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株洲市就业形势比较稳定
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企稳向好,就业形势比较稳定,但仍不容乐观。
一、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求人倍率上升较快,第三产业需求最大
上半年,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共需要各类人员53678人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求职人员20321人次,求人倍率为2.64,与上季度供求变化相比求人倍率上升0.43,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95。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0.70%、45.63%和53.67%,第三产业占比最大。
(二)“四上”企业职工人数保持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上半年全市“四上”企业共有在岗职工65.53万人,同比增加2.52万人,增长4%,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职工人数增长0.3%,第三产业增长11.9%。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四个行业职工人数增加较多,制造业增加12897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8594人,建筑业增加3474人,房地产业增加2638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今年上半年“四上”企业中三产业职工人数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二产业下降了0.9个百分点,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新增就业人口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3%
截至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30937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1.8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91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6.73%;创业培训626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8.25%;大学生微创业118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9%;“零就业家庭”保持100%动态援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压力
(一)“四上”企业职工人数增速放缓
上半年,“四上”企业职工人数增长4.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清水塘地区的关停搬迁、攸县煤炭去产能、醴陵烟花鞭炮整顿等,对就业影响较大。
(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能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但我市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第三产业相对较低,2016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3.8和8.5个百分点,比重较高的第二产业中,新建工业投资项目不多,对就业拉动乏力,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清水塘搬迁将带来1.2万失业人口,再就业压力大。随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预计会带来1.2万的失业人口。失业人口以“4050”人员居多,年龄偏大,且多数是一线人员,技能单一、学历不高,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不多。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供求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持续增长,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35.8万人,全市高校毕业生23888人,总量较大;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完全消除,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尚未明显改善。同时,就业结构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加上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人才需求层次和结构的调整,导致人才产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
三、几点建议
(一)做好培训、帮扶,促进就业再就业
加快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突出清水塘老工业区、芦淞大市场、贫困村等重点区域,困难农民、城镇下岗困难职工等重点人群,结合脱贫攻坚和“双联”工作,开展培训、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重点培养10000名产业工人,使其掌握1-2项劳动技能和本领,并成功实现就业(再就业)或创业。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增加就业形势分析、职业规划等内容,切实转变困难职工的就业观念。
(二)落实政策部署,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是建设全市经济社会的生力军和新鲜血液。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政策部署,着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依托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全社会就业
第三产业比重是衡量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提升服务业水平,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物流、旅游业,吸纳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劳动资源,提高第三产业就业率,近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