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从旅游业增加值核算看全域旅游对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关联度高、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也是覆盖一二三产的综合性产业。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精神,湘西州成为湖南省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州)的地区。为做好湘西州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研究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既是完成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任务,又是对湘西州宏观经济结构的有益探索。本文从测算2016年全州旅游业增加值入手,初步分析全域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关系。
一、全域旅游及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二)什么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指在以旅游为优势产业的特定区域,将该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通过旅游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政府与市场、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旅游发展模式的旅游先行区和创新区。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文件精神,其中主要考核指标之一要求,创建市(州)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
(三)什么是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增加值,指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进行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生产是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组织下,利用劳动、资本、和服务投入,创造新的货物和产出的活动,核算范围包括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生产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非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分类以国家统计局印发《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为基础制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分类基础,将符合旅游及相关生产活动特点的行业类别进行重新组合,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派生分类。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采用两级核算分类,第一类按照活动性质分为旅游农业和渔业、旅游零售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住宿和餐饮业、旅游金融业和其他旅游服务业六大类。第二级分类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重新组合。
二、湘西州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旅游交通明显改善。湘西州旅游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已建成高速公路7条,州内8县市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1小时旅游经济圈。与长沙、重庆、贵阳、桂林形成4小时经济圈,与周边5个市州形成2小时经济圈。同时,周边拥有张家界荷花机场、常德桃源机场、怀化芷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最近距离半小时,最远2小时。湘西机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进入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张吉怀高铁全面开工,黔张常铁路加快建设,2020年湘西州将建成立体、便捷、安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二)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湘西州突出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生态山水旅游三大特色,精心打造以凤凰古城、老司城、乾州古城、芙蓉镇为重点的古城古镇旅游产品,以猛洞河漂流、坐龙峡探险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德夯苗寨、边城茶峒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以南方长城、里耶秦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凤凰古苗寨群、吕洞山五行苗寨、十八洞、惹巴拉为重点的乡村游产品,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产品。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州有星级宾馆28个,总床位数9.5万个,旅行社32个,建设旅游公路1000公里。
(三)市场影响不断提升。湘西州围绕培育“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全州创建了230个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有国家等级景区21家(10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凤凰古城、矮寨奇观2个景区已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湘西州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最佳旅游去处”和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地区,“神秘湘西”蜚声海内外。每年定期举办“四月八”跳花节、苗族赶秋节、土家族舍巴节、吉首国际鼓文化节等民族旅游节庆活动,神秘湘西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湘西州先后与张家界、怀化签订了《张吉怀旅游共同体合作框架协议书》和《张家界南线旅游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张吉怀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四)旅游产业规模壮大。“十二五”期间,湘西州累计接待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9亿元,旅游业率先成为百亿产业。2016年,全州共接待游客38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 亿元,分别增长13.6%和22.2%,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湘西州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6%。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达30万人。凤凰县被评为全国首批旅游强县和全省文化旅游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姜糖、银饰、茶叶等旅游商品成为年销售过亿元的大产业。
三、2016年湘西州旅游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一)核算办法。增加值率核算办法。以国家统计局基本单位名录库和企业统计联网直报数据库为依据,先计算联网直报企业的增加值,再计算非联网直报企业的增加值,最后分劈个体经营户的增加值,最后将三组数据进行相加取数,乘上对应的核算系数,汇总后得出对应行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占比分劈核算办法。以国家统计局基本单位名录库和企业统计联网直报数据库为依据,选取每个行业小类(中类)的联网直报企业的营业收入,加上对应的非联网直报企业营业收入,计算出该行业小类(中类)营业收入占该行业大类或门类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劈该行业大类或门类的增加值。在取得每个行业小类(中类)的增加值后,乘上对应的核算系数,汇总后得出对应行业增加值。
(二)旅游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根据湖南省统计局贸外处下发的《湖南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为基本计算方法依据,按照有关分类标准,以2013年湘西州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数据为数据来源,综合核算出湘西州2016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79.83亿元(初步数据),占GDP比重15%,旅游业已经成为湘西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注:按经济学的界定,行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5%以上即为支柱产业)。
(三)旅游业增加值分类情况。旅游农业和渔业:旅游农业和渔业指农业观光旅游,涉及5个国民经济行业,目前全省及14个市州暂时均未做测算。
旅游零售业:旅游零售业指旅游购物,涉及5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初步核算,2016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13.82%。
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交通运输业即旅游出行,涉及3个行业中类和13个行业小类,2016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29.27%。
旅游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住宿和餐饮业是指住宿和餐饮行业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涉及1个国民经济中类,7个行业小类。2016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比重22.69%。
旅游金融业:旅游金融业是指金融行业为游客提供的金融服务,涉及5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2016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的比重0.94%。
其他旅游服务业:其他旅游服务业是指除上述之外的其他旅游服务行业为游客提供服务,如旅游综合服务、旅游辅助服务等,涉及2个国民经济中类,44个行业小类,2016年完成增加值占旅游业增加值的比重33.28%。
(四)初步探索建立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考核评比方法。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湘西自治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2018年行动方案》(州政发[2017]8号)等文件精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州),要求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要求所辖县(市、区、旗)70%以上达到标准,为此,可制定出湘西州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指标评价计分表
注:因国家旅游局未下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评价细则,本评价计分表依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探索制定。
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农业和渔业,规模小,成长能力弱。该行业主要是农业的观光旅游,市场主体主要是旅游农家乐。目前湘西州旅游农家乐过于偏重餐饮和低档次休闲娱乐,游购娱的附加值低,文化软性服务方面不足,持续增长的空间有限。
(二)旅游交通运输业,发展差异大,结构不优。从分行业增加值结果来看,旅游交通运输业占比最高,占三分之一强,是重中之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旅游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息息相关,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费用影响旅游产品需求;同时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影响旅游市场的拓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情况影响旅游产品的供给状况。2016年湘西州旅游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旅游道路运输占比超过了80%,是我州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各级公路建设的直观反映,但从整个结构来看,旅游水路运输、其他旅游出行服务的行业的占比非常小,旅游空中运输空白,游客出行辅助服务未跟上道路运输发展的速度,旅游铁路运输受交通区位的限制,未有较大的突破,旅游交通运输业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旅游零售业、旅游住宿和餐饮业,结构单一,带动力不够。旅游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综合竞争力不强,旅游消费产品自主开发的力度不够,旅游消费品低端化、同质化情况较为普遍。精品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州没有一处5A级景区,景区间路网不够便捷、等级不高,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星级厕所等设施不完善,高星级宾馆、主题酒店、民俗客栈、自驾车营地开发不够。
(四)旅游金融业、其他旅游服务业,发展缓慢。整个金融业中,涉及旅游部分的增加值占比非常低,拉动旅游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其他旅游服务业中,旅游产品开发亟待加强,商务游还未起步,休闲游、健身游、康养游、研学游、探险游、体验游、亲子游等产品还不够成熟,民族文化挖掘、节庆品牌打造、演艺节目提质还有很大空间,旅游产品尚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个性化需求。
五、解决办法思考
(一)加强部门协作,创新工作方法,力求实现精准监测。从现有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手段来看,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晰的情况,同时也受限于基础数据结构。由于整个的基础数据资料是采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数据,随着近几年我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旅游行业逐步兴起和壮大,旅游业行业小类逐步充实和完善,旅游业结构变化明显,要提前布局好湘西州第四全国经济普查,摸清家底,从数据上去找寻发展短板,因数施策。
(二)加强解读。以创建国际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紧扣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验收标准,有的放矢,以示范区创建来促进经济发展。要在充分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大力培育跨部门、多元化、市场化经营的旅游企业。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对旅游企业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管理,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旅游服务业人才,建立和完善旅游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提升全域旅游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把提升服务业比重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产业体系。根据2016年旅游业增加值完成情况,为进一步推进湘西州旅游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在我州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大力实施旅游推进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作用,继续做大做强旅游业,实现旅游兴州战略目标。通过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满足观光旅游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发展休闲游、养生游、探奇游、研学游、商务游等新业态,创新打造自驾游营地、摄影和美术创作基地,带动餐饮、运输、商品开发经营、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构建“快旅慢游”新格局。高品位开发旅游商业地产、度假休闲基地,建设一批旅游小镇、度假村、度假别墅等地产项目,综合开发名人文化旅游项目和名企会议中心、医疗康养中心项目,带动旅游中高端业态发展。
(二)走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这盘棋,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旅游业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张明勇]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