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郴州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市委、市政府把创新创业作为郴州经济前行的“新引擎”,把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并明确提出产业发展要走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之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保持稳步增长
从企业数看,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共有企业434家,比上年净增80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的39.2%,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规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值高速增长,产业稳步提高,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789.78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增加值562.92亿元,同比增长13.4%,占GDP的比重为24.1%。
(二)多数领域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高新领域看,航空航天技术实现总产值65.99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加值20.54亿元,同比增长15.8%;新材料技术实现总产值722.63亿元,同比增长18.8 %,增加值210.02亿元,同比增长24.1%;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实现总产值56.53亿元,同比增长21.4 %,增加值14.98亿元,同比增长23%;资源与环境技术实现总产值79.8亿元,同比增长31 %,增加值22.2亿元,同比增长28.7%。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总产值231.02亿元,同比增长24.1 %,增加值62.14亿元,同比增长30.7%;这五大领域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017年郴州高技术领域实现第一次九大领域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聚集效应较为明显,其他地区奋力直追
2017年,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域郴资桂与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571.2亿元,增加值499.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1.2%,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7.8%和88.7%,其中郴资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08.6亿元,增加值384.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4%,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67.5%和68.3%。郴永宜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24.4亿元,增加值342.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9.9%,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57.2%和60.9%。嘉禾、临武、汝城、桂东、安仁等县共实现增加值63.74亿元,虽然所占比率不高,但增长19.3%,明显高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幅。
(四) 高新技术产品带动产品销售,提高产业效益
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1755.93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年增加198.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主营业务收入1504亿元,同比增长16.3 %,比上年增加210.4亿元,比主营业务收入还多12.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税金总额67.2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税金总额49.3亿元,同比增长28.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润93.68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利润75.98亿元,同比增长29.8%。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高新领域增速不高。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两位数”增长情况相比,有二大高新领域增加值增幅负增长和二大高新领域增加值增幅为个位数。负增长的是: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1.33亿元,同比下降18.3%和其它增加值8.26亿元,同比下降26.6%。低速增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增加值91.82亿元,同比增长9.8%;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实现增加值101.58亿元,同比增长2.7%。
(二)研发人员减少,专利申请减少。2017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拥有研发人员9795人,同比减少988人,下降9.1%;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专利申请受理数为954件,同比下降7.5%,减少7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502件,同比下降17%,减少103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为894件,同比增长9.3%。
三、对2018年高新产业的趋势研判
(一)有力因素
一是省市的鼓励与支持。省里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奖励扶持。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对成功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受益财政给予20万元奖励。并从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进行倾斜支持。
二是知识产权的积累。郴州大力推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文化培育等六大工程,狠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企业专利破零、密集型产业培育、专利转化实施、特色知识产权工作区域培育、保护能力建设等18项具体工作任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供了有效的知识产权支撑。
三是企业意识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幅增加,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逐年增加,逐渐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四是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了解国家科技、经济及产业政策,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关要求。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全市开展服务工作的中介机构有13家。2017年第二批申报企业52家(全部通过中介申报),有47家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大大提升了申报的成功率。
(二)不利因素
一是受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整体经济处于筑底回暖阶段,工业经济不景气,2017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企业成长性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科研开发比较乏力,科技合作领域不宽。市内有限的科研力量形成不了有效的联合和集成,不少企业各自为政,相互沟通和联合做得很不够,有不少项目只做了一个大系统中的某个局部环节,虽然这一个环节有突破,但前后不能联动,整体未能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关联度高的产品更少。高新技术主要靠引进或重复,仍停留在跟踪、模仿阶段。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不足,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企业比例偏大。全市依赖资源的企业比重偏大,现有11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色冶炼企业有27家,占总数的24%。一方面说明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够多;另一方面,也使郴州高新技术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抵御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干扰。
四、建议
(一)大力培育高新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一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建立后备高新技术企业库,争取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培育科技中小微企业。帮助中小微企业争取国家、省级等各类科技项目支持。三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开展“专利扫零”活动、引导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帮助企业逐步树立创新发展战略。继续开展科技企业帮扶,建立“科技服务目录”,在科研、检测检验、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二)继续加大争资立项力度。一是加大争取国家科技资金。从科研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创新项目示范四个方面收集和整理全市科技项目,并做好长期规划,积极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资金。二是加大争取省科技资金力度。利用厅市会商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示范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省科技专项争取力度。三是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发挥国家高新区的“主阵地”作用,组建科技招商小分队赴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引智引技,重点寻找能突破我市产业创新瓶颈的科技企业,吸引来郴,达到“补链”、“强链”的效果。
(三)优化科技人才生态环境。一是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围绕有色金属、节能环保、LED、石墨等产业领域组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人才平台。利用郴州区位与交通优势,借鉴过去广东、浙江等地“星期六工程师”等引才模式,从项目、资金、平台、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吸引珠三角、长株潭等地的科技人才来郴。二是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发挥好湘南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支持他们培养适合本地需要的各类创新人才。积极争取市外高校来郴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企事业单位在扩大就业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吸纳高校毕业生,并在任务委托、项目承担、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当地高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创新创业。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倪 殷 刘子昂]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