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衡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稳步发展
1-3月,衡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保持稳步发展,实现营业收入35.44亿元,同比增长19.9%,为全市服务业发展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一、规上服务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营业收入增速提升。1-3月实现营业收入35.44亿元,增长19.9%,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在各市州中排第4位,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了6.4个百分点,较1-2月提升了4.1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5.1%,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在各市州中排第6位。两项排名分别比1-2月提升了2个和4个排位。
(二)新增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规上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工作收到较好成效,1-3月新增入库一年以内的单位125家,占单位总数的24.4%,实现营业收入7.68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9.5%,增速达到69.6%,高出全部规上服务业49.6个百分点,对整体的拉升作用非常明显。
(三)行业发展较好,增速普遍高于同期。1-3月,规上服务业10个行业均实现增长,有8个行业增幅达到两位数。和去年同期相比,8个行业增幅得到提升,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0.9%,提升了11.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5.1%,提升了27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39.8%,提升了38.2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7.1%,提升了9.5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增幅均得到提升。
(四)大部分行业盈利状况趋好。1-3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75亿元。从企业面看:亏损企业107家,亏损面20.9%,同比下降了2.2个百分点。从行业面看:10个行业中有7个实现盈利,有6个盈利状况好于同期,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利润2.3亿元,居各行业之首。
(五)新兴行业运行良好。1-3月,新兴行业运行良好,增速大幅高于整体,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2.8%,营业利润增长158.6%;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8.7%,营业利润增长118%;体育业营业收入增长33%,营业利润增长64.8%;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49.9%,营业利润增长38.4%。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规模偏小,户均营业收入不高。企业规模和全省相比差距较大,衡阳规上服务业单位数501家,在全省排第3位,仅少于长沙和常德,但户均营业收入偏低,1-3月户均营业收入707万元,比全省户均1360.7万元少653.7万元,相差48%,全省排倒数第2位。
(二)从单位分布情况看,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呈现中心城区单位较多,县(市)偏少的格局,四个城区分别为:珠晖区39家、雁峰区52家、石鼓区145家、蒸湘区41家,四区共277家,占总数的54%,衡山县、衡东县和常宁市单位数相对较少,分别为7家、17家和16家。二是行业发展不平衡,从30个行业大类看,商务服务业、道路运输业和教育业单位数最多,共有222家,占总数的43%,部分行业发展较为薄弱,单位数较少,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水利管理、管道运输3个行业仅有1家企业,社会工作、新闻和出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只有2家企业。
(三)营业成本偏高,挤占企业盈利空间。1-3月营业成本达到24.6亿元,增长20.5%,增速高于营业收入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3个百分点,各类费用增幅均高于同期,其中销售费用增长13.9%,高于同期5.6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长22.1%,高于同期11.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16.9%,高于同期15.4个百分点。营业成本攀高,直接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1-3月营业利润1.75亿元,下降0.6%,低于同期13.8个百分点。
(四)应付职工薪酬增速低于从业人员增速,人均薪酬呈下降趋势。1-3月应付职工薪酬5.77亿元,增长2.1%,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01万人,增长5%,应付职工薪酬增速低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速2.9个百分点,1-3月人均薪酬为3793元/月,去年同期为3946元/月,人均月薪同比下降了153元。
三、建议
(一)抓好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的培育和入库工作。一是加强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主动与发改委、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编制、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及时获取服务业单位的相关信息,确保把发展前景好、规模达标的企业纳入到“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特别是新开业的企业要及早纳入平台统计,做到应统尽统。二是激发培育积极性,把新增规上服务业单位作为县(市)区政府考核重要指标,充分调动各级工作积极性,为衡阳经济培育更多的增长点。
(二)用足用活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支持中小型服务业企业融资,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全面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投向教育医疗、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倾斜。落实服务业税费土地优惠政策,将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产业发展用地纳入规划,在政策上给予土地保障,落实税收“营改增”,切实减轻企业税负,让更多的企业享受税改红利。做好服务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将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充分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针对服务行业就业形式多样、流动性强、农民工居多等特点,社会保障部门加强监管,确保服务业企业职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保障好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权益。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