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统计局:坚持“五高”标准 打造“双基”建设“长沙样板”
近年来,在省统计局的精心指导下,长沙市统计局坚持“五高”标准,重心下沉、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务求实效,闯出了一条基层基础建设的“长沙之路”,其作法不仅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还被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大力推介。
——突出规范统一,坚持高起点谋划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规范统一为目标,精心画好了双基建设“路线图”,制定好“任务书”,让基层同志“有章可循”、“有图可依”。一是区县统计建设突出“六个重点”。以省“达标争先”活动方案为蓝本,要求区县统计局突出抓好组织领导、制度推进、业务指导、数据质量、信息化建设和统计服务等“六个重点”,力求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目前九个区县不仅统计机构健全、全部达标,而且“年年有进步、县县有特色”。二是乡街统计建设突出“六化”标准。 2012年,市局积极争取、加强衔接,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含金量”高的《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统计工作的意见》(长政发〔2012〕7号)。以7号文件为指针,我们在全省率先制订了具有长沙特色的乡街统计规范化建设标准,明确了“工作法制化、手段现代化、管理制度化、资料档案化、台账网络化、人员专业化”的“六化”目标。目前,全市乡街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三是社区统计建设突出“六有”目标。为全面打通基层统计的“毛细血管”社区(村)这一级,争取市政府出台文件,将统计职能纳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并提出了“窗口有标识、人员有胸牌、岗位有职责、工作有制度、业务有流程、办事有指南”的“六有”标准。目前设立窗口社区(村)达1088个,城区社区统计平台建设率达80%以上。
——突出创新方法,实现高水平指导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长沙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注重抓典型、树标杆,以点带面,平衡推进。一是创新开展处室联点,打造“样板点”。2014年,在全国首创《处室联系基层统计站工作制度》,市局每个处室对口联系一个基层统计站,定期听取意见、察访实情、现场指导、解决难题,实现了服务基层“零距离”。今年,确定了定王台等18个基层统计站为联点单位,“点对点”的帮扶,成效明显。在市、县两级的精心指导下,银盆岭、新开铺、定王台等一大批基础实、制度全、业务强、特色明的先进统计站脱颖而出,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长沙样本”。二是开展流动观摩活动,搭建“比武台”。为了营造基层统计“比学赶超帮”的良好氛围,2015年5-7月,市局全体班子成员、区县(市)统计局长和部分基层统计员共同组成观摩团,分三批次,对全市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示范效应强的12个乡镇街道统计站和社区统计室进行了集中观摩。观摩者边走边看、边听边记,现场感受基层“千言万语凝共识,千方百计想办法,千谋万计成事业”,“立足统计干统计,跳出统计优服务”的生动场面。每一个观摩点,就是一个示范点,就有一套鲜活的经验。在流动观摩中,大家交流了经验,梳理了问题,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三是创新开展重点服务,强化“面对面”。按照“专业对口、定点联系、专人负责”的要求,确定520家重点企业、38个重点部门、13个园区、188个乡镇街道、30个社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改过去的“网对网”联系为“面对面”服务,既“取”也“予”,做好统计的中观、微观服务,在指导服务中不仅促进了工作,还融洽了情感。
——突出责任上肩,推行高标准管理
着力打造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上肩、力量上足、发条上紧,实现对统计数据质量的“严防死守”。一是网格化的责任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以村(社区)为单元的到位、到点、到人的统计数据质量网格化管理体系。统计网格以现有行政区划(村、社区)为基础进行划分,按照“网格清、任务明、责任实”的原则,明确各级责任,确保监管不留“死角”。各村(社区)以现有统计员为选配原则,每一个村(社区)配备一名网格员,配齐配足专兼职网格员。网格内的所有统计调查对象均纳入管理范围,网格员对网格内统计调查对象每季度走访不少于1次。二是标准化的控制办法。精心制定了农业、工业、建设、批零和住宿餐饮业、能源、人口社会、服务业等7个专业数据质量管理实施细则,实现了标准化管理,确保质量控制流程规范、统一。三是严格化的痕迹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各专业统计操作实用手册,严格实施痕迹管理。无论是日常报表,还是指导核查,都必须做到每一次审核、查询、核查、走访登记在册,特别是对主要指标数据质量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做到内容记录完整、规范。
——突出资源整合,做到高融合推进
充分调动了区县、乡街一级的积极性,着力将由市局一家的唱 “独角戏”,改为多方“大合唱”,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坚持高位协调,以考核求提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统计工作十分重视,市委不仅将全市乡街一级唯一的综合性考核交由市局来牵头实施,赋予统计部门对数据质量实施 “一票否决”权,而且还将统计工作列入全市绩效考核;市政府不仅每年组织对县、乡两级的统计机构全面督查,还以市政府名义对乡街统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一等、二等的乡镇街道统计站,实行“以奖代补”。二是坚持共建共享,以合作求共赢。为着力构建“大统计”格局,建立了部门统计工作联络员制度,各专业处室重点对口联系5个部门,主动上门进行业务指导。以“线”为单位,由专业处室牵头,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业务交流、监测发展情况;每季组织财政、税务、工信、商务、农业等部门开展数据联合评审。建立与编制、民政、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定期资料交换机制,实现了信息共享。此外,为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与工商部门合作,利用其网站成功开发名录查询系统,实现了单位登记信息“日收集、月整理、季维护”,收效十分明显。三是坚持融入大局,以服务求主动。县、乡两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将统计工作主动融入到中心工作之中,做到了统计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促进。比如,雨花区统计局创新开发“统计查询服务平台”,以内网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不同授权,分专业、分区域、分对象为领导、区街和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浏阳市政府授权统计局分季讲评各乡街、各部门实绩完成情况,统计部门已成为推进政府工作的“助推器”、区域发展的“解读员”、部门工作的“度量衡”、乡街考评的“裁判员”。宁乡县不仅明确对达到省级示范性统计站标准的奖励3万元/个,达到县级标准的奖励1万元/个,还每年组织一次全面督查,发现问题,下发清单,限期整改。银盆岭街道采取街道牵头、部门为主、社区(村)配合的“一盘棋”工作模式,在企业集中的商务楼宇建立楼宇工作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定王台街道借助社会管理GIS系统,为每栋商务楼宇量身设置“楼宇管家”,将统计工作的网格化管理,深入到每栋楼宇、每家企业、每张报表中,实现动态管理。此外,望麓园街道的 “一楼八员”、新开铺街道的“4+X”工作模式、湘龙街道的“统计课堂”等等都极具特色,砂子塘街道编写的《大浪淘沙·统计》、《楼宇服务动态管理》,白马桥乡的《白马飞信》,大瑶镇的《大瑶统计》等统计产品,已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了统计服务的主阵地。
——突出建优队伍,确保高效率运行
面对统计知识更新快、统计工作任务重、统计人员变动大这一现状,始终突出人文关怀与教育培训并举,着力解决基层人员最关心、最急迫、最盼望的问题,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精气神、执行力。一是创新培训方式,解决“不会统”的问题。将以往由区县(市)、园区业务人员进行年报、定报业务培训授课的模式,改为由各区县(市)、园区组织,市统计局派业务人员上门授课,业务培训的效果更好。突出重点,每季对各专业重点联系企业488家及新增“四上”企业,开展常态化的业务交流与培训。坚持“开门求学”,连续两年组织基层统计干部赴浙江大学学习培训;每年对乡镇街道统计员进行“封闭式”业务培训,年均统计培训费用近100万元。二是落实各项制度,解决“不好统”的问题。一方面,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工作负担,逐步落实乡镇统计站站长享受中层待遇、乡街定岗统计人员“双重”管理、统计人员变动严格备案制度,做到专人专岗;另一方面,推行领导联点制度,实行领导联点、干部包村,支持统计人员依法工作,确保基层人员流汗不流泪。三是突出人文关怀,解决“不愿统”的问题。积极营造“长沙统计是一家”的良好氛围,增强统计人员的归属感。不仅成功组织了全系统羽毛球比赛,还深入开展了“最美基层统计员”评选活动,好评如潮;创办《统计青春》,组织开展统计“二三事”征文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关心基层、扎根基层、尊重基层”的良好导向。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