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创新思路,助推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
近年来,长沙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持续增长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推动农业总体平稳向好发展。
一、长沙县农业发展情况
(一)走特色产业优先发展之路,八大产业格局初现。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休闲农业和蔬菜产业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分散”向“现代集约”转变,推动经营主体由“小而弱”向“大而强”转变,推动产业业态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推动经营理念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已然打破了水稻“一业独大”的局面,南部以百里花木走廊为主,北部以百里茶叶走廊为主,中部以S207省道万亩蔬菜示范片、黄兴大道北延线时鲜水果产业带、G107国道休闲观光农业区紧密相连,形成了粮食、蔬菜、茶叶、瓜果、花卉苗木、生态养殖、乡村休闲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八大产业格局。201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蔬菜、水果、茶叶总产量分别达54.9万吨、120.2万吨、10.4万吨、2.6万吨。花卉苗木销售收入超16亿元。全县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3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3家、市级81家,完成加工总产值144亿元。拥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1102家,接待人数超过600万人次,营业收入(含乡村旅游)达16.8亿元。长沙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化模范县、长株潭城市商品蔬菜主要供应基地。
(二)走科技兴农之路,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将其纳入全县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培育造就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有力地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二是实施科技指导员制度,指导科技示范户推广良种、良机、良技、良法。三是鼓励企业加强与中科院、农科院、湖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目前建成省技术中心3个,技术合作项目40多个。四是支持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成果、新装备。对循环农业项目、智能温控大棚项目、现代农业机械项目、研发成果推广项目等给予补贴。2016年,全县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0%,猪、鸡、牛等畜禽全部良种化;农机总动力162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3%,水稻耕整、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专业化统防统治60万亩次,绿色防控40万亩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30%,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养分利用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70%以上。
(三)走生态保护之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农业生态趋好。整县建制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三年来稻米镉含量达标率提高了2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建成旱涝保收标准良田40万亩。二是林业生态更优。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8%,森林蓄积量达405万立方米,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县。三是环境改善明显。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实现了畜禽污染达标排放。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93处、市级可再生能源示范服务站10处、市级农村能源精品工程2处。建成美丽示范乡村32个,涌现出一大批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示范村。松雅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已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国内最大华南虎繁育野化基地落户金井镇。
(四)走要素下乡之路,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一是创新融资方式,引导资本下乡。县政府出资5000万元,组建成立了长沙县瑞农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开展对县域内农村可经营性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和综合开发的途径和模式;探索PPP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成果展示园、浔龙河生态小镇等项目建设;组建了农村创投基金,并与湖南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等开展合作,为现代农业企业实行融资担保和履约保险,有效解决了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题。二是出台扶持政策,激活创新创业资源。出台了农业创客政策扶持体系,设立了农村创客专项扶持资金。对创客项目、创客服务、成果转化和创客活动予以支持,建立和完善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后补助等支持政策,激活撬动资本市场要素投向创客发展。白沙小水果创业基地、高桥食用菌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大厦等创业示范基地涌现。三是建设创客平台,引导生产要素下乡。率先启动了农村创客平台建设,将县域北部农村1100多平方公里全面升级为农村创客基地。成立了县农村创客服务中心和部分镇级服务站,落实了项目入驻、人才定居、创业培训、信息物流等扶持政策,涌现出垒土科技、开慧慧润民宿基地、金井广吉大学生创业项目、无线乡村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示范带动性强的优秀创客项目,现代农业创新产业集群正迅速壮大。
二、长沙县农业面临的形势
长沙县农业发展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积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现代农业”更是这些政策文件中的热词,这必将给长沙县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积极动力。二是长沙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将为长沙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三是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并加快发展,将为长沙县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带来广大的机遇。四是长沙县毗邻省会城市,已与长沙市区连为一体,发展全域旅游,休闲农业具有地域优势。五是以“三权分置”为基础的农村土地经营改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构建形成了长沙县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优势。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农业效益上看,比较效益不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从农业经营主体上看,多而不强。影响大、实力强、后劲足的少,主体培育工作还任重道远。三是基础保障上看,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落后。四是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劲,在全省、全国影响较大的品牌农产品很少。五是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具有品牌影响的企业数量较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还不足,促进企业发展的要素有待加强。农产品销售门路不广,产品销售难,流通环节还未做活。
三、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一是着力提升农民素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各方面培训力量,构建多元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着力培育新型主体。着力培育和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甚至公司农场多管齐下,竞争发展,努力促进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三是着力开展精准扶贫。建立健全帮扶制度,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注重产业扶贫,在实现整县脱贫同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
(二)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强化农业“接二连三”。强化粮食、蔬菜经作、畜牧水产、花卉苗木等第一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市场影响力较强的产业和产品。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突出茶叶、食用菌、食品、畜禽产品、净菜加工等重点,加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三是加快休闲农业“接二连一”。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秀美乡村休闲、生态体验线。结合北部乡村旅游,深入挖掘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契合点。
(三)不断完善农业保障措施。一是解决农业用地问题。制定农业设施用地细则,使农业设施用地合法化。二是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建议考虑将农民合作组织用电、用油调整为农用价格,通过推广机械化、加快标准化农田建设等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是创新农业支持方式。一方面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财政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为农民(企业)搭建销售平台,补贴设施、补贴生产、补贴高科技应用。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促成银企对接和财政贴息贷款。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风险支持。建议政府设立农业应急救灾专项资金,增加农民信心;设立农业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上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四)始终保护好青山绿水。一是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蔬菜残叶处置以及菌包再利用技术,提高农作物废弃物转化利用率。积极发展特种养殖以及畜牧业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稻油游”和“稻鱼(虾、蛙)”生态种养。二是加强绿色生态建设。以环城绿带生态圈建设和推动新一轮三年造绿大行动为核心,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扩大县级公益林补偿面积,探索人工成熟商品林补偿办法。三是切实抓好生态保护。抓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深入开展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供稿:长沙县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