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增长速度逐步回落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全市工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以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化解“三期叠加”的影响,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为长沙经济稳中求进、率先发展,推动“六个走在前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2008年以来长沙工业发展概况

  (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一是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014年长沙实现工业增加值35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比全市GDP增速快0.9个百分点。2008-201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比全市GDP年均增速高3.6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比GDP年均增速快5.0个百分点。二是规上工业迈上新台阶。201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30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比全国、全省增速分别快3.7、2.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2011年、2014年分别跨上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三是规上工业作用凸现。规上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提升,从2008年的28.3%提高到2014年的39.0%;增长贡献率从2008年的39.4%提高到2014年的43.9%,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目前,长沙工业经济已经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2014年电子信息、烟草制品、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制造和化学制品等五大行业共同发力,拉动规上工业增长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合计拉动增长8.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67.7%,其中,以蓝思科技、介面光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7%,贡献率为19.2%;以中烟公司为代表的烟草制品业增长9.0%,贡献率为17.0%;以晟通科技、金龙国际铜业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9.5%,贡献率为11.6%;以比亚迪、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增长28.4%,贡献率为10.3%;以湘江涂料、杉杉新材为代表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6%,贡献率为9.7%。

  (二)工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长沙工业着力壮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从行业结构看,主要体现在“三进两退”。“三进”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行业排名进位,2014年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8.5%,比2012年提高3.3个百分比,行业排名从第4进到第3;有色金属加工业占比5.5%,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行业排名从第6进到第3;汽车制造业占比5.1%,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行业排名从第8进到第6。“两退”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产业占比下降,行业排名后退,2014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16.2%,比2012年下降10.2个百分点,行业排名从第1后退到第2;化学制品业占比8.0%,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行业排名从第3后退到第4。

  (三)园区贡献持续提升。2014年全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园区7个,12个园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161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5.6%,规上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92家,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014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587.1亿元,比2008年增长3.8倍,年均增速达20.9%,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2.2%,比2008年提高6.5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3%。

  (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企业数量快速扩大。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2545家,比2008年增长72.5%,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392家,是2008年的3.8倍;过10亿元的企业114家,是2008年的4.9倍。二是企业规模迅速壮大。2014年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353家,比2008年增加208家,增长143.4%;大中型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为16.8亿元,比2008年增加6.1亿元,增长56.6%。三是企业梯度逐步完善。2014年产值过100亿的企业共8家,其中过300亿的企业有5家。

  (五)城市排名稳步提升。长沙工业发展不仅引领全省,而且领先全国。从全省情况看,长沙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第一,增速在2012、2013年均排名第1,2014年排名第2。从全国省会城市看,2014年长沙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第6,比2008年前移6位;在中部六市中排名第3。2014年长沙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6;在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沈阳等经济总量长沙追赶城市中排名第2。

  二、长沙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增长速度回落明显。2011年以前,长沙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高,基本保持在20%以上,2008—2014年平均增速达18.7%。在2010年增速达到24.0%的峰值后,出现向下“拐点”,之后逐年回落,2014年增长12.0%,为近13年来最低增速。由于增速回落较快,工业经济在全市GDP中的份额和作用呈逐渐下降趋势。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由2012年的最高值47.7%下降到2014年的45.7%,下降了2.0个百分点;从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看,由2011年的最高值63.4%下降到2014年的49.2%,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二)工程机械拖累严重。工程机械产业是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占比高,影响大,近年来工程机械业增速断崖式下滑,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形成较大拖累。2011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8%,为第一大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增速分别为56.6%、11.1%、-3.2%和-2.4%,规上工业增速随之逐年下降。

  (三)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从区县工业情况看,差距较大。2014年9个区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雨花区占比最大,达25.3%,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的占比都超过了14%,而天心区、芙蓉区、开福区的占比都在4%以下,三个区相加也仅为8.7%。从省级以上园区情况看,两极分化严重。2014年12个园区(5个国家级、7个省级)中,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3.7%和18.6%;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3个园区均超过了9%;金霞开发区和暮云开发区总量太小,两者之和占比仅2%。

  (四)新增企业贡献较小。近两年来,长沙引进的工业大项目较少,新增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增长贡献力度减弱。2012年新投产入规企业92家,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2013年新投产入规企业131家,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2014年新投产入规企业30家,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

  (五)企业营利状况欠佳。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有些行业虽然产值保持较快增长,但增产不增利,营利状况欠佳。一是生产成本上涨较快。2014年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比上年增长13.9%,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8个百分点。二是库存压力较大。2014年库存比上年增长18.8%,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6.7个百分点,特别是产成品库存增速高达36.1%,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24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在市场需求不旺的状况下,成本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2014年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为零增长,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

  三、加快长沙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方式,实现发展质量新突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特别是全国性、区域性的企业集团在长沙建立研发中心,既可提升长沙自身的研发能力,又能强化长沙在企业集团全国市场布局的地位,促进企业扎根长沙。加快“两型”工业发展,促进工业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速“双轮驱动”步伐,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共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二)调结构,实现多极支撑新突破。要进一步调整行业结构布局,提升发展质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长远发展。壮大支撑产业,重点加快汽车、电子产品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壮大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加快技术发明和改造,延伸产业链,在消费升级中推出新产品,扩大产业规模;提质汽车制造业,引进市场销售好的车型生产线,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努力建设全国汽车产业“第六极”。培育成长产业,重点推动住宅工业和光伏产业,在行业复苏时抢得先机,在全省、全国抢占市场。发展引领产业,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品创新,推动产品应用,扩大应用领域,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两化”深度整合,在全国实现引领发展,促进长沙在加快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

  (三)育龙头,实现企业发展新突破。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规模上台阶,形成合理的企业梯队。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把汽车、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前沿产业作为重点企业选择和培育的产业方向。在这些产业中,选择市场前景好、技术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培育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分别形成一批10亿元、20亿元、50亿元档次的企业梯队。重点抓好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红太阳新能源、远大住工、金龙铜业等大企业,尽快培育成百亿元级的骨干企业,为长沙工业经济提供更多稳定有力的支撑点。

  (四)抓园区,实现集聚发展新突破。加大园区的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按照全市工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各园区的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整合发展资源,避免同质竞争。要按照专业立园、特色立园的思路,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园区。进一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实施提标提档和满园扩园行动,推动园区转型升级。要提升园区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管理团队专业化、运作模式企业化、服务水平高效化。加强园区公共配套,以城镇化服务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要在长沙产业发展规划的框架和指导下招商引资,发挥长沙产业优势,着力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先进技术、研发基地、总部中心等;加强政策对接,确保基本生产要素供应,保证项目“引进一个、落地一个、见效一个”。

  (五)优服务,实现发展环境新突破。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引导、协调和监督等作用,科学引导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要加快仓储、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提高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要以市场销售为重点,以产品推介为方向,完善生产配套服务产业。收集长沙建设项目、企业产品需求,通过固定渠道定期发布需求信息,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产需对接会”等活动,为企业搭建免费的宣传平台,集中推广“长沙制造”产品,促进企业间产品信息沟通交流,增强长沙企业及产品的市场认知度,降低企业配套产品选择成本。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上一篇:2014年岳阳市产业园区茁壮成长 下一篇:对当前郴州市经济运行的困难及建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