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岳阳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今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全力推进“新增长极”建设,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明显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4位。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实现GDP552.12亿元,增长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2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7.85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8.06亿元,增长9.7%。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三次产业平稳发展
1.从农业看。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43亿元,增长3.4%。大力推进“压单扩双”行动,春耕备耕积极有效,早稻计划种植面积基本落实;出栏生猪231.77万头;出栏家禽844.83万羽;水产品产量11.88万吨。
2.从工业看。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1%,比1-2月提升0.2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6.8%,重工业增长7.4%。分所有制看,非公有制工业增长8.0%,公有制工业增长4.1%。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工业增长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长17.0%,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5.1%。分隶属看,中省工业增长3.2%,地方工业增长7.9%。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增长4.3%,中小微工业增长8.6%。
3.从服务业看。按大行业分,六大行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2%,金融业增长32.4%,房地产业增长12.7%,其他服务业增长9.2%。全市第三产业实现税收12.83亿元,其中国税4.19亿元,地税8.64亿元。
(二)三大需求更趋均衡
1.投资继续发挥关键性作用。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47亿元,增长26.2%,增幅同比提升5.1个百分点。项目投资增长26.7%,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增长20.2%,分别同比提升5.1个和5.4个百分点。
2.消费稳定发挥基础性作用。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62亿元,增长13.6%,增幅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零售额增长12.3%、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3.9%、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2.5%、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3.4%。
3.出口发挥支撑性作用。全市继续推行鼓励外贸企业“破零倍增”政策,一季度全市有97家企业产生实绩,7家企业实现“破零”,18家企业实现业绩倍增。一季度进出口总额42.4亿元,增长325.9%,增幅同比提升293.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2.61亿元,下降58.0%;出口额39.79亿元,增长966.4%。出超38.17亿元。
(三)三项收入有所增长
1.从企业看。全市新增经济实体5917家,其中企业1456户。规模工业企业亏损家数下降7.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工业实缴税金39.71亿元,增长21.9%。
2.从政府看。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37亿元,增长11.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58.23亿元,增长17.4%,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
3.从居民看。全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6.73元和3877元,分别增长9.3%和11.4%。住户储蓄存款余额1086.76亿元,比年初新增121.49亿元。
(四)三大结构更趋优化
1.产业升级加速。一季度三次产业占比10.2∶52.1∶37.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6个和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从农业看:落实集中育秧面积188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计划新增插秧机780台,预计机插秧面积将达到180万亩。去冬今春,全市共投入水利资金20.08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万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成,成功应对“4.3”强降雨袭击,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从工业看:省级以上园区增加值增长7.0%,比1-2月提升1.6个百分点,园区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53.3%。机械、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增长8.4%,占比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增长7.6%,占比提升0.9个百分点;非公工业增长8.0%,占比提升2.8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看:旅游业持续趋旺。受春节黄金周期等假日旅游和自驾游带动,全市旅游业持续火爆。一季度全市旅游人次增长13.5%,旅游总收入增长23.3%。航运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一季度,全市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9.5%,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6.2%。公路和水路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11.7%和12.0%。金融证券业支撑力度加大。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9%和16.9%。受全国股票市场火爆的带动,一季度全市股票交易额756.14亿元,增长221.4%。全市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14.84亿元,增长19.8%。商品房销售走势较好。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9.1%,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8.4%。据房产部门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心城区二手房成交面积增长14.0%;成交金额增长8.0%。
2.需求结构调优
从投资看:一是临港产业新区 “一区一港四口岸”建设提速。新区完成投资19.16亿元,增长177.7%。二是亿元投资同比增多。全市亿元项目195个,同比多增33个,完成投资增长75.0%。三是国有投资增加。长岭炼化和巴陵石化在建项目20个,完成投资额2.82亿元,增长257%,全市国有投资增长116.8%。四是生态和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全市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分别增长43.5%和74.3%。
从消费看:春节期间,三星级以上酒店的年夜饭预订率在85%以上,南湖宾馆等大型酒店的客房入住率达93%。3月27日至29日,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举办的汽车巡展较为火爆,上千余名市民预订了汽车,一季度全市汽车零售额增长28.9%。
从进出口看: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一季度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机电高新产品累计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的40.6%,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传统化工产品占比有所下降。新兴、传统市场齐头并进。出口方面,对新兴市场的非洲出口增长36倍,对东盟出口增长6倍;对传统市场美国增长24倍,对欧盟增长14倍。进口方面,虽然整体下降,但对德国、俄罗斯、新加坡和智利进口分别增长4.7倍、3.1倍、4.5倍和2.9倍。民营企业成为我市外贸中坚力量。一季度我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813%,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92%,占比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市县域实现GDP326.94亿元,增长8.2%,县域经济占全市GDP比重59.2%。板块经济中,沿江环湖板块的岳阳县、华容县、君山区、云溪区、临湘市实现GDP225.76亿元,占全市的40.9%,增长8.4%;中心城区板块的岳阳楼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实现GDP144.47亿元,占全市的26.2%,增长9.2%;环长株潭板块的湘阴县、平江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实现GDP181.89亿元,占全市的32.9%,增长7.9%。
(五)民生实事顺利开展
全市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58.1亿元,增长6.8%,占财政支出比重的72.5%。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4018套(户),开工率31.4%。大力推进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6万人,重点扶持创新创业型企业12家。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6%,涨势较为温和,八大类消费品“六升二降”,其中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价格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同比下降0.6%。
(六)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完成义务植树1009万株,完成造林27万亩,继续推进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三年行动,全市已完成境内京广铁路、公路“绿色通道”绿化2100公里。落实铁山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3200万元。开展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预计一季度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0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工业回升势头不稳固。一季度规模工业增速较元至2月有所回升,但回升基础不稳固,一是中石化“两厂”受产品价格下滑影响,一季度产值累计同比下降15.3%。二是部分企业破产关停,预计影响工业产值增速约2.0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增值税下降12.5%。
(二)投资缺乏后劲。一季度,全市在建亿元项目较多,但仅有4个新开工项目。此外工业投资下降8.3%,技改投资下降11.6%,对全市投资影响较大,且将严重制约工业发展后劲。
(三)财政收入质量不优。一是税源结构不优。全市税源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央企和政策性增收。一季度,石化两厂增收额占全市增收部分的85.5%。受三次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影响,全市成品油消费税增长35.5%,同比增加7.7亿元。二是收入结构不优。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21亿元,下降3.6%,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同比下降6.4个百分点。三是级次结构不优。县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3%,低于全市增幅4.8个百分点。
(四)优质资源没有做大做强。岳阳拥有非常丰富的生态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强劲的产业优势。主要是规模化农业、加工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和服务型农业融合不够,缺少品牌效应。优质旅游资源单体内涵挖掘不够,整体外延整合不够,导致岳阳仍处于“过境游”的状态,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体、疗”的八大功能作用待进一步提高。
三、建议
(一)抓实体经济
一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新常态下,产能总体过剩、企业成本高企、资源更加短缺、环境约束更紧,即使今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传统产业加剧衰落、传统产品难以销售的大趋势将不会改变。因此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大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速改造提质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信息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二是着力打造第三产业发展引擎。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航运物流业和金融、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核心商圈,建设湖南省次消费中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生态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打造立体农业产业体系。
(二)抓招商引资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把握黄金政策机遇。一是利用产业链条招商。按照产业链配套的要求优选项目,建立起以产业的连接纽带的企业系统,逐步打造“零部件供应-产品配套-整体生产-销售网络”的完整产业链。二是利用市场行为招商。政府要从直接参与招商引资、组织招商引资转到促进投资上来,实现招商引资由行政行为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充分发挥中介代理招商、网上信息招商等手段,让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三是注重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招商选资的质量和水平,突出重大项目招商,带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四是加强项目建设。加强对项目的服务,改善项目建设环境,抢抓有利天气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抓优化服务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抓优化服务。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以简政放权为核心,优化行政审批,实行窗口化、一条龙服务。二是继续搞好帮扶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点对点帮扶,做到精准发力。三是抓好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绩效考核。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府工作目标、新增长极等考核的工作推进由部门负责、数据来源由部门提供这个特点,要将绩效考核指标细分到各部门、落实到项目、分解到时段,使部门工作推进和考核指标数据质量全面对接,确保实现“真金白银”的发展。
[供稿:岳阳市统计局 谢亢]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