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统计文化

罗彬:看见心领悟——读柴静《看见》有感

  经历了结婚、怀孕和生子的变化,生活重心从自己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每天看到孩子的一举一动,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感觉到非常开心、非常满足,所有不愉快的事情都能统统抛到脑后。突然发现生活单纯到仅仅就是看到孩子的笑眼,除了孩子还是孩子!转眼间,孩子一岁半了,能走路了,能说话了,能进行简单的问答,能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辨别意识了,慢慢地也开始懂事了,意识到作为母亲的我也需要更多更充实的知识来伴随孩子成长,是时候要充电了!

  正好开展了三月读书活动,才有幸在每晚孩子睡着以后,品读了柴静的《看见》。手捧着《看见》慢慢翻阅,记忆迅速追溯至年代中后期。知道柴静,不是因为湖南卫视《新青年》,不是因为央视《新闻调查》、《看见》,而是她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的《夜色温柔》。虽然那时候年纪还小,但是每天晚上都喜欢窝在被子里面,偷偷的聆听她的广播,就是喜欢听她在夜色中娓娓道来当天经历及表达看法的那份态度,就是喜欢她每次念完读者来信后推播音乐的那份轻松和惬意,就是喜欢,莫名的喜欢以至于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几年。

  和水均益的《前沿故事》、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白松岩的《痛并快乐着》完全不同,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世纪大事件,没有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催泪故事,在这本书里她写下的,全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是一本记录她踏入央视十年成长的书。

  听过别人评价柴静的一句话:“柴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节目很有力量。”在柴静去央视以后,她的节目我就很少看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看的是《告别卢安克》。在这个节目里,她的出镜率并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镜头前总是很冷静,无论是煽情的场景还是失控的场面,她总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在没有用多少笔墨写自己并且像白描似的《看见》里面也一样。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没有装饰和点缀的《看见》,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救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在她描写的非典时期时的场景,读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心的震撼,明明是最朴实的文字,打动的却是我们浮华的心灵,让它恢复沉静,“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则道出了那时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是她的原话,可是就是她的最本真的一句话,道出她的朴实。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

  看这本书,总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非凡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人生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渐渐地,我领悟到如何做一个女儿,如何做一个妻子,如何做一个母亲。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人生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走下去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人生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不假思索的从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我想这也是柴静想要透过《看见》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人生真谛。

[供稿:工业统计处 罗彬]

[责编:徐林]

上一篇:彭蕾:读《野火集》有感 下一篇:廖朝阳:诗画传深情 心通乃神交——观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