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益阳市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益阳市以现代农业示范试验性改革区创建为引领,着力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一、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特点
上半年益阳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0.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
(一)种植业顺应市场变化。当前益阳种植业已进入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以粮食生产为主向多种经营并重,顺应市场变化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市早稻种植面积239.3万亩,比上年下降2.9%,减少的面积主要用于种植一季稻,推进稻虾、稻蛙等综合高效种养,中稻及一季稻种植面积75.53万亩,增长22.8%。棉花受国家收储政策和生产效益的双重影响,种植面积20.36万亩,下降5.4%。蔬菜以标准园创建和基地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种植面积94.56万亩,产量204.16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和5.1%;茶叶以优质生态茶园和黑茶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江两岸五百里茶廊建设,茶园面积达45.47万亩,新扩1.46万亩,春季干毛茶产量3.82万吨,增长15.5%。
(二)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明显。全市积极打造“益阳水产”公共品牌,大力推广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循环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等滨湖地区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5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其中稻虾共生面积35万亩,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2000元以上。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量22.7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4%,名特优水产品占比达60%。
(三)现代农业向纵深推进。全市以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为主线,转变生产方式,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益阳实际的发展之路。着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超过329万亩,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到近76%,居全省前列,带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80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05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486家,增加10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的土地流转面积占到总量的80%。着力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上半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5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5家,市级309家,实现销售收入455亿元,增长10.6%。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235个,经营面积4.65万亩,安置就业人数0.4万多人,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超10亿元,增长20%。
(四)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提升。一是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全市坚持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工作。上半年,全市完成产地环境评价认定450万亩,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319个,认证产量37万吨,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67个、绿色食品145个、有机食品认证7个,沅江芦笋、桃江竹笋申报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已经通过省级专家评审。二是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全市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突出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共检查生产经营企业2130家/次,查处问题67起,整治重点区域28个,切实维护了蔬菜、畜禽、茶叶等大宗农产品消费安全,确保了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上半年,省农委对益阳蔬菜、水果、茶叶开展了2次监督抽查,分别抽检样品80批次、20批次和20批次,农残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8%、100%、100%。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发展基础不牢。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益阳农田水利设施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投入不足,设计标准不高,加之年久失修,导致设施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制约农业发展。今年6月下旬以来的强降雨,导致区县(市)不同程度受灾,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说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农业物质装备不配套。特别是烘干、冷链、仓储等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随着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农村老龄化、兼业化现象突出,懂经营懂技术的人才紧缺,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影响现代农业进程。
(二)生猪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价格下跌。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一直低位运行,目前6.5元/斤,比上年同期下降近40%,生产基本处于无利状态,影响养殖户生产信心。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253.1万头,比上年同期下降1.7%。二是养殖户环保达标压力较大。由于大多数猪场在建设初期因资金短缺,对于环保设计考虑简单,存在粪污生成与处理能力不匹配问题,以致大量粪污及冲洗混合物直排,而目前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压力下,需改造达标升级的成本较大,据调查,饲养量500头的养猪场环保达标升级的投入约20万元,部分养殖户无力承担;三是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亟待加强。由于环保意识淡薄,加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机制不全,一些养殖户对于病死猪处理简单化,没有按标准进行深埋、焚烧处理,个别甚至随意丢弃,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产安全,而且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带来威胁。
(三)农业市场主体发展仍然不强。一是农民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3801家,平均每个合作社成员不到65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松散,服务功能弱,利益联结少,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长远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甚至个别合作社对“合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只是为了争取资金扶持,享受税费减免政策。二是家庭农场发展不规范。由于家庭农牧场注册低门槛和低成本,个别家庭农场依附于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其注册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多一条争取财政扶持资金的渠道。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目前全市仅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仅9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加销衔接不紧密,产业链条延伸不长。
三、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建议
(一)扎实抓好农业生产。今年入汛以来,益阳市委、市政府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扎实开展防汛抗洪抢险,通过各方面努力,确保了主要江河堤防和大中型水库无一溃堤决口,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抗洪抢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下阶段各地要齐心协力,认真抓好农业生产。一方面加强田间管理。农业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受灾第一线,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方案,指导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受灾农户要不等不靠,迅速开展生产自救,特别是面对受灾后的高温干湿天气,要对在田作物搞好田间管理,重点做好病虫防控,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二是尽快开展水毁设施修复建设。各地要全力组织抢修水毁水利设施,确保灾区恢复农业生产和“五有五通”,同时加强灾后防控,防止出现疫情。
(二)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生猪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依据目前情况,各地要加强调控。一是合理引导生产。畜牧部门要及时发布生猪生产、销售、防疫和饲料价格等信息,提醒养殖户规避和防范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引导其抓住价格低时机,调整猪群结构,淘汰劣质母猪,培育良种后备种畜,为生产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市、县两级要对地理位置适合生猪养殖、具有一定规模(饲养量在500头以上)、环保设施达标升级建设存在资金困难的养殖户进行政策奖励,建议奖励额为环保建设总投入的50%,用于稳定发展生产。三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广泛推广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倡导自繁自养,稳定养殖效益。四是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各地要根据养殖发展实际,尽快规划规模适度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对辖区内病死畜禽实行统一集中无害化处理,确保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并举。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条件。二是鼓励涉农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投身农业创业,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形式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行“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信息采集与发布等服务,建立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产销衔接。三是支持克明面业、顺祥水产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益阳茶叶、粮食、水产、芦笋、蛋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以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化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形成耕种收靠社会化服务、日常田间管理靠家庭成员的经营形式,以缓解当前农业生产物质装备不配套、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林志平]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