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醴陵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醴陵市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逐年增强。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总量不足,内部结构不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与研究,对当前醴陵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及范畴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和第二产业(即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即我们常说的服务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按照我国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4个行业门类。

  二、醴陵市第三产业的现状及特点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22.5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比上年高3.8个百分点,比GDP高1个百分点;从近五年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来看,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10年的1.65倍,年均增长11.9%;按常住人口计算,2014年人均GDP达50493元,为2010年的1.80倍。经普资料显示:全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由2008年的2533个增加到2013年的3790个,年均增加251家。企业资产规模达到224.27亿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2:65.7:25.1。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3.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升5.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8%、59.3%和32.7%。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从近五年情况看,尽管第三产业增速有上升的趋势,但三产比重仍呈逐年下降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工业权重大以及价格指数的影响。

  3、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2014年,全市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改质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稳步发展。全市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4亿元,同比增长5.5%。一是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14年醴陵高铁站正式通车,这章味着全市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全面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客运量2730.7万人次,增长5.4%,货运量1764万吨,增长2%,旅客运周转量11.4亿人公里,增长4.4%;二是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0亿元,同比增长12.7%。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9.8亿元,同比增长12.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4.2亿元,同比增长13.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7.7亿元,同比增长12.7%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3亿元,同比增长12.9%。   

  4、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4年,全市信息传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稳中有升。全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37.8亿元,同比增长12.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一是金融业稳步发展。201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比上年提升0.04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4亿元,下降1.1%;商品房施工面积200.4万平方米,增长16.2%;竣工面积50.2万平方米,增长54.7%;销售面积50.1万平方米,增长10.2%;实现销售额20.3亿元,增长30.7%,其中住宅销售额16.4亿元,增长21.6%。三是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信息传输、商务服务、文化娱乐等盈利性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年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16.9%。

  三、醴陵市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步伐较快,但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从三经普登记注册类型来看:第三产业企业法人有3350个,其中:私营企业2707个,占80.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31个,仅占0.9%。突出表现在:1、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偏少。三经普数据显示,住宿餐饮业全市有29家宾馆、饭店企业,其中限额以上仅8家。2、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偏少。规模以上服务业所涵盖的32个行业大类中,我市只有11个行业大类有企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中,这2个行业大类我市共有12家规模以上企业,占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的60.0%。还有21个行业大类企业规模偏小,未纳入统计范畴。3、房地产业入统企业有所下降。2014年醴陵市入统的房地产企业有44家,比2013年减少4家。

  (二)新兴三产偏弱,内部结构不优。三经普数据显示:三产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上,三大领域共有1120个,占全部三产业企业法人总数的33.4%,而作为新型行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仅占8.0%。个体经营户主要分布也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上,三大领域共有个体经营户12348个,占全部三产个体的76.1%;作为新型行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仅占5.6%。

  (三)与全省、全市及全省四强县市的对比,差距有所拉大。近五年,醴陵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2014年醴陵市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5.1%,比全省、株洲市平均水平分别低17.1个、7.7个百分点。近五年来,醴陵市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湖南省、株洲市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上扬的趋势。

  近五年,醴陵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虽然高于全省四强其他县市,但我市整体呈现下降走势,近两年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出现回升势头,特别是长沙县上扬势头强劲。

  四、醴陵市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醴陵地处“一部一带”的交汇点,“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的结合部,是“湖南东大门”的最前沿。市区距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株洲火车站40公里,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三高”(沪昆高速、岳汝高速、醴韶高速)、“三铁”(沪昆高铁、浙赣复线、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此交织成网,106国道、320国道、313省道纵横交错,沪昆高铁在醴设站,渌江500吨级航道直达湘江,是全省率先使用天然气,唯一拥有海关、商检、铁路口岸和危险品储运火车站的县(市)。

  (二)旅游资源优势。醴陵市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1、红色旅游资源。醴陵有不少革命精英,如左权、李立三、耿飚、宋时轮、蔡申熙、陈明仁。英勇的革命前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左权将军纪念碑、耿飚公祠、烈士陵园,李立三故居、先农坛、陈明仁故居、东富寺等。2、历史名胜古迹。醴陵有八景:三刀石(许真君杀恶蛇)、状元洲、醴泉井、白鹤晴岚(相传丁令威在此成仙)、南屏耸翠(昭文书院)、圣池瑞渌、金鱼烟雨、东台集凤(几个青年在此结茅成庐,后名就功成,后人把此称为东台集凤)。3、生态旅游资源。醴陵地处由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境内丘陵起伏,山水环绕,自然景观优美。主要有城内的仙岳山、王坊的大屏山、贺家桥的明月峰,王仙的三狮洞、泗汾金湖湾、官庄水库等。4、工业旅游资源。主要有陶瓷艺术城、博物馆、新世纪艺术馆、红官窑、国瓷馆、华联瓷业展厅等。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第三产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据2014年公安局人口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户籍人口107.3万人,其中18-35岁以下的有26.6万人,占比24.8%;35-60岁的有41.6万人,占比38.8%;18-60岁的人数占比63.6%。2013年常住人口中从事第三产业达到16.25万人,占比25.1%。可见全市从业三产业的劳动力较多,可以为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四)城镇化水平优势。近年来,醴陵市围绕“五彩醴陵、魅力瓷城”的发展定位,按照“中提、东扩、南进、西拓、北连”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5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50万城区人口规模的株洲次中心城市和湘赣边界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以现代陶瓷产业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名城。截止2014年,醴陵市城市建成区扩展到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51.16万人,城镇化率52.9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五、对醴陵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升传统第三产业的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已成为摆在我市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定好调子,产业布局带动发展.一个产业发展调子定得好,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往往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一是制订总体规划。立足醴陵实际,抓紧落实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第三产业的定位、特色、布局和发展战略,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遏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的趋势,形成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最终形成"三、二、一"的发达地区经济产业格局。三是统筹行业发展。根据城市功能布置好不同区域需要发展什么、适宜发展什么、应达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等,事先都要进行通盘考虑,避免产业雷同和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三产业为一二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功能,实现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搭好台子,集聚平台推动发展。一个行业发展好与坏、快与慢,发展平台是基础。醴陵第三产业要发展好就必须打好基础、搭好台子。一是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没有城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2014年醴陵城镇化率虽然比全省高3.6个百分点,但水平仍然较低。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目标65%低12.1个百分点。因此醴陵还需要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扩张城区面积,提升城市容纳能力,集聚第三产业发展人气;同时还需加快推进“一城三片区”、“一心六组团”、“一环三纵横”建设,为第三产业构建集聚发展平台。二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必须加大对三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财税、信贷、价格等各个方面给予三产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水、电、气使用方面应实行与工业基本同价原则,鼓励做大做强,对注册为企业的应给予比个体经营户更大的优惠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市第三产业的加大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从而加速推进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只有居民手里有了钱,才会去享受这各种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推动城乡第三产业同步协调发展。四是做好产业升级工作。充分发挥产业升级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工商、税务、质监、统计和各个行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好职能,加强协作,强化对产业升级工作的宣传和业务指导,抓好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个转企”、“小升规”工作目标的完成。一是抓好产业活动单位转法人的工作;二是抓好陶瓷、鞭炮烟花企业设立销售公司的摸底和动员发动工作;三是抓好“个转企”工作,对于从业人员较多,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户做好宣传发动和服务工作;四是对具备一定条件、达到一定规模的新注册企业,动员注册为法人单位;五做好“无证转有证”工作,针对全市无证个体户较多的特点,分期分批组织好发证工作。

  (三)找对路子,重点产业拉动发展。从五年来三产业中各行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我们应当可以看出重点发展什么?一是我们政府应当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切实解决好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什么这样说?从最新GDP核算体系构造来看,三产中非营利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高,2014年该比重达9.1%,而这个指标主要由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八项支出以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数据来支撑,八项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城乡社区支出,而这八项支出大部分都是涉及民生领域。二是要做大做强营利性服务业企业。三产中营利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排名第二,2014年该比重达3.9%。而这个指标主要取自于电信业务总量增长速度以及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目前纳入统计涉及GDP核算的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企业只涉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个行业,而我市仅有6家。而三经普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市这三个行业共有271个。而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偏小,总量不大,未纳入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从业人员50人以上或者年营业收入上千万)。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这些企业的引导,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我们要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工业化初具规模的优势,规划发展一批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以市区中心商圈建设为载体,构建市场体系,形成较大商贸物流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引进市外零售龙头企业入驻醴陵的力度,带动全市贸易发展;培育市内商贸企业上档次、上规模,做大做强现有批发零售企业,可以考虑让农村商店挂靠城区超市的招牌,扩大现有入统超市的规模。四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坚持以醴陵湘东国际物流园区为重点,突出抓好园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工程,确保早日建成完工、投入运营,实现铁、水、路联运格局。同时,将分散经营的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信息部等集中到园区发展,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规模、聚集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优先选择一批效益好、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鼓励其收购、兼并传统物流企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五是切实稳定房产市场。目前,全市在建房产项目大部分为以前的项目,现处于尾房销售,投资基本完成。5个较大项目分别是醴陵市书香御景小区、醴陵欧洲城、银山御园商住小区、醴陵新华联商业广场、东城壹品,仅靠这几家项目支撑起全市房地产市场主要格局,而在建和后期项目没有及时开工,这将不利于全市房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房产企业的引导,对符合条件的新企业进行审批,并加快办理和解决企业及项目的相关问题,力促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六是加快发展旅游业。醴陵旅游资源丰富,首届瓷博会的名片效应都有利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在打造精品旅游景点的同时旅游副产品也应该积极跟上建设步伐,比如我们计划在陶瓷艺术城建设陶瓷文化特色街区,将其打造成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区和旅游体验创意园区,科技、旅游、休闲、生态、体育与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相关资源的整合利用,做到赏、玩、吃、住、行、纪念服务一条龙到位。

[供稿:醴陵市统计局 陈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上一篇:衡阳市2014年规模工业科技活动情况简析 下一篇:“十二五”以来长沙机动车发展与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