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祺:关于比较的思考
近期,手机微信和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道题,据说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一次面试新员工的题目:我有50元钱,买衣服20元,剩余30元;买鞋子15元,剩余15元;买袜子9元,剩余6元;买小吃6元,剩余0元。把买东西的钱相加:20+15+9+6=50;把每次剩余的钱数相加:30+15+6+0=51。两者数字不同,请问这是为什么?
题目的答案很简单:两个数字没有共同的参照系,没有可比性或者不能从题目的实际内容上对两者进行比较。因为,将每次买东西所花去的钱进行累加,所得出的50这个数是有实际意义的,是所有购物实际所花费的资金总额,其与最终的剩余数0相加,与所拥有的钱50元相等。而将每次所剩余的钱加在一起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其累计值既不等于剩余总额,也不等于花费总额,更不等于所拥有的资金额,相加本身没有必要。拿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数与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数进行比较,与题目本身的内容无关,只能抛开实际意义,仅从数值上说,51比50大。
这个故事的真假我无法考证,但是其引发了我对如何进行分析比较问题的思考。
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我们应如何进行比较呢?
首先,比较应在同一参照系中进行。所谓参照系,原来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是指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的另外的物体,即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相关的,用以测量并纪录位置、定向以及其他物体属性的坐标系,又称参考系、参考坐标。参照系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事先假定参考系不动;二是观测和比较要在同一参考系中;三是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四是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结果会有所不同。从社会科学和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理解比较的参照系,简而言之,就是你所比较的东西要有可比性,有共同参照的属性或基准。例如,要比较两个东西的多少,可以以个数做参照,个数多的为多,个数少的为少;也可以以重量为参照,重的为多,轻的为少。有时重量重的个数却比重量轻的个数少。所以,一些钓鱼协会在比较谁是钓鱼能手时,要分别设“总尾数冠军”和“总重量冠军”,这就是衡量钓鱼能手的参照系不同的缘故。又如运动员要比谁跑得快,必须设定是在同等场地、同等距离(如100米)、同等年龄组、同等气象条件作为参照系,如果其中的参数(如距离、年龄组)变了,则比赛结果肯定会不一样。任何比较都要立足于特定时空、特定场域、特定参照系的对比,没有共同的参照系,就无法进行比较。
其次,比较应采用相同的衡量标准或尺度。对同一参照系下的东西,如果不用相同的衡量标准或尺度来比较,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果。例如,解放之初农民在揭露和控诉地主罪行时,称地主在收租或收回所借粮食时用“大斗”(约有12市斤),而卖出或借出粮食时用“小斗”(仅有8斤),由于在进、出粮食时用来衡量的容器——斗的标准大小不一,同一斗粮的实际数量就不相同。地主通过大斗进小斗出来盘剥农民。只有统一衡量标准,比较才是客观可信的。例如,我们要比较金、银、铜三种金属的价值,应如何比呢?由于这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金属,第一,我们应选择相同的参照系——每克金属的市场价格,第二,我们要选择相同的比较标准,相同的数量(例如都是10克),第三,进行同等数量下的价值比较。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金的价值高于银,银的价值高于铜。
其三,比较应尽可能从多个维度来衡量。社会生活中,有些事物是很难从单一方面比较出结果的,而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和衡量。数学上用“维”来描述空间的可能性,从一维、二维到三维、四维。我们在对一些社会现象或管理问题进行比较时,也应注意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来进行。例如对公务员绩效的考核,我们就要从德、能、勤、绩、廉多个方面(维度)来衡量,仅从完成目标任务数量或“勤奋、老实”这样一些笼统的印象来比较是不能得出准确结论的。
多维度的比较,关键在于对各个维度要设置一些可衡量、可观测、可比较的指标体系。例如,对上述“德”的考核比较,可以用“忠诚度”(拥护或反对党和政府的情况,有无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等)、“价值观”(是否树立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仆精神”(服务群众的态度、群众满意度)、“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职业操守情况)等指标来衡量;对于“能”,可以用专业理论与业务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应变反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指标来衡量。至于如何设置观测、衡量与比较的指标或指标体系,则要根据不同的比较对象和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制定。总之,掌握分析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处理,这对当今社会的职场人士是至关重要的。
[供稿: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黄永祺]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