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新型工业化砥砺前行
2016年,郴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动力不动摇,提出要着力推动郴州由传统工业大市向现代工业强市跨越,打造湖南工业新增长极。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全国工业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在全市工业基数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发展成效
1、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16年,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在此形势下,郴州工业经济仍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069.2亿元,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六位,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7个百分点,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从年初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增速保持平稳。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7.0%;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4.4%。
2、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随着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也日益增强。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5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34.5亿元(剔除烟厂国税),同比增长0.23%,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4.6%。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2.1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营业利润183.1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利润总额169.3亿元,同比增长0.9%;亏损企业亏损额9.5亿元,同比下降12.5%。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7%;出口交货值下降13.2%,同比收窄3.7个百分点。
3、工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2016年,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300.6亿元,同比增长2.1%。2016年,全市装备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来势较好。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装备制造业、电子行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8.3%、38.2%、13.0%和6.9%,分别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1.6、31.5、6.3和0.2个百分点。全市共有2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纳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录库,涵盖了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行业。全市创新创业园引进企业206家,同比增长17%。
4、工业发展后劲十足。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8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35.7亿元,增长2.1%。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97.1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1亿美元,增长26.1%。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68.0亿元,增长6.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492.0亿元,增长14.0%。按项目规模分,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共有672个,完成投资1090.1亿元,增长90.6%,占全部项目投资的比重为46.8%。2016年,全市“两高”产业持续增长,2016年全市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14.7%,比规模工业平均增速快8.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0.1%,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增长15.2%,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8.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8.3%,比去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1、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16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69个百分点,比2015年上升8.3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矿产开采、有色采选和冶炼、化工、烟草等主导行业环保压力大。2016年,全市共有109家有色冶炼和压延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10.3%,增加值总量占比为24.9%,其贡献率确呈逐月下降趋势,从年初的32.7%下降到1.8%,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4.6%,比全部规模工业低2.1个百分点;采矿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2%,增加值同比下降0.2%,比全部规模工业低6.9个百分点,拉低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1.4个百分点。
2、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一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9.9:52.9:37.2,第二产业比重虽然较高,但工业化率只有48.8%,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是长沙的33.1%。二是骨干企业规模不大。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百亿企业没有,过50亿企业只有1家,过20亿企业15家。三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 自主品牌、知名品牌不多,许多企业至今仍处在“有品无牌”境地,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四是工业区域布局不活。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2016年,郴资桂郴永宜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6.8%,其他5个县总量只占13.2%,这也相应加大了地区差距,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3、成果惠及面不够广。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把全市发展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但就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民生问题仍然突出。2016年,全市11个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北湖区达到359.1亿元,最低的桂东县只有30.8亿元,高低相差11.6倍。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资兴市达到23.8亿元,最低桂东县1.9亿元,相差12.5倍,比2007年扩大了3.1倍。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2倍,城乡绝对差距过万元。
4、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配套不完善,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的力度不大,前后端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集聚不够,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机制尚不完善。产业布局不合理也是影响郴州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产业园区之间存在同质化问题,部分产业发展雷同,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如有色金属企业分散于苏仙、北湖、桂阳、资兴、永兴、临武、汝城等地,电子信息产业分散于苏仙、北湖、桂阳、资兴、永兴、宜章、临武等地,项目布局的分散与无序严重制约了产业聚集效应的扩大和产业规模的做大。
三、对策建议
1、坚持结构调整。郴州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加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努力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加大产业的投资力度。其次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围绕培育和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和工业园,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在食品、医药、环保等行业的技术融合和渗透,大幅度提高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三是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新型化、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和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2、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郴州高新区、永兴经开区等国家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加快园区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培育积聚一批低碳企业,使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组织实施“百家企业清洁生产工程”,以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能耗物耗排放较大行业为重点对象,全面实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转变,从源头和生产全过程预防和减少污染物产生。引导支持有色金属、LED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提升企业科技研发、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售后服务、市场分析、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水平,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项目推动。加快清理规范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加强部门联动,破解项目瓶颈制约,全力推进未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已开工项目加快建设进度。要及时调度并加速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解决信用担保问题,完善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企业无处可贷的问题。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资本优势,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加大对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投入,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提高工业投入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特别是要加大工业技改投入,使技改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逐步达到发达城市20%-30%的水平。
4、坚持创新驱动。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如:支持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鼓励高校教师、学生自主创业,允许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升级培育工程,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营造更具活力和持续动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和新氛围。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