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消费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决策咨询报告52期)
“十一五”时期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最多效果最好的时期,消费品市场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湖南全面贯彻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确保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全省消费品市场面对国内外众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成功应对2008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十一五”前四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424.87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加5681.74亿元,“十一五”前四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18.9%,比“十五”时期加快6.7个百分点,并且提前两年实现省委省政府“十一五”4160亿元的目标;2010年1—9月全省不含其它零售额[2]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达到4117.70亿元,预计2010年全年将突破5千亿元,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全省消费品市场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市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幅明显提高,消费品市场发展平台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范围由“十五”时期的9.5%—12.5%提高到14%—18.5%之间,其中2009年高达18.2%,最低的2007年为14.3%。二是人均消费品的消费量得到显著提高。2009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为7121.17元,比2005年的3675.42元提高93.8%,四年间人均每年净增加消费品零售额861.44元。
(二)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消费热点频现
“十一五”时期,随着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消费热点商品频现。“十一五”前四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类商品年均分别增长23.1%、33.5%、28.3%;吃、穿、用类商品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13.8:8.4:77.8调整为2009年的11.8:9.9:78.4。
1
、汽车进入家庭速度明显加快。在国家相继推出的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购置税减征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推动下,以及汽车的降价、汽车消费贷款的增加,湖南车市在“十一五”期间出现井喷增长,汽车消费成为亮点。2009年底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78.22万辆,“十一五”前四年平均每年增加28.4万辆;据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统计,2009年全省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73.40亿元,比2005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36.2%,是“十一五”时期所统计的25个商品中增长幅度最快的。2、家用电器热销。随着住房需求的增长和家电更新换代的加快,特别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相继实施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促消费政策,拉动家电销售快速增长。“十一五”前四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家用电器类零售额年均增长26.8%;2010年1—9月同比增长41.7%;截至2010年10月22日,家电下乡产品自启动以来累计销售549.64万台,销售额达109.81亿元。
3、大众餐饮消费快速增长。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外出就餐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与鼓励下,湘菜产业迅速发展,各地餐饮业呈现出各种风格、各种类型、不同消费档次的适应居民需求的格局。“十一五”前四年全省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均保持了20%以上增速;2010年1—9月全省餐饮市场实现餐饮消费额516.81亿元,增长17.6%;全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餐饮企业4071家,营业额116.93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215.1%和210.7%。
4、享受型商品消费持续升温。“十一五”前四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年均增幅分别为27.3%、40.8%;2010年1—9月零售额分别为15.73亿元和17.06亿元,同比增长36.4%和39%。
5、住房热销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住房需求和销售的迅速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中相关商品销售持续升温,“十一五”前四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居住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年均增幅分别为41.2%和43.4%。
(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各种业态和经营主体竞相发展
1、市场体系建设日益拓展。“十一五”时期,湖南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不断加大投资,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到2008年底,全省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为3.44万个,网点(包括个体户)发展到129.57万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1.89、39.35万个;从业人员为436.71万人,比2004年增加218.82万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网点108.81万个,住宿和餐饮业网点20.75万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30.28、9.07万个;经营网点密度由2004年的每万人134.7个发展到2008年的每万人189.3个;2009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2518个,出租摊位数46.84万个,营业面积1620.27万平方米,成交额2173.89亿元。全省形成了门类齐全、遍布城乡的商业和饮食网络。
2、经营业态不断发展。“十一五”时期,多种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不断发展,如超级市场、便民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2008年,全省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三种零售业态网点数分别占比47.8%、19.7%、11.7%,合计占79.2%;销售额分别占比45.5%、21.8%、10.6% ,合计占77.9%。湘潭的步步高建成湖南最大商业Mall,并率先在国内推出平价百货这种全新的零售业态;长沙的快乐购依托湖南卫视品牌,整合电视、网站、型录的“三合一”无店铺销售通路,创国内第一家全国连锁、全新形态的现代电视购物公司,至2009年底,快乐购在全国拥有1500多家供应商合作伙伴及300万会员,日均营业收入500万元人民币,成为湖南零售市场新型业态的超级航母。同时,全省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共有零售和餐饮业连锁总公司(总店)99家,比2005年增加37家;从业人数为6.6万人,比2005年增加4.09万人,营业面积为382.24万平方米,比2005年扩大4.85倍;连锁门店总数达3847个,比2005年净增3076个,平均每天新开2个门店;实现营业收入286.13亿元,比2005年增长6.5倍。2009年步步高、家润多被评为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另外,电子商务也初具规模。2008年全省应用电子商务的批发零售企业489个,占全部批发零售企业的1.8%;实现电子商务采购金额16.28亿元,占其全部购进额的9.1%,占全省批发零售企业购进额的0.5%;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金额36.34亿元,占其全部销售额的17.2%,占全省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的0.9%。
3、不同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随着买方市场的巩固,湖南迅速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发展时期,多元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的流通组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加快抢滩进入,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迅速崛起。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数、从业人员、销售额、资产合计分别为143个、1.5万人、89.11亿元、40.87亿元,分别占全省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的0.5%、3.0%、2.1%、2.5%,比2004年提高0.2、2.2、0.7、0.7个百分点;在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销售额、资产合计分别为21508个、29.67万人、1942.27亿元、674.31亿元,分别占全省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的77.3%、60.5%、47.5%、40.6%,比2004年提高33.1、34.5、29.1、25.8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大中型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企业446家,营业收入为1654.16亿元,资产合计为868.74亿元。
回顾“十一五”,湖南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消费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消费品市场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全省消费率偏低且呈下降的态势,2009年全省最终消费率为50.9%,首次低于投资率1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10.1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2009年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72、0.83,比2005年下降0.07、0.05;三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达到10174.3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3]为3.07;四是农村市场启动难度大,“十一五”前四年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平均增速为16.5%,比市零售额平均增速低3.9个百分点;五是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规模效应较差的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仍然是市场主体,零售额份额占据70%左右,比全国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高;六是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秩序比较混乱,食品安全保障不够,公共消费设施不配套,市场的规划布局还不够规范等。
二、展望“十二五”,湖南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展望“十二五”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以及湖南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南消费品市场发展空间和动力巨大。从消费品市场内在发展规律看,1985—1988年、1992—1997年,全省消费品市场先后经历两轮快速增长,2004年开始进入第三个快速增长期,并且持续至“十一五”末,承接这种态势进入“十二五”后,消费品零售仍将处于上升通道;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消费升级加快带动消费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后,消费率将逐步提高;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和形势看,当前湖南正处在科学跨越、富民强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阶段,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政策支撑更加有力。国家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扩大内需”独立成为章节,明确将消费列为“三驾马车”之首,并且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是国家明确将消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十二五”时期消费政策将更好更有力。同时,湖南省一直坚持“扩大市场需求,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突出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都将为湖南省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是收入支撑更加坚实。“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9%、8.3%,收入总量均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居民增收表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态势。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将“民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居民收入增长将更多更快。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国富到民富的战略性调整,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又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配套,势必将为消费的持续增长和内需的不断扩大提供强大动力。
三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张。国际发展经验都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从人口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消费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容。目前我省1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全省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50万到6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5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湖南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大空间,市场扩容潜力很大。
四是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行为和理念将发生重要变化,消费结构将全面加速向发展享受型转变。预计湖南2010年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十二五”将全面迈入3000美元后时代,消费结构升级将全面提速,推动消费快速增长。2009年末,湖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空调、电脑、移动电话、洗衣机、电冰箱分别为5.51辆、124.39台、102.81台、47.77台、163.57部、94.5台、93.22台,乡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空调、电脑、移动电话、洗衣机、电冰箱分别为93.54台、7.32台、3.00台、 106.27部、37.59台、32.03台。数量分析表明,湖南省城乡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水平还不高,城乡差距大,耐用品市场发展空间大,消费结构升级具备强大动力和空间。
综合各种因素,可以预计“十二五”时期,湖南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增强。
三、发展建议
扩大内需特别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以及湖南“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湖南扩大消费、发展消费品市场要乘势而为,不断增强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一)努力构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的发展新模式。从湖南的实际情况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办法是努力构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的发展新模式。要准确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投资质量,调整投资结构,保持适当规模的投资规模,同时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投资,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最终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驱动、双协调的方式转化。但必须防止片面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因此,要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充分发挥两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要采取积极的扩大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因此,湖南要加快建立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鼓励居民消费,为扩大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对扩大消费的支持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提高消费能力;通过减税措施促进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长,以此来促进消费;通过税率调整的杠杆作用,引导消费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扩张。二是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提供的是最终消费品,服务业越发达,消费就越旺盛。要取消和降低服务行业的限制和税负,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三是发挥金融业促进消费的作用。积极发展信贷消费,降低现有的高储蓄率,使社会资金更多地向消费转变。
(三)积极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必须把努力培育和着重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率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消费需求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制定和实施“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加快橄榄形社会结构的形成。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三是加快城市化的发展。加强宏观引导和科学规划,要在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通过中小城镇的建设带动消费品市场的扩容。四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的培育和发展是刺激消费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湖南应重点培育汽车、旅游休闲和餐饮三大消费热点的培育,通过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以此带动其它消费热点的形成,从而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一是扶优扶强,下决心培育一批大型流通集团。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等方式,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1-2个年销售额过百亿元,3-5个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零售企业,以此形成发展支撑。二是加快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确立连锁经营在湖南省商品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尽快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省内大型商贸企业进军电子商务。三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启动农村消费。规范发展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重点,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将触角延伸到农村,发展适合新时期农村特点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并要规划建设以农村集镇为依托的区域性购物中心,努力挖掘农村消费潜能。四是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商品质量监管,打击商业欺诈,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为广大消费者营造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
承办:贸外处
执笔:彭沧海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1] 2005—2008年各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是第二次经济普查后调整修订数
[2]由于统计制度的改革,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包括“其他零售额”,主要是指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商品零售额。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