规模偏小、稳定性差的特点不容忽视。新增的408家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12家(不含房地产、建筑业企业),占入库企业的比重仅为2.9%,部分企业刚达规模、档次低,受宏观经济影响,经营状况不太稳定。年度退出联网直报平台企业140家,占新增“四上”企业的比重高达34.3%。

  4、行业结构有待完善。从2016年末“四上”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占比为11.3%、房地产业占10.5%、批发零售业占16.3%、住宿餐饮业占4.6%,第三产业合计占43.7%,与先进市州的差距十分明显,特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市仅有14家规模企业,占规上服务业的比重为4.7%,占“四上”企业比重仅0.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少,全市仅有106家规模企业,占“四上”单位的比重仅为3.4%。从增加值核算角度看,2016年株洲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9%,虽比上年提高2.8百分点,但在全省的排位并不理想,仅高于娄底,居全省13位。另外,作为支柱产业的工业虽然净增了22家法人企业,但攸县、石峰区、荷塘区、芦淞区规模以上工业呈现净减少的发展势头。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基本单位规模与质量。解决基本单位数量少,规模偏小的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切实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软环境上帮助、信息上引导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投入,为创业者、创新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氛围。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为三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2、加大对准“四上”企业的培育力度。工商、发改、住建、商务、旅游和统计等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准“四上”企业的摸底排查,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工业方面,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贸易方面,在引导“个体”转“法人”上下功夫,有计划的培育准“四上”企业,增加“四上”企业数量,提升“四上”企业质量。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扩大就业、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和产业素质;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强化规划引导,为现代服务业错位集聚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切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在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和保险等服务领域的消费,拉动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张利华]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立足新优势 构建新格局 打造增长极 下一篇:湘西州规上服务业开局良好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