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建议
2014年,在衡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衡阳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应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新形势,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突破900亿大关,增幅领跑三次产业,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
一、服务业总量稳步提升,贡献加大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全市服务业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呈现增速较快增长、占比逐步提高、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态势。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增幅领跑三次产业。2014年,衡阳市服务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达910.98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超全市GDP3.2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第二产业快8.6和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38.0%,延续“十二五”以来逐年上升态势,累计比2011年上升了3.4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第二产业比重则由2011年的48.3%下降到2014年的46.8%,这意味着全市经济由工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协同拉动加快转变。
(二)经济贡献明显加大,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4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0%,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行业来看,非营利性服务业对服务业增速拉动作用最强,贡献率达42.7%;其次是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率为33.8%;第三是批发和零售业,贡献率为8.7%;第四是金融业,贡献率为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6%、3.5%和1.8%。
(三)服务业投资环境趋优,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4年,衡阳服务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886.30亿元,同比增长48.1%,增幅高于工业投资增速3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2%,较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从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看,截止去年12月底,年度计划实施的106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复工,完成投资217.3亿元,同比增长32.4%。重点实施了中兴网信全球共享中心、华耀商贸城等一批“调结构、转方式”重大产业项目,以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比重为49%,同比上升8.7个百分点;以发展总部经济、商务集聚区、大型都市综合体等新型商业模式创新为代表的传统商贸服务改造升级项目占全部商贸项目的70%以上。
(四)信贷支持力度加大,贷款结构趋于优化。2014年,衡阳各大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完善银企沟通机制,创新信贷服务模式,着力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服务业合理的信贷需求。截止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服务业贷款余额达3281.4亿元,比年初增长54.1亿元,增幅达19.7%。在资金投向上重点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倾斜,2014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为49.12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为46.90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63.5%和23.2%。
(五)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稳健发展,企业品质进一步提升。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合计339家,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监测显示,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其中,资产规模稳步扩大,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资产合计5267.93亿元,同比增长 11.3%;经营状况良好,实现营业收入107.31亿元,增长19.4%;职工薪酬实现两位数增长,合计14.70亿元,增长24.2%;税收贡献稳步上升,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值税、所得税以及管理费用中税金合计4.17亿元,增长7.5%。
二、服务业主要行业实现新发展
2014年,通过对服务业传统行业的提质改造,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衡阳服务业行业结构呈现新变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8%,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发展情况具体如下: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给力经济发展。2014年以来,衡阳交通建设全速推进,南岳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航线航班,全面对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衡阳“1189”立体网络已然成型,辐射湘中南地区2700万人口的广阔区域,为衡阳招商引资、产业振兴“加油”、“提速”。2014年,全市旅客周转量达到160.25亿人公里,较上年同期增长5.4%;公路水路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80亿吨和324.6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1.7%和11.3%。2014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0.72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2.2%。
(二)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内需相对稳定。经济新常态下,提升消费需求是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消费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51亿元,增长12.8%。商品零售业完成691.02亿元,增长12.9%,餐饮业收入完成74.87亿元,增长12.6%。随着蒸湘区的红星美凯龙购物广场、石鼓区的崇盛国际中心、雁峰区的美美世界城市商业广场、珠晖区的金湘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区域商业中心的竞相崛起,衡阳商业聚集效应逐步凸显,衡阳再掀市场淘金狂潮。
(三)旅游市场多元营销,旅游业蓬勃发展。2014年全市围绕建成“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结合衡阳旅游品牌特色,全新推出“福寿圣地·文化之都”旅游营销品牌,诚邀国内外游客“上南岳衡山添福寿,游雁城衡阳揽胜景”;精心编印推出了“衡阳旅游形象宣传片”和“衡阳旅游宣传折页”,在央视、湖南卫视、《航空旅游杂志》等媒体投放衡阳旅游形象宣传广告;积极探索旅游市场化营销模式,争取中央电视台《江河万里行》摄制组来衡拍摄,宣传衡阳旅游景点,衡阳旅游业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提高。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不含外汇)260.04亿元,同比增长20.2%;接待国内外游客4421.16万人次,增长14.2%。
(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销售增速出现回落。2014年,在信贷政策整体偏紧,消费者观望情绪趋浓等因素影响下,衡阳房地产市场虽处于调整状态,但整体较为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201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8.29亿元,同比增长24.2%,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放缓,商品房销售面积390.65万平方米,增长6.3%,比上年同期降低16.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42.59亿元,增长16.9%,比上年同期降低4.4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大幅下降,商品房竣工面积170.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9.5%,比上年同期降低79.9个百分点。
(五)金融市场健康稳定,改革发展富有成效。2014年,全市深入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积极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全市金融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截止到12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06.17亿元,增长14.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35.48亿元,增长34.9%。2014年各类保费收入51.49亿元,增长22.9%;全年累计赔款支出18.89亿元,增长14.13%。全年实现社会融资总量379.16亿元,增长74.3%。全市股份制银行已达7家、村镇银行已达4家,5家企业先后在“新三板”成功上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6.48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
三、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全市服务业发展在工业增速趋缓、消费市场热点减少、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服务业比重仍处低位。2014年衡阳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38.0%,比全国(48.2%)、全省(42.2%)分别低10.2和4.2个百分点,差距较2013年进一步拉大。从全省范围看,衡阳服务业占GDP比重居全省第8位,低于张家界(63.7%)、湘西(50.6%)、怀化(41.7%)、长沙(41.7%)、永州(40.3%)、邵阳(40.0%)等兄弟地市;从全市范围来看,除雁峰区(45.8%)、石鼓区(71.5%)、南岳区(78.9%)、衡山县(45.3%)、衡东县(43.0%)、耒阳市(43.1%)、常宁市(38.9%)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外,珠晖区(36.6%)、蒸湘区(37.1%)、衡阳县(36.1%)、衡南县(27.4%)、祁东县(36.9%)均低于平均水平。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不优。从各行业占比来看,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虽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如金融业占比仅为4.0%,此外,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门类中规模以上单位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的15.9%,营业收入比重为36.7%,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新型消费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初始阶段。
从服务业投资结构看,衡阳服务业投资偏重于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直接用于扩大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和需求的比例较小。2014年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三个行业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比重达62.2%,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比重均低于2%。对科学研究和高技术服务业投入不足不利于服务业的结构转型,减缓了服务业发展速度。
(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亏损面较大。2014年,全市33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数77家,亏损额达7.34亿元,比1-11月增亏0.85亿元,亏损面达22.7%,其中,亏损千万元以上企业8家,亏损额达6.56亿元,占全部规上企业亏损额的89.4%;亏损5千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即湖南衡邵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衡阳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衡阳白沙洲电子信息创业园有限公司,亏损额合计达5.24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亏损额的71.4%。从行业看,亏损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亏损额达3.4亿元,占全行业亏损额的46.3%。影响部分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需求不足,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了稳住现有市场份额不惜让利降价;二是企业人工等生产性成本刚性上升,挤占了利润空间;三是企业融资难,现金周转困难,不得不抬高营业成本。
四、加快衡阳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2015年,全市上下要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发展整体稳步跨上新台阶。
(一)加快深化改革、制度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适应新常态,要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核心要素。一是加强政策支撑。逐步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落实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体系,为服务业企业提供规范的信贷融资服务。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破除垄断壁垒,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间资金向现代服务业转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推动企业主辅分离。鼓励企业将“营改增”辅业从主业中剥离出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主业,由“高、大、全”向“精、细、专”方向发展,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二)突出发展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提质改造。对传统型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龙头企业要扶大引强,依靠衡阳旅游品牌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走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型经营之路,更要培育一批上规模、有实力、高效益的新型商贸餐饮龙头骨干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结合衡阳工业发展特征,做好具有衡阳工业特色的前瞻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要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以先进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立足点,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环节为突破口,通过互动、整合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三是着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要规范提升医疗养老、社区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四是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育创意设计、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培育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强行业带动作用。规上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水平是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加快发展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也是提高地区服务业占比的重要途径。一要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使用价值,加强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压缩管理费用,不断扩大利润空间,增强盈利水平。二要以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在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融资重组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大型企业或集团,以作为行业标杆,引导集聚发展,壮大服务业重点行业的整体实力。三要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成长培育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各项工作,加大对“个转企、小升规”的政策扶持力度。
(四)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服务消费需求。经济新常态要求财富分配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强调国富向主要强调民富转型,由原来主要是少部分垄断行业致富向更多行业共同致富转型,由原来少部分人富裕向更多人共同富裕转型。一要确保收入增加,增强消费能力,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增强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二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消费意愿,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收集力度和筹资融资能力,消除居民生活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预期。三要培育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推动绿色消费、品牌消费、休闲消费、保健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芝]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