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四上”单位总量稳步上升
“四上”单位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法定程序纳入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报数。“四上”单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四上”单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今年以来,娄底市“四上”单位入统情况较为理想,新入统单位为全市经济向好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单位总量稳步上升,入统结构趋于优化
(一)新增“四上”单位进度较快,排位向好
2017年1-11月,全市新纳入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的“四上”单位数为119家,同比增加6家,增长5.3%。1-11月全省新增数为2254家,娄底市占5.3%,居第9位。
表1 各市州1-11月及11月新增“四上”单位情况
| 单位:个 | ||||
| 市州 | 1-11月 | 排名 | 11月 | 排名 | 
| 总计 | 2254 | 
 | 477 | 
 | 
| 长沙市 | 404 | 1 | 67 | 2 | 
| 株洲市 | 228 | 4 | 43 | 4 | 
| 湘潭市 | 100 | 11 | 29 | 8 | 
| 衡阳市 | 125 | 7 | 50 | 3 | 
| 邵阳市 | 245 | 3 | 69 | 1 | 
| 岳阳市 | 121 | 8 | 29 | 8 | 
| 常德市 | 171 | 6 | 33 | 7 | 
| 张家界市 | 39 | 13 | 8 | 13 | 
| 益阳市 | 106 | 10 | 18 | 12 | 
| 郴州市 | 189 | 5 | 42 | 5 | 
| 永州市 | 279 | 2 | 39 | 6 | 
| 怀化市 | 96 | 12 | 19 | 11 | 
| 娄底市 | 119 | 9 | 29 | 8 | 
| 湘西自治州 | 32 | 14 | 2 | 14 | 
(二)在库“四上”单位总量稳步增加,贡献初显
2017年11月末,全市“四上”单位在库数量1814家,同比增加187家,增长11.5%,各专业和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专业看,服务业、批零和住餐业、工业增幅较大,分别为34.1%、11.1%、9.6%;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建筑业增长相对较慢,分别为3.5%和4%。分县市区看,娄星区 “四上”单位数增幅位列第1,增长18.1%;冷水江市“四上”单位数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为4.5%。
表2 全市1-11月“四上”单位分专业情况
| 单位:个、% | ||||
| 
 | 2017年 | 2016年 | 同比增减 | 增速 | 
| 合计 | 1814 | 1627 | 187 | 11.5 | 
| 工业 | 775 | 707 | 68 | 9.6 | 
| 建筑业 | 183 | 176 | 7 | 4 | 
| 批零和住餐业 | 472 | 425 | 47 | 11.1 |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148 | 143 | 5 | 3.5 | 
| 服务业 | 236 | 176 | 60 | 34.1 | 
| 单位:个、% | ||||||
| 
 | 
 | 2017年 | 2016年 | 同比增减 | 增速 | 
 | 
| 
 | 合计 | 1814 | 1627 | 187 | 11.5 | 
 | 
| 
 | 娄星区 | 482 | 408 | 74 | 18.1 | 
 | 
| 
 | 经开区 | 125 | 108 | 17 | 15.7 | 
 | 
| 
 | 万宝新区 | 28 | 24 | 4 | 16.7 | 
 | 
| 
 | 双峰县 | 320 | 292 | 28 | 9.6 | 
 | 
| 
 | 新化县 | 305 | 273 | 32 | 11.7 | 
 | 
| 
 | 冷水江市 | 254 | 243 | 11 | 4.5 | 
 | 
| 
 | 涟源市 | 300 | 279 | 21 | 7.5 | 
 | 
从行业分布看,工业企业占据我市“四上”单位的主体,约占42.7%,其中制造业企业是我市工业“四上”单位的主导,2017年11月末在库单位635家,同比增长7.4%,占全部“四上”单位数的35%。服务业企业在我市“四上”单位中基数较小,同比增加34.1%,增长较快,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速均超过50%。
表4 全市1-11月“四上”单位分行业情况
| 单位:个、% | ||||
| 
 | 2017年 | 2016年 | 同比增减 | 占比 | 
| 合计 | 1814 | 1627 | 11.5 | - | 
| 采矿业 | 127 | 152 | -16.4 | 7 | 
| 制造业 | 635 | 541 | 17.4 | 35 |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3 | 14 | -7.1 | 0.7 | 
| 建筑业 | 183 | 176 | 4 | 10.1 | 
| 批发和零售业 | 413 | 375 | 10.1 | 22.8 | 
| 住宿和餐饮业 | 59 | 50 | 18 | 3.3 |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148 | 143 | 3.5 | 8.2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50 | 47 | 6.4 | 2.8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8 | 14 | 28.6 | 1 | 
| 房地产业 | 19 | 19 | 0 | 1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5 | 24 | 45.8 | 1.9 |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9 | 17 | 11.8 | 1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8 | 8 | 125 | 1 |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0 | 7 | 42.9 | 0.6 | 
| 教育 | 9 | 3 | 200 | 0.5 |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6 | 6 | 0 | 0.3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2 | 31 | 67.7 | 2.9 | 
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全市私营经济主体不断壮大,私营单位1252家,占全部“四上”单位的69%。2017年11月私营企业同比增加近175家,增长16.2%,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等其他市场经济类型在全市“四上”单位中所占比例不一,变化不大,趋于稳定。
表5 全市1-11月“四上”单位分登记注册类型情况
| 单位:个、% | |||
| 
 | 2017年 | 2016年 | 同比增减 | 
| 合计 | 1814 | 1627 | 11.5 | 
| 内资 | 1795 | 1608 | 11.6 | 
| 国有 | 30 | 31 | -3.2 | 
| 集体 | 60 | 65 | -7.7 | 
| 股份合作 | 1 | 2 | -50.0 | 
| 联营 | 2 | 3 | -33.3 | 
| 有限责任公司 | 387 | 366 | 5.7 | 
| 股份有限公司 | 45 | 44 | 2.3 | 
| 私营 | 1252 | 1077 | 16.2 | 
| 其他内资 | 18 | 20 | -10.0 | 
| 港澳台商投资 | 10 | 11 | -9.1 | 
| 外商投资 | 9 | 8 | 12.5 | 
二、退出单位较多,新入统单位仍需培育
(一)退出单位较多,尤其是近两年新入统单位退出比例较大。预计2017年全年,全市将退出“四上”单位141家,占全部在库单位的7.7%。其中工业54家,批零住餐业42家,预计全年影响工业产值增速、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为3个百分点左右,对全年数据影响较大。预计退出单位中有31家为2015年和2016年新入统单位,共占拟退出“四上”单位总数的22%,这些单位在库时间不超过两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新入统单位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单位发展能力弱。
(二)“四上”单位在库总量偏少,入统进度亟需加快。2017年11月,全省“四上”单位在库35597家,娄底市仅占5.1%,居第11位。
(三)新入统单位量小支撑力有限,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1-9月新入统62家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总计136.8亿元,占全部在库单位的3.5%,对全市“四上”单位收入贡献率约0.7%。由此可知,新入统单位收入水平不高,占比份额小,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有限,单位规模及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对策建议
“四上”单位入统既是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重要保证,也是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我市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的必然要求。市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四上”单位入统工作。
(一)持续加大单位入统力度,确保“四上”单位总量快速增加。一是利用好部门信息。统计部门应充分利用“五证合一”以后的税务、工商年报等部门信息作为参考,对全市准“四上”单位进行筛选排查,确定准“四上”单位名单,督促企业及时入统;二是落实部门责任,经信、商粮、住建、发改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准“四上”单位的摸底排查力度,做好企业工作,及时上报统计部门;三是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督促统计对象履行法定义务。
(二)切实提升入统单位质量,强化新入统单位对数据支撑的力度。在企业申报入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化利益,在入统优惠政策兑现后,存在企业转个体户的现象。为避免上述现象再出现,一是统计部门要全面核实企业的真实性、企业基本信息的准确性,了解企业实际规模,督促企业如实上报统计数据,杜绝统计弄虚作假;二是要将企业发展、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与企业的统计义务挂钩,确保企业统计的可持续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全市经济指标的稳步增长;三是要扶持“四上”单位,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各类企业资源的整合,扶持一批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降成本提效益,提高“四上”单位应对经济困境的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密切关注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入统企业,切实帮助企业减负降耗,解决企业融资等发展瓶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活力。
(三)加强企业培育,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要切实落实中小企业培育扶持政策。十八大以来,国家重视经济脱虚向实,我省将2018年确定为产业发展年,预示着政府资金和优惠政策将会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引导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活地域经济,促使更多基本单位的产生和更多“四上”单位的出现;三是加快农村合作社公司化。农村合作社享受了各类惠农政策,但真正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才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行稳致远,这是我市“四上”企业新的重要源头;四是要发挥政府行政职能,消除企业发展的负面因素。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已经纳入统计联网直报的“四上”单位由于洪水灾害、与地方居民矛盾等原因出现停产乃至关闭,政府应积极发挥协调帮扶作用,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能量。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石峰 秦金莲 陈娉娜 李贝]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