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一季度株洲市经济运行呈现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态势

  一季度,株洲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紧扣“三个率先”的总目标,大力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强力推进“四大攻坚战”,努力开展“项目攻坚年、改革深化年、环境优化年”活动,经济运行呈现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态势。新常态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有一定程度回落,但出现一些积极的新变化。后期要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经济调控力度,密切关注指标变化情况,确保全年经济目标的实现。

  一、主要特点

  (一)稳中有进,发展速度在转变

  1、生产进。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9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23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250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166亿元,增长9.9%。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幅贡献点分别为0.2个、4.2个、3.6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1.8%、52.4%、45.8%。

  2、金融活。据人行统计,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189亿元,增长11.3%,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189亿元,增长19.2%,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较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

  3、物价稳。3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5%,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环比提高0.6个百分点。(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0.3%。)工业价格表明,制造业的需求仍低于供给能力。

  4、收入增。据调查队统计,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27元,增长9.9%,高于全国增幅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58元,增长8.6%,高于全国增幅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26元,增长11.1%,高于全国增幅1.1个百分点。

  总之,当前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市经济总体上是平稳的。

  (二)进中趋缓,发展动力在转换

  一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虽实现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一季度,生产总值增幅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主导株洲经济发展的规模工业增幅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有所减弱。

  投资起关键作用。一季度,拉动株洲发展主动力的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增长15.2%,增幅同比回落7.9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投资增幅虽有所回落,对经济增长仍起着关键作用。

  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增长较快。一季度,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87亿元,增长19.4%,增幅快于公有制经济投资16.9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加大。一季度,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7亿元,增长17.1%;第二产业完成127.3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完成126.8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48.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消费起基础作用。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亿元,增长11.2%,增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乡村零售额增长13.1%,快于城镇2个百分点。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3279万元,同比增长55.4%,发展潜力巨大。

  一季度,全市投资与消费增幅差距在4个百分点之内,同2011年投资与消费增幅差距18个百分点,2014年10个百分点相比,差距明显缩小,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动力增强。三驾马车对经济拉动有趋于协同趋势。

  出口形势较好。据商务局统计,1-3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7亿美元,增长9.6%,较上年加快33.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有加快趋势,1-3月出口3.8亿美元,增长23.2%,较上年加快70.3个百分点;进口1.9亿美元,同比下降10.4%。

  (三)缓中提升,发展方式在转型

  1、服务业发展快于工业。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2%,快于全部工业0.2个百分点。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9%,快于生产总值增幅1.9个百分点,快于工业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7.8%,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尤其是金融业增长22.8%,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

  2、高新产业发展快于传统工业。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3.3亿元,同比增长10.5%,快于规模工业增幅3.3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为47.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15.7亿元,同比增长15.2%,占规模工业比重为17.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高加工度行业实现增加值103.1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工业比重为47.7%,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轨道交通装备业实现增加值45.7亿元,同比增长13.1%,占规模工业比重为21.1%,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8.7%。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传统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4.1%,低于轨道交通装备、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个百分点左右。

  3、节能降耗好于预期。一季度,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1%。

  (四)升中集群,发展质量在转优

  1、企业集中。一季度,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为66.2%,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

  2、产业集群。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40.4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64.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3、效益分化。1-2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3.64亿元,增长60.9%。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7亿元,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49.1%,已经成为湖南第二个标志性产业。但从行业来看,效益分化严重。在全市规模工业39个中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利润实现正增长,20个为负增长。其中食品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三个行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超过1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分别下降84.7%、20.4%。

  4、质量提高。一季度,全市完成税收收入39.6亿元,增长14.6%,快于财政收入增幅8.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65%,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与贷款比为54.3%,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收入增幅9.9%,高于生产总值增幅的8%,高于财政收入增幅的5.8%,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5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目前全市经济建设是以速度换质量,以时间换空间,要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经济发展速度适当放缓是必然结果。

  二、突出问题

  从全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来看,生产总值增速有2次连续3-5年低于9%:第一次是1982-1985年,第二次是1987-1991年。2003-2007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2.6%,2008-2011年年均增长14.4%。2012年进入增速换档期,增长11.8%,2013年增长10.5%,2014年一季度增长9.6%,全年增长10.5%。观察近三年各季经济运行,2012年全市经济增长在12%左右波动,2013年在11%上下波动,2014年则在10%上下波动,2015年进入第二次换档,增幅进一步放缓,经济中速运行特征显现,经济回升的趋势尚不明显,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境仍没有明显的改观,全市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

  (一)从供给侧分析,生产增长乏力。一是工业增长乏力。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6.8%,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影响生产总值增幅2.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增长7.2%,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影响生产总值增幅2.4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实现增加值85亿元,增长4.1%,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实现增加值133亿元,增长8.6%,同比回落6.4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上看,占规模工业35.8%的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3%,低于规模工业1.9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32.2%的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8%,低于规模工业1.4个百分点;小微型企业增长10.9%,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从支柱行业上看,六大支柱产业中占规模工业7.1%的有色冶炼及加工业增长4.1%,低于规模工业3.1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14.7%的化学工业增长5.9%,低于规模工业1.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同比下降11.8%。从新增企业上看,2014年全市新投产规模工业企业35家,小升规工业企业142家,退出规模工业企业119家。一季度,全市没有一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二是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4.7%,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影响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侧分析,增长动力不足。一是投资增长存在压力。一季度,全市施工项目1017个,同比增加61个。当前突出问题是大项目太少。一季度,全市亿元项目76个,同比减少11个,其中本年新开工亿元项目8个。主要影响是工业投资回落大。工业投资增长12%,较去年同期回落16.1个百分点。二是市场需求明显不足。一季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同比增长仅3.7%。从行业上看,影响最大的是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1%,增幅较上年回落7.1个百分点;化妆类商品同比增长2.7%,增幅较上年回落34.3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下降2.9%,增幅较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型看,影响最大的是烧类商品销售额同比下降22.5%,增幅较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从企业上看,影响最大的是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仅2.1%,增幅较上年回落17.6个百分点。全市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排名前两位的中石化和株百增幅同比分别回落31个和12.9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株洲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增速有所回落,产业有些阵痛。虽然增速换档不会“高台跳水”,但要实现中高速、中高端发展,需要打好“组合拳”。

  (一)稳工业。一是抓老。引导冶炼、化工等传统工业向精深加工、循环经济和清洁利用方向转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鼓励开展兼并重组,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二是抓新。开辟面向战略性新型产业企业的绿色通道,用好相关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财政途经扶持它们发展。如给予出口配套奖励,在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减征等。同时,完善投入科技创新的奖励机制。通过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手段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引导社会资金多途径、多渠道投入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对研发成功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给予奖励。三是抓改。要加大“个改企、小升规、活动单位转法人单位”的工作力度。要引导企业调整经营业态,全力开展“个改企、小升规、活动单位转法人单位”工作,促进个体经济做大做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企业品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盈利水平、职工工资待遇和税收收入,

  (二)稳投资。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下滑、项目建设放缓等问题,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抓争资立项。根据长远发展需要,加快谋划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着力加大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定向调控政策支持。二是抓民生项目。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有限财政资金作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缓解政府在民生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资金压力。三是抓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凤还巢”,抢抓特大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推动人口和产业外迁的机遇,做好对外出创业、务工人员的梳理摸排和跟踪对接,把招徕企业家和吸引劳动力回归结合起来。

  (三)稳消费。要加快服务业开放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发展,不仅有利于稳增长,增加社会消费总量,带动就业,而且可以引领和带动经济转型。当前,应把培育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服务业做大做强,为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抓公共服务促消费扩大。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破除教育、医疗、交通以及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准入门槛,加快科研、咨询、公共管理等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二是抓深化改革促三产发展。以“营改增”为契机,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以奖代补和支持示范等方式,加快大型企业主辅分离,促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转型或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功能服务转型。借鉴扶持工业的办法发展服务业,落实服务业企业的水、电、气与工业企业同价政策,降低服务业经营成本。三是抓电商培育促抢占市场。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虽增幅较快,但占限额以上企业总量比重仅为0.5%,拉动作用不大。要加大针对电子商务行业和相关政策的研究,拟定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和企业注册管理办法,主动对接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和行业协会,接触行业龙头企业,对电子商务企业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规划启动“网商产业园”建设工作,为下一步大力培育电子商务产业打好基础。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周贝尔]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上一篇:一季度怀化市经济呈现筑底趋稳的总体态势 下一篇:一季度郴州市经济呈现出稳健运行、转型加快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