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文化产业量化研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邵阳市委要求实现“二中心一枢纽”战略,打造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
本文依据国务院出台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湖南省2017年出版的数据,就文化指数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文化指数的构建
1.1文化指数的定义
指数,有数学的与经济学的慨念。数学概念:在乘方a^n中,其中的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结果叫幂。经济学概念:从指数的定义上看,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指数函数图像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文化指数是反映文化产业或文化消费变动的相对数。可以是动态相对数,反映分析对象历史变化规律;可以是比较相对数,反映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企业之间对比变化,用于排队分析。
1.2构建文化指数的意义
1.2.1可以成为反映文化产业的晴雨表。通过文化指数,可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描述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长期观测经济、政治等外界因素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程度,总结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为国家调整产业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重大贡献。可以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短板,促进文化产业的合理发展。文化产业指数从四个方面全面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多个细化指标,并用相应的测度变量进行衡量,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就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短板,从而有利于认清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合理发展。
1.2.2可以量化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效果与成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已写入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大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各地方政府当下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指数能够反映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进度,进而作为衡量地方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依据,并作为各地政府工作成效的考察指标之一。
1.2.3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由于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政府、企业等在管理工作中,多依据文化产业中各行业的统计数据和主观经验进行判断与分析,缺乏系统的量化评价工具。文化指数能使管理者审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及趋势,从而为文化资源发掘、政策扶持、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也能使管理决策更具说服力。通过文化指数的各个量化指标,可使得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的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方法科学,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名作《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首次提出创意资本论,对美国创意经济发展特色与趋势进行了描述,同时也构建出一套创意产业发展衡量指标,即“3T”理论,包括了人才指数(Talent)、技术指数(Technology)以及包容性指数(Tolerance)。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次级指标,其具体指标包括以下四部分,以创意阶级在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的人才指数、以每人的专利数目来测量的创新指标、高科技指数以及以同性恋指数等来测量的综合多元化指数。
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则依据香港创意产业的特点,提出了“5Cs”理论,“5Cs”指创意效益、结构与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它界定了香港创意指数的基本范围,该理论主要表述了影响创意增长的四项决定因素,即结构/制度、人力、社会和文化资本四种资本形式,以及由这些决定性因素的积累效应形成的结果,即创意成果或产出。“5Cs”理论补充了“3T”理论中忽略的产出效应,但是就政府支持方面仍然缺失,并且没有考虑创意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流动机制。
上海创意中心编制了一整套包括产业规模、科技研发、文化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环境五大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上海创意指数考虑到了产业、人、软环境等,甚至细分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安全指数、人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细化意义和可操作性。但是上海创意指数有很强的地域性,而且部分指标也难以量化。
1.4权数和标准值的确定
在指标确定以后,权数的确定、标准值的选择,就成为关键,必须经过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进行认真的研究。首先是权数的确定,我们把构建文化指数的25个细化指标分为4大类。其中第一大类总量指标5个,设定权数为30;第二大类企业指标7个,权数为25; 第三大类事业指标7个,权数为25; 第四大类广电指标6个,权数为20。以此为基准,再分别确定每个细化指标、各个大类的权数。其次是标准值的确定,用全省上一年度的各市州最好的实现值作为标准值。
1.5指标体系构建
测度变量的选用标准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在指标选取中,本文不采用常见的PMI指数、CPI指数、PPI指数、股价指数,而是选择与经济有关、从《湖南统计年鉴》全部可以获得、实用性较高的4大项25个细化指标进行分析。
文化指数的指标体系包括总量指标、企业指标、事业指标、广电指标四个类别,设置25个细化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设置各项细化指标的权重,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区域文化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指标 | 细化指标 | 计量单位 | 权重 |
总量指标(30) | 1、GDP | 亿元 | 4 |
2、文化产业总产出 | 万元 | 5 | |
3、文化产业增加值 | 万元 | 5 | |
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 % | 10 | |
5、旅游收入 | 亿元 | 6 | |
企业指标(25) | 6、企业个数 | 个 | 4 |
7、从业人员 | 人 | 3 | |
8、资产 | 万元 | 3 | |
9、营业收入 | 万元 | 3 | |
10、应付薪酬 | 万元 | 4 | |
11、营业利润 | 万元 | 3 | |
12、利润总额 | 万元 | 5 | |
事业指标(25) | 13、艺术表演团体 | 个 | 3 |
14、艺术表演从业人员 | 人 | 4 | |
15、艺术表演观众 | 千人次 | 5 | |
16、文化站 | 个 | 3 | |
17、博物馆 | 个 | 3 | |
18、公共图书馆 | 个 | 3 | |
19、公共图书馆藏书 | 万册 | 4 | |
广电指标(20) | 20、广播节目套数 | 套 | 3 |
21、广播播出小时 | 小时 | 3 | |
22、广播人口覆盖率 | % | 4 | |
23、电视节目套数 | 套 | 3 | |
24、电视播出小时 | 小时 | 3 | |
25、电视人口覆盖率 | % | 4 | |
合计 | 100 |
1.6计算简述
1.6.1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单个指标的实现程度,然后,依据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实现程度。文化指数的指标无量纲化数学模型为:Xi’=[Xi-Min(Xi)/Max(Xi)-Min(Xi)]*40+60其中,Xi’是单项指标标准值,Xi是单项指标实际值,Max(Xi)是单项指标各市州最大值,Min(Xi)是单项指标各市州最小值。指数合成模型为:Y=∑_(j=0)^m?Xj/m,其中Y是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数,Xj是评价指标,权重为等权。
1.6.2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是以指标的重要程度为衡量标准,采用德尔斐法,即专家评分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1.6.3计算大类指标的实现程度。对大类指标内指标评价指数进行线性加权。
1.6.4计算总体实现程度。对一级指标评价指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出总指数。
二、测算结果分析
2.1湖南省各市州文化综合实力排位
过去五年,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加到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11.26亿元,占GDP比重6.12%。2016年邵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40.07亿元增加到70.85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90%提高到4.66%,占比高于全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全省来看,2016年文化指数,长沙以98.12分排名第1,我市以68.00分排名第9,株洲以73.70分排名第2,岳阳以73.59分排名第3,衡阳以71.75分排名第4,郴州以71.70分排名第5,怀化以70.89分排名第6,常德以69.21分排名第7,益阳以68.04分排名第8,湘潭以67.34分排名第10,永州以66.37分排名第11,娄底以66.23分排名第12,湘西州以64.63分排名第13,张家界以63.14分排名第14。
2.2邵阳市文化实力综合在全省排名分析
表2 邵阳市文化实力综合在全省排名
| 单位 | 2016年 | ||
实际值 | 得分 | 全省排名 | ||
合计 | 分 | 68 | 68 | 9 |
一、总量指标(30) | 分 | 64.95 | 64.95 | 7 |
二、企业指标(25) | 分 | 62.38 | 62.38 | 6 |
三、事业指标(25) | 分 | 71.11 | 71.11 | 7 |
四、广电指标(20) | 分 | 73.57 | 73.57 | 11 |
1、GDP | 亿元 | 1530 | 64.66 | 9 |
2、文化产业总产出 | 万元 | 2208000 | 62.72 | 8 |
3、文化产业增加值 | 万元 | 708500 | 62.6 | 8 |
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 % | 4.66 | 70.32 | 5 |
5、旅游收入 | 亿元 | 162 | 60 | 14 |
6、企业个数 | 个 | 126 | 64.26 | 6 |
7、从业人员 | 人 | 17842 | 63.11 | 6 |
8、资产 | 万元 | 560548 | 61.11 | 8 |
9、营业收入 | 万元 | 1258103 | 62.47 | 6 |
10、应付薪酬 | 万元 | 65936 | 61.57 | 8 |
11、营业利润 | 万元 | 80035 | 61.95 | 7 |
12、利润总额 | 万元 | 80473 | 62.05 | 7 |
13、艺术表演团体 | 个 | 16 | 69.52 | 8 |
14、艺术表演从业人员 | 人 | 119 | 65.39 | 5 |
15、艺术表演观众 | 千人次 | 158.6 | 61.9 | 9 |
16、文化站 | 个 | 222 | 85.45 | 5 |
17、博物馆 | 个 | 1 | 60 | 14 |
18、公共图书馆 | 个 | 14 | 96.36 | 2 |
19、公共图书馆藏书 | 万册 | 181 | 68.17 | 3 |
20、广播节目套数 | 套 | 11 | 88.57 | 3 |
21、广播播出小时 | 小时 | 20273 | 65.24 | 8 |
22、广播人口覆盖率 | % | 87 | 82.02 | 12 |
23、电视节目套数 | 套 | 11 | 77.14 | 4 |
24、电视播出小时 | 小时 | 47416 | 67.14 | 8 |
25、电视人口覆盖率 | % | 97 | 62.27 | 13 |
三、提高邵阳市文化站位的思考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近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持续加大投入,大力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为打造宜居邵阳奠定了坚实基础。
3.1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1产业规模增长。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邵阳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9.78%、18.30%、10.43%、13.02%,高出当年GDP增长9.90、6.65、0.49、3.43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0.85亿元(全社会口径),占GDP的比重为4.66%。
3.1.2文化底蕴深厚。邵阳建城2500多年,自古以来,就是巫傩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邵阳境内已发现原始社会遗址10余处,历代古城址3处,古窑址100余处,古墓葬300余处,古建筑800余处,近现代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旧址50余处。留传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1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的11种,列入省级保护项目的31种,还有77种公布为市级保护项目。拥有邵阳学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事业具有一定规模;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达到一定的水准;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祁剧《梦蝶》首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社区文化建设颇有成效;旅游资源丰富,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5A级景区崀山为代表,人文旅游资源以花瑶为代表。这些都是邵阳构建“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的直接优势,其综合实力在湘中湘西南地区无出其右。
3.1.3基础设施改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支持和投入,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提质工程,围绕文化名城建设,启动宝庆古城、武冈古王城、绥宁寨市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工程;先后启动市文化艺术中心、邵阳传媒产业中心,邵阳湘商文化旅游产业园、蔡锷故居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扶持开发宝庆竹刻、滩头年画、蓝印花布、花瑶桃花、民俗节庆会展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发展特色十分鲜明。2016年,全市“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37.78万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516平方米。
3.1.4文化消费增长。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现提高趋势。2016年,全市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11.35亿元,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156元,比上年增长71.4%;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达6.28%,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
3.2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2.1体制改革滞后。一是行政部门的分割,多头管理,造成文化单位小而散、量多质次、布局既分散又重复,投资不足与重复投资的问题并存,资金分散与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并存;文化市场缺乏甚至没有引导,行业发展混乱;一些部门重视短期效益,放弃长期规划,不深入调查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复杂困难问题束之高阁、避退三舍。二是事业型的管理模式使不少文化企事业单位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用政府的资金来生产,忽视成本核算,缺乏效益观念,缺乏市场和产业意识,缺乏按市场规则进行管理和运作的经验。虽然在近两年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我市也陆续进行了多元发展、内部改革等探索,但从整体上还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总之,现行的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市民文化素养的差距。市民文化素养的水平,直接外现城市的文化品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创国卫”的成功,邵阳市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少数市民仍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市民的文化观念的包容性和开放度不够,从而影响邵阳作为“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的示范性形象。
3.2.2融资渠道单一。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仍然偏小。以2016年为例,邵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3.75%;总量只有长沙的8.7%,株洲的39.72%,岳阳的47.64%,常德的59.45%,衡阳的57.75%,郴州的61.54%,湘潭的57.75%,居全省第八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6%,居全省第五位,比全省低1.44个百分点。目前邵阳市大多数文化单位属国有性质,投融资体制仍未突破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政策框架,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资金的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和财政优惠政策,在调动民营资本和引进外资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民营企业经费筹集渠道同样十分单一,大多数经费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远未形成,致使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金结合困难。发展资金短缺是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难题。
3.2.3开发利用欠缺。邵阳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城市的文化底蕴挖掘不够,如“君子文化”缺乏总结和升华,城市人文精神缺乏提炼和宣传;城市的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如花鼓戏、祁剧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展示。同时,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如崀山虽已为5A级景区,但其影响力却不及周边同为5A级的景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配套不齐;反映时代精神和城市风貌的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这样一座少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却名不副实,明显反映在其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利用上的不足。
3.2.4创新能力较弱。由于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人才培养和储蓄方面都存在短缺现象,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因此显得较为薄弱。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邵阳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文化产品却仍只停留在传统原始制作上,没有发展、没有创新,传统文化资源需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商业包装,既获得新的生命,也使文化产业获得新的价值增长点。而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新生,最根本的是需要培养专业的文化人才。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因此,它需要艺术人才、技术人才、策划人才、经营人才等各种各样的人才。邵阳传统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等,虽然有不少从业者,但是原有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就需要通过培训加以提高,同时也要培养和引进一些高起点、高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充实到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新兴文化产业,如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广告业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这就需要加紧培养,有计划地填补这方面的人才空缺。
3.3几点建议
3.3.1规范服务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都存在两个效益问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具有商品和经济的属性,又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属性,满足的是人们文化、精神及心理上的需要,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心理、行为带来影响。新的发展观的确立告诉我们,今后总的发展趋势应该逐步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把社会效益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不仅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加大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且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在市场经营中。
3.3.2打造邵阳品牌。特色就是旗帜,特色就是形象,特色就是竞争力,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越是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文化,越具有内在的创造力和发展空间。邵阳文化资源本身的巫傩文化和湖湘文化相结合的特色非常鲜明,为我市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开辟了巨大的空间。邵阳文化产业要突出特色必须以品牌为导向参与竞争,扩大影响力。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南山风景区等已经闻名遐迩,但与其本身的价值比较,规模小,效益低。这需要鼓励文化、旅游、企业联姻,以资金为纽带,与旅游胜地嫁接起来,围绕知名品牌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传媒、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做大唱响知名品牌。
3.3.3改善投资环境。资本是“水”,政府是“渠”,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资本,一则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近年来,楚雄大剧院、大众电影院、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建成或正在稳步推进,使得我市文化设施薄弱的状况有了大幅改善。二则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投资兴办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印刷、发行、会展等文化企业,出台包括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三则需要改善融资服务环境,探索并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培育流转市场,突破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基础制度障碍;加快组建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文化企业产品流通、资产处置和投融资的多层次渠道。
3.3.4拉长产业链条。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引导了西方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美国迪斯尼公司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娱乐业,文化产业的销售额就由1993年的85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225亿美元。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都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高新技术的介入,有效的延伸和拉长了产业链条,使文化产品产生无限的升值空间。美国好莱坞电影能够所向无敌。美国大片《钢铁侠》,里面有200多种产品授权进行交易,而票房只占总收入的25%。因此,充分关注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新型文化产业项目,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拉长文化产业链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技术基础,是积极发展邵阳文化产业最根本的手段。
3.3.5构筑人才高地。文化产业所固有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对人才文化素质能力的高要求。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告诉我们,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文化市场上纵横驰骋。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有效促进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的自我成长;充分利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优势,有计划地培养文化产业领域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广度和力度。
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宜居、易居,其重要手段就是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而城市文化品位的整体提升的关键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我们要用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汲取优秀文化的优秀成果,打磨邵阳文化,塑造务实创新、尚义厚德、创新图强的邵阳精神,提升邵阳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邵阳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3.6完善防范机制。完善文化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机制:降低文化企业的贷款门槛,建立文化企业信贷部门,拓展文化企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政府风险分担机制,包括:风险补偿机制、风险担保机制、税收机制;构建风险监控体系,包括:法律风险、质权处置风险、价值风险等监控。
参考文献:
1、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
2、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国发〔2014〕10号《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3、2014年7月1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014〕23号《关于加快文化创意发展的意见》
4、【美国】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中信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5、湖南统计年鉴,2016、2017
6、邵阳统计年鉴,2016、2017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邓联日 舒振朝 范跃东]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