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阳:诗画传深情 心通乃神交——观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
近日,株洲市统计局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观看伟人传记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大家直呼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令人叫绝。
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而智慧的视角,以真实的一次聚首相见、同席晚宴为源,着意靠感人的细节表现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兼非凡诗人的毛泽东与一位杰出的书画篆刻大师之间的神交,并开掘出政治家与文艺家相辅相成、和谐共进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深刻主题。
众所周知,毛泽东与齐白石聚首相见,仅一次几个小时,那便是1950年,齐白石88岁寿诞,毛泽东在中南海设晚宴招待这位湘潭老乡。伟大领袖与美术大师乡音湘味,格外亲切,交流甚欢。齐白石将自己珍藏10年的一幅鹰图赠予毛泽东。但在此之前,两位伟人却神交已久,也是政坛与文坛广传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不仅需要经济建设,也需要文化建设。银幕拉开,一方面是国民党对齐白石的恐吓、利诱,使他心生惧意,另一方面是新中国需要齐白石,人民需要自己的艺术家。影片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毛泽东与齐白石交往的影像叙事。他们的相遇不仅是一位领袖与一位艺术家的情谊写照,也是我们党爱护知识分子、尊重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艺术体现,还是建国初期文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局面的历史象征。
影片以小见大、以情动人,通过诗书画印在两位人物之间的传递,让观众在浓浓的亲情和乡情中窥探到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影片中,毛泽东文人的气质和情态得到了充分表现,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正因为如此,他可以与齐白石,可以与当时文化界、艺术界的名流平等交往,谈笑风生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对齐白石这样真正的文化人,影片则从普通人的视角刻画了他的性格,凸显了一个艺术家的性格特征和特质。如因为他放牛娃苦出身的缘故,他对一些物品的珍惜甚至到了吝啬、不可理喻的地步,连家里的钥匙都随时随地拴在自己裤腰带上。影片里面几个段落和场景,比如政权交接、艾青探望以及与比自己小30岁的国家主席交往的时候,齐白石都表现出一种淡定的气质。特别是艾青第一次拜访齐白石,齐白石一开始把艾青当成一般的官员爱答不理;当通过谈话发现艾青有知识有文化以后,则大声呼喊“看座、上茶”。
影片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毛泽东请齐白石吃饭。事前,毛泽东考虑到齐白石年纪大了,特意叮嘱要把红烧肉烧得烂一点。但当毛泽东问齐白石是不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味时,齐白石老老实实地回答说烧烂了一点,令人忍俊不禁。还有毛泽东特意送给齐白石从家乡带来的豆豉,把两个伟人的同乡之谊表现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又如影片对比处理了齐白石老年丧子之痛,毛岸英的牺牲给毛泽东带来的无法言说的巨大痛苦,把两个伟人普通凡人的一面深刻表达了出来。又如毛泽东和郭沫若分别在齐白石扔掉的画卷上题词,毛泽东题的是“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题的是“画圣心中常有诗” ,以诗传情,以画写意。这些富有意味的机锋和情趣,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文化素养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毛泽东与齐白石》这部电影,也需要观众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素质和情趣。
如果说谈画说艺还基本上是艺术家与政治家之间的交往,那么影片后半部分在真实叙写两位老人晚年丧子的相同命运的基础上,展开的则是他们由个人情感上的惺惺相惜而实现的大爱情感的超越。这一艺术构思不仅将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也让他们的相遇体现出更高的时代内蕴和精神境界。齐白石起初画鸽子形似而神不足,在经历了骨肉离别的悲痛,目睹祖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情之后,他有感而发,把内心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心愿都倾注在对鸽子的描绘上。影片结尾处鸽哨声四起,当艺术家笔下英姿勃勃的和平鸽飞向蓝天时,为祖国安宁呕心沥血的毛泽东正深情地凝望着成群的和平鸽飞过中南海的上空。影片就是这样以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奇特构思,使政治家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在对和平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中不期而遇。至此,两个湖湘伟人之间的交往也就超越了时空,隽永动人。
毛泽东对齐白石的赞誉,是党的领导对人民艺术家的尊重和引领;齐白石对毛泽东的敬重,是人民艺术家对共产党的爱戴与拥护。党为艺术家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家在党的引领下为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和谐共生,互补增辉。这种传统和关系,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发扬。
恕我直言,影片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令时下某些票房高、炒作甚的作品相形见绌。我们应当为《毛泽东与齐白石》这样的影片鸣锣开道、拍手叫好。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廖朝阳]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