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湘西自治州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提质向好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湘西州委、州政府以60年州庆为契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开展扶贫攻坚、项目决战、综治创新“三年活动”,全力争创精准扶贫先行区、跨越式发展样板区、生态文明建设标杆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社会治理创新区,全州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提质向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现状及特征
1-9月,全州实现生产总值428亿元,增长7.6%,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服务业引领经济壮大发展。一是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60亿元,增长3.2%。春夏秋收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2.4%,茶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喜获丰收,生猪、牛、羊等牲畜出栏保持稳定,万亩精品园、千亩标准园、百亩示范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顺利,直供港澳地区和华润万家超市优质特色果蔬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培养了农产品加工企业663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31家,过亿龙头企业10家,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模式逐步形成。二是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8.5亿元,增长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2%,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依托我州资源优势的以锰、锌等矿产业为主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酒饮料精制茶等传统工业行业均实现较快增长,为工业整体回升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服务业增长平稳加快。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业来势较好,带动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金融、生产性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呈现较快增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9.6亿元,增长10%,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5%,成为全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三大需求改善基础不断夯实。一是投资较快增长。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3亿元,增长12.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投资项目增多,全州施工项目612个,增长12.5%,其中新开工项目和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302个、83个,分别增长3.4%、16.9%。产业投资加快,第一、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1.4%、17.9%,第二产业投资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8.5亿元,张吉怀、黔张常铁路和湘西机场建设顺利启动,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天然氧吧等城市扩容提质建设深入实施,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二是消费保持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6亿元,增长10.7%。城乡差距缩小,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2.7亿元,占全部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32.5%,较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消费热点纷呈,享受型、发展型商品成为消费热点,全州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文化体育娱乐健康类商品同比增长7.8%,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增长8.1%。旅游消费攀升,全州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513.9万人,增长14.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0.5亿元,增长22.6%,人均旅游消费较去年同期增长40元/人。网络消费快速,网上购物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新方式,全州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6.5亿元,增长25%,全州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通过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13.6%。三是开放型经济扩大,实现进出口总额12059万美元,增长167.1%。其中出口总额10883万美元,增长149.6%。
(三)优化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加快。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趋优。全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9:29.9:56.2,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进一步加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电气机械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燃气生产供应等行业分别增长7.1%、414.8%、36.2%。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增加值分别增长22.6%、11.4%。二是投资结构调整加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短板领域分别完成投资72.2亿元、27.6亿元、118.5亿元、48.1亿元,分别增长71.8%、37.9%,17.1%、37.4%,均远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是消费结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层次提高,由基本生活型向服务享受型转变明显。全州城镇居民在食品和衣着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6.4%下降至43.1%,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占比从上年同期的32.7%提高至本年的36.3%。四是园区集聚不断加强。全州规模工业中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6.5%,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4.6%,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四)提高质量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一是财政收入稳步攀升。全州实现财政总收入72.8亿元,增长28.1%,增幅较上半年加快4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其中实现税收收入56亿元,增长34.3%,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73.3%。二是企业盈利水平提升。企业在应对市场风险、降低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1-8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亿元,增长31.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71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三是能耗水平持续降低。全州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4万吨标准煤,增长0.6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794吨标煤/万元,下降5.24%。
(五)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活力增强。一是去产能较为全面。电解锰、电解锌产量分别下降、8%;矿产行业增加值比重由原来65%下降至43.9%。部分安全隐患大和淘汰产能的企业被关闭取缔,焰火制品、硫酸、铅金属等产量分别下降53%、28%、14%。二是去库存持续有效。全州房地产开发待售面积连续6个月减少,降至23.9万平方米,下降38.7%,比年初减少了24.8万平方米;其中待售三年以上商品房面积同比下降14.3%。三是去杠杆有新进展。1-8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6%,较上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维持在合理区间。四是去成本有新成效。1-8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52.2元,比去年同期提高6.9元。五是短板领域不断加强。全州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3.9亿元,增长16.2%。其中新材料技术产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产业分别增长22.6%、11.4%。
(六)保障民生带动社会全面发展。一是精准扶贫加快推进。精准脱贫十项工程”推进有力,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州财政总支出中民生支出137.3亿元,增长14%,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重点领域支出分别增长31.6%、19.8%、17.2%。开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8个,完成投资10.5亿元,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教育脱贫、医疗救助帮扶、社会保障兜底、公共服务保障等工作有新成效。二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4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9元,增长11.9%。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同期的2.95下降至2.88,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就业物价保持稳定。今年全州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4.2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吃穿住行等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要素保障不足,工业回升困难较多。实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再融资能力不强,银行对部分实体企业缺乏信心,难以找到好的企业投贷项目。国家土地政策仍然趋紧,全州报而未批、批而未取用地达11671亩,导致产业项目用地紧张。州内人才队伍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专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明显不足。受价格影响,锰锌行业仍存在停产企业,部分企业受环保和安监整治整改、器件维修等因素影响导致季节性停产,近两成工业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新兴行业对工业拉动作用偏小,难以促进全州工业快速增长。
二是产业主体不足,实体经济支撑较弱。截止今年9月底,全州共有“四上”企业627家,仅占全省(34692家)的1.8%,排全省第13位。今年以来,我州新增“四上”企业19家,排全省第14位,比张家界少5家,比怀化、娄底分别少26家、29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全州大中型企业118家,仅占全州“四上”企业的15.2%;其中大中型规模工业企业31家,仅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11.4%;规模工业企业平均资产不到1亿元,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仅6700万元、年平均利税588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6.1%和25.8%。
三是项目拉动不足,投资发展后劲欠缺。1-9月,全州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申报入库数仅84个,其中新增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占全部投资项目个数不到10%,项目申报入库不足将直接影响全年投资增速。重大产业项目少,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项目仅个,占项目总数比重24.7%,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三分之一,其中工业投资仅占。民间投资彰显不足,特别是今年来,全州民间投资连续下降,1-9月下降20.5%,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长22.6%,企业投资信心不够,持币观望等待态度仍在延续。房地产投资结束了前几年高速增长态势,从今年起持续下降,1-9月降幅仍高达33.8%。
三、下阶段经济走势预判及工作建议
从世界经济来看,在制造业与贸易的周期性复苏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下,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总体步入上行通道,世界经济复苏向好势头比较突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OECD)在内的多家机构调高了对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从国内来看,三去一降一补”深入实施,企业盈利延续改善趋势,消费、服务业的稳定扩张以及民间投资不断上行,加上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为年中国经济前景提供了积极支撑。综合分析判断,尽管全州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较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大力发展,各项重点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州经济总体企稳回升的态势有望进一步保持。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大重点任务,依靠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大政策支柱”,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退出过剩与低端低效产能,加快普惠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努力降低企业税费成本,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合理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以品牌核心”、精品发展”、高附加值”、市场导向”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助推产业升级。
(二)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引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把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作为推动全州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着力做好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建立企业培育动态扶持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个转企”、“小升规”企业在税收、融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惠力度,强化对企业在用电、用工、原材料供应、环保安监等方面综合协调服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方向,谋划、包装和引进重大产业项目,通过培育一批、引进一批、整合一批,加快在各产业领域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化小企业、规模化企业集群。完善企业培育考核机制,将企业培育引进目标任务等作为各产业主抓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大力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活力。产业项目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切实增强产业项目建设的紧迫感,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要结合本地优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做好产业规划布局,谋划和包装重大产业项目,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积极对接市场、融资、人才,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实施。要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大产业、大企业,特别是招引产业链,扩大产业招商规模和招商质量。要强化产业项目建设考核管理,将考核指标细化具体化,落实到具体的区域、项目和园区。
(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州内企业由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鼓励在新材料、生物医药、金属材料等产业领域有基础、优势的企业,针对性地选择州内外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等作为配合单位,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资源。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多元化研究与实验经费(R&D)投入机制,有效建立多渠道科技融资和奖励体系,为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和生产需求提供保障。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刘 峰]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