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交通运输业六十年巨变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运送旅客和货物,沟通城乡经济、繁荣商品市场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峰峦叠障,溪河纵横。解放前,这里是“水有险滩,陆有峻坂,交通滞碍,工商难振”,陆路赖肩挑背负,水路靠槁橹行船。交通非常闭塞,由此带来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湘西州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拉开了湘西交通建设的序幕。1951年3月至1952年3月,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苦奋战,建成了解放后全州第一条总里程为58公里的永顺至保靖公路。随后又相继建成永顺至大庸(今张家界市)、吉首至凤凰公路。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栉风沐雨、艰苦奋斗,开始了走出山门、走出贫困的公路建设历程,从1958年至2006年,全州先后掀起四次公路建设的热潮。
1958年,全州共调集数十万劳力,掀起了全党全民“大办交通、大修公路”的第一次热潮。采取“依靠群众,民办公助”的办法,打响了拉通全州主干线公路的战斗。到1958年末,全州有干支线公路16条,通车公路里程达1043.7公里,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59年起,州境内交通建设侧重于航道、公路、车船运力的维修和养护,公路建设面向山区、面向土家苗寨,大修县城通往乡镇的公路,水陆并举,使交通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1966年至1975年,全州掀起了公路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这期间公路建设的重点是改造主干线公路,提高通过能力;大修乡镇公路,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1970年,花垣县依靠自力更生,民办公助的办法,成为湖南省第一个“社社通公路”的先进县。1975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3740公里,近80%的乡镇通了公路。
1985-1994年,是全州公路建设的第三次高潮。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山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帮助贫困山区加快发展。从1985到1992年,8年间以工代赈为湘西公路建设投入资金7424.6万元,新建公路78条874公里,改造公路43条465.9公里,新修桥梁109座4021延米,解决了全州5个乡和230个行政村共35万多人行路难的问题。1993年后,全州交通建设按规划有序进行,重点实施了对全州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8442工程”即八条公路、四座桥梁、四个车站和两个港口码头的建设。经过5年的努力,先后完成了永顺县城至哈尼宫公路、泸溪白沙至浦市公路,永顺王村至石堤西公里,泸溪白沙至洗溪公路等8公路,319国道泸溪铁山河大桥、花垣钟佛山大桥、龙山南门二桥、里耶酉水大桥四座桥梁;永顺汽车站、吉首汽车北站两个汽车站,泸溪白沙码头等项目,对全州经济建设和扶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5年开始,是全州公路建设的第四次高潮,主要是大修通村公路。1994年9月27日,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湘西自治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意见》,即17号文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1997年实行乡乡通公路,70%的行政村通公路,2000年全州实现85%的行政村通公路”。把湘西自治州确定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举全省之力,扶持湘西州扶贫攻坚,湘西州交通建设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1995-2006年12年内,全州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6亿元,群众义务投工4000万个,新修农村公路4900公里,全州公路通村率由53.7%上升到96.9%。通村公路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湘西人民摆脱贫穷落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加了湘西州脱贫攻坚的信心。2001年,湘西州被国家纳入西部地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湘西交通事业迎来了历史发展大好机遇。2003年11月张罗公路建成交付使用,拉近了张家界、猛洞河、凤凰古城、吉首德夯等旅游景点的距离,成为展示湘西州自然风光和人文风采的黄金走廊。
“十一五”期间,全州交通建设大步迈进,交通瓶颈得到初步破解。交通建设投资累计达150亿元,是“十五”期间完成投资的3.8倍;全州公路总里程由2005年底的6564公里,上升到10478公里,是“十五”期末公路里程的1.6倍。目前公路网已覆盖全州158个乡镇,1975个村,100%的乡镇通了客班车,行政村通公路率达96%。2008年12月18日,全长223.7公里的常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湘西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使全州正式融入了湖南省“4小时经济圈”。吉茶、张花、吉怀、凤大、吉恩也都相继开工。进入省“十一五”干线公路建设规划的15个项目全部启动,吉首至张家界、凤凰至大兴、龙山至永顺等国省干线公路竣工1个30公里,在建5个244公里,完成投资3.69亿元。黔张常铁路已通过预可研论证。至“十一五”末,全州民用车辆拥有量达12.42万辆,是1978年的71.38倍,其中载客汽车27506辆,载货汽车15608辆。交通工具的迅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客货运载能力。2009年末,全州公路完成客运量3664万人,客运周转量23.97亿人公里,全州完成货运量2956万吨,货运周转量57.42亿吨公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十二五”期间,全州上下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等战略机遇,全力争资上项,实现了湘西交通运输事业的大跨越、大发展,全州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年全州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88.5亿元,是“十一五”完成投资的2.6倍,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高速、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分别完成建设投资282.2亿元、42.1亿元、55.4亿元。五年内新开通吉茶、张花、吉怀、凤大四条高速公路312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361公里,湘西已逐渐融入长沙、重庆、桂林、贵阳“4小时经济圈”,吉首市成为全国18个高速公路枢纽城市之一,并初步形成了以吉首为中心的湘西“两小时经济圈”。干线公路项目建成11个393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成7294公里,2695个村实现通水泥(沥青)路,通畅率达到99.5%。基本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
在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水运、铁路和空运也取到了较快的发展。
建州初期,全州只有9条通河航道,通航里程590公里。70年代以来,湘西州持续对港口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港口设施逐步配套,综合功能显著增强。1985-1994年国家用以工代赈的形式投入资金900万元,对境内的武水、酉水等主要河流通过多次炸礁、疏浚进行整治。2011年11月,湘西自治州航运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湖南省“十二五”实施建设的省水运重点项目,也是湘西州建国以来最大的水运项目,项目总投资2.3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涵盖沅水泸溪、酉水保靖、酉水罗依溪、酉水小溪、凤凰沱江航道整治78km,修建旅游停靠点14个,设置相应航道航标和州中心站房及八县市站房设施,建设500吨级(兼顾1000吨级)件杂货泊位2个,设计年吞吐量为件杂货50万吨。项目建成后对改善湘西州水、陆、空综合运输格局和推进富民强州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截止2017年6月完成总投资约19000万元。航运二期也已进入部“十三五”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工可报告,预计总投资4.3亿元。截止2016年,全州通航里程达1067.2公里。全州共有客船270艘,9733个客位,机动货船37艘,净载重吨位19783吨。
1978年12月,枝柳铁路铺轨在永顺县官坝乡境内合龙,标志着全州第一条铁路全线贯通。1985年1月,枝柳铁路正式投入营运,全州的过境列车从最初的4对8趟逐渐增加到2016年末的27对52趟旅客列车。
2012年3月,全州境内的第二条铁路——黔张常铁路列入了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2014年12月正式开工,规划线路总长340公里、线路设计时速200公里,预计2019年建成通车。建成后从重庆坐火车到长沙,只需3小时,比走渝怀线省近7个小时,将大大缩短了全州与长沙、重庆、成都等周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
2016年12月18日,张吉怀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张吉怀高速铁路是连接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的客运专线铁路,全长237公里,起于在建的黔张常铁路张家界西站,终点在高铁怀化南站。该铁路在全州境内全长约178公里,途经永顺县芙蓉镇、古丈县古阳镇、吉首市乾州街道双塘片区和凤凰沱江镇。分别设芙蓉镇、古丈西、吉首东、凤凰四个客运站,设计速度300公里以上。张吉怀客运专线建设是落实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促进沿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极大改善沿线地区旅游的进出条件,该铁路串通张家界、芙蓉镇、凤凰等国内外知名景区,是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打造武陵山区黄金旅游走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沿线地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与沪昆客专相连接,是环湘高铁重要的组成部分,铁路的建成可以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客运需求,形成我省西部完善的高速铁路网,对全州扶贫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全州的空运主要还是借助铜仁凤凰机场,该机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大兴高新区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阿拉营镇境内,地处黔、湘、渝交界处。机场50%左右的土地面积在湖南省凤凰县境内,距铜仁市21公里、凤凰县30公里、湘西州府吉首市85公里,截止2016年已开通至贵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昆明、深圳、杭州、长沙、厦门、南京、重庆、成都、无锡、郑州、福州、南宁、宁波、天津、青岛、海口等城市航线。是武陵山区重要空中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铜仁凤凰机场始建于1958年,1972年首次通航,1982年停航。2001年,投资1.63亿元的铜仁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铜仁机场成功复航。2009年10月2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准"铜仁大兴机场"更名为铜仁凤凰机场,为铜仁市和湘西州共享。这也是我国首座跨地区命名的机场,实现我国机场跨地区命名新突破。
2017年1月12日,湘西机场建设正式启动,全州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专属全州的机场项目建设拉开大幕。湘西机场是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新建的国内支线机场,场址位于花垣县花垣镇老天坪村,距吉首市中心公路距离约35公里,距花垣县城公路距离约17公里。本期工程建设规模为:飞行区等级指标4C,新建一条长2600米跑道,航站区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50吨的目标设计,新建航站楼3000平方米、站坪机位4个,项目总投资约16.86亿元。
六十年的艰苦奋斗,六十年的沧桑巨变。
自1957年湘西自治州成立以来,60年间,全州交通运输业从小变大,由弱到强,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2016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2816公里,是1957年的23.6倍。其中高速公路462公里、国道679公里、省道1442公里、县公路2390公里、乡镇公路7844公里。公路桥梁1852座,55055米。2016年末,全州全社会旅客运输量5483万人,货物运输量2711万吨,旅客运输周转量33.84亿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45.93亿吨公里,分别是1957年的193.8倍、134.2倍、217.7倍和 165.4倍。至2016年,全州拥有民用汽车12.18万,是1957年41辆的2969.8倍。拥有载货汽车23027辆,是1957年30辆的767.6倍,载客汽车96120辆,是1957年11辆的8738.2倍,摩托车161332辆,是1970年12辆的13444.3倍,汽车驾驶员265066人,是1957年45人的5890.4倍。
展望未来,在“把全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总体目标引领下,未来5到10年,湘西州将实现县县通高速,重要景区通二级以上公路,乡村游景点全部连通生态旅游公路,一批物流园和农村客运站将建成,客流和物流都将畅通无阻。湘西航运一期、二期工程将全面完成,大小船只都可以通江达海。黔张常铁路和张吉怀高铁也将开通,湘西机场将建成通航,到那时,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路并进,湘西将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连通全国及至全世界,人们出行与货物流通将更加方便,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立体大交通运输网络将全面形成!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何孝干 闫雪晴]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