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优势 构建新格局 打造增长极
“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湖南发展提出了新定位,也为湖南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郴州市作为湖南省“一核三极四带多点”中的一级,承担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打造郴州新增长极的责任与重担。对此,郴州需明确"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发展模式和融合方式,并以提升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扩大对外经贸交流等任务为抓手,以规划、政策、项目、环境、人才为保障,积极发挥核心增长极的作用,着力推进全市乃至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一、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
(一)承接产业转移成效
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大胆先行先试,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对接珠三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16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1个,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8.1和1.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1.1亿元,同比增长26.1%。2016年,全市新批内资项目886个,实际到位内资468.5亿元,同比增长14.8%。201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0.4亿元,同比增长3.9%,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4.8个和6.0个百分点;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09.2亿元,同比增长20.0%,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22.0个和18.5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3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工业投资886.7亿元,增长12.4%,工业技改投资435.7亿元,增长2.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68.0亿元,增长6.5%。全市亿元以上项目672个,完成投资1090.1亿元,增长90.6%。
未来,郴州工业发展后劲足,大项目多。如,正威集团稀贵金属交易中心和宝石产业园落户高新区,投资5亿的天珑芯手机项目落户郴州经开区,翔龙飞机组装5亿项目落户桂阳,中国建设20亿石墨项目,中化集团50亿项目落户宜章,华翰集团新型管材10亿项目,香港和兴新型材料10亿项目,中船重工50亿项目,福瑞康3.5亿电源项目等相继落户郴州,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二)承接产业转移优势突出
1、中部崛起和长江开放的机遇。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重心正向中西部倾斜,继中部崛起战略之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战略实施重点。把东、中、西天然连接在一起,使深处内陆腹地的边远省份更加便捷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大量产业,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继续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形成开放新局面。国家在湖南甚至郴州这个“过渡带”、“结合部”开展系列重大政策试点,布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都将可能。郴州机场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就是个佐证,为全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开辟新途径。
2、湘粤深化交流合作带来的机遇。郴州被明确为“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随着湘粤两省政府签署《关于加强湘粤合作的协议》,明确两省将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对接、水资源保护、口岸大通关等领域深化合作,并积极推进以湖南郴州市和广东韶关市的边界地区为主要合作区域,探索共建深化改革先行区、区域合作示范区、跨省产业发展集聚区和生态共建区,为全市进一步承接泛珠合作产业转移、深化区域合作带来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3、郴州自身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机遇。郴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被国务院确定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是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试点城市、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被明确省级有色金属进口交易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金铜冶炼加工基地(简称“两平台一基地”)。郴州争取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全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市。2012年2月全市出台了《中共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每年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开放承接配套政策,同时市财政每年还安排5000万元承接产业转移专项扶持资金。至此,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思想环境、政策环境、基础条件均已具备,赶超争先优势逐渐显现。
(三)承接产业转移挑战并存
1、人才引进难度大。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常态背景下全市承接产业转移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威胁,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人才的外流。在人才的外流方面,虽然湖南拥有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具有良好科研实力的人才培育机构,但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的人才引流效应存在,由湖南培育的本地优质高端人才基本上流向长三角与珠三角。不仅如此,受制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医疗方面的局限,郴州从外部引入人才难度较大。
2、优惠政策落地难。由于省委、省政府34条优惠政策的主要受惠对象集中于开发园区,导致全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优惠政策在操作层面难于落实。如据市环保局反映,环保审批方面的优惠政策,很难与省环保厅实现相关的配套对接。又如金融优惠政策,由于没有相关的产业优惠支持政策与鼓励消费政策等相配套,尽管近两年入驻郴州的金融机构大量增加,但银行贷款的增加量及对郴州发展的推动力不够明显。
3、竞争优势不明显。当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分布于37个大类行业,行业覆盖度相对较高,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一是全市大企业、大项目不多,战略新型产业项目较少,缺乏像富士康电子信息产业这样具有带动效应的大产业。传统有色产业占比过高,电子、机械装备制造出口比重不到30%。二是周边城市竞争激烈。清远市、韶关市直接享受广东省2013-2017年财政统筹安排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6720亿元扶持资金,清远市、韶关市还分别由佛山市、东莞市对口帮扶,建设了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对口帮扶工业园,“拦截”了大部分转移企业。衡阳建有衡阳(深圳)工业园,市财政每年安排开放型专项扶持资金1亿元以上。江西赣州市叠加原中央苏区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双重政策优势,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
4、企业关联优势弱。全市产业没有融合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一是行业企业相互间缺乏联系、合作机制,没有主动寻求合作的意识与行动,信息交换渠道不畅通,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二是中、下游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强,产品标准不够规范,对上游企业配套能力不强;三是行业发展缺乏系统性规划,同类产能重复建设情况普遍存在,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企业,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现象。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水平、技术创新升级和品牌建设没有达到预期,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以生产配件为主,缺乏有影响力的终端设备制造企业,行业号召力有限,难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
二、郴州工业产业转移分析
(一)行业分布情况
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拥有37个大类行业。其中,有6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5%,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6.4%)、非金属矿物制品(9.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9.0%)、农副食品加工业(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4%)。
从区域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苏仙区、桂阳县和资兴市;有色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永兴县;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桂阳县和临武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苏仙区;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宜章县和嘉禾县。
(二)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是产业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优势的指标。它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或大区域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或大区域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为反映全市各工业行业在全省的专门化水平和比较优势,笔者按照区位商计算方法对全市各工业行业区位商进行计算计算时以全市作为特定区域,全省作为背景区域,指标采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经计算,得到全市各工业行业区位商。一般而言,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门化程度较高,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可认定产业集群已形成,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和一定的比较优势。反之,区位商小于1,则表明该产业专门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规模具有比较弱势。
根据2011—2016年各行业区位商平均值,有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11个工业行业区位商大于1,在全省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程度相对较高,有色金属等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些行业大多属于郴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密集型特征,其区域生产的专门化程度高于全省同行业的专门化水平。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应将上述行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加大行业研发投入力度,精准扶持,积极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经测算,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16个工业行业区位商小于1。就全省范围来讲,这些行业目前不占优势,其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这些行业在全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持续培育扶持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变比较劣势为比较优势。
2011—2016年全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区位商逐年增长。这些行业作为潜在优势产业,虽然区位商小于1,现阶段行业发展的优势地位不明显,但是具有增长为未来优势产业的潜质。烟叶产业尽管区位商逐年降低,但它是全市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目前国家一方面调减烟叶总量,另一方面加大烟叶扶贫力度的政策,对全市来说是一大机遇,利大于弊。因此,要坚定郴州烟草产业发展信心,抢抓机遇,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加快推进烟草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烟草产业,打造国内一流品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虽然目前的区位商较低,但是属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应将这些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积极承接转移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形成有效产业链,培育增长点,制定适合这些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完备的市场基础。
经区位商测算分析,全市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纺织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8个行业区位商等于或者小于1,且区位商逐年下降或增长不明显或负增长。这些行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产业竞争力较弱,区域发展前景不明朗,全市发展这些行业难以获得比较优势,因此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避免将这些行业作为未来的主导型行业。
三、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
1、打好手中政策牌,把握发展新机遇。郴州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全省“一核三级”中的重要一级,也是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中重点扶持的地区。我们要主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利用其能源储量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政策红利,特别要利用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关政策,改善承接全国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积极承接全国产业转移,以此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腾飞的新起点。
2、推动产业集群化,把握园区新发展。产业配套能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发展工业园区。虽然资源型地区已经建立起数量不一的工业园区,但在工业园区规模、内部设施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功能定位上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已有的各类工业开发园区,并积极发展各种与资源型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相匹配的功能园区,例如现代农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等。
3、强化核心竞争力,把握招商新策略。对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立足长远的科学决策。第一,要确保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作为资源型城市,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既要选择能吸纳一定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更要注重对科技、智能的高、精、尖项目的引入,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第三,要优先选择引进一些符合郴州产业体系或者能改善郴州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产业项目,从而完善全市产业体系的结构,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
4、筑巢引凤吸精英,把握人才新政策。郴州市应出台相关人才发展政策急需培育好、管理好、利用好各类人才。从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层面来讲,应该坚持培育与引流同步化推进的人才政策。培育人才方面,首先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要加快对省内高校专业开设、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训更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要真正培育出于市场需求对应,实践能力强,专业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人才引进方面,围绕用好、用活人才的核心理念,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给予人才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采取物质、精神双重激励,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并积极倡导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培育融合实践,提升人才的应用能力。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李奕 朱忠雄 欧阳丽 谢志惠 朱海英 李小敏]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