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建筑业发展格局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思考
近几年来,长沙市建筑业适应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克服困难,积极融入市场,加快结构调整,全行业竞争力和效益双提升,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长沙率先发展的生力军。为进一步挖掘长沙建筑业发展潜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以下简称“总专业承包”)建筑业现状和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对加快建筑业健康发展提出可行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长沙建筑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企业资质等级稳步提升。截止2015年末,全市有资质的总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52家,比2010年增加35家。其中,特级建筑企业11家,比2010年增加1家,一级企业152家,比2010年增加22家,二级企业189家,比2010年增加1家,三级及其他企业200家,比2010年增加11家。从建筑业资质等级变化看,一级以上资质企业增加较快,标志着建筑业市场集约化经营步伐加快。
(二)国有建筑企业的龙头地位明显。从企业控股情况看,国有与非国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各占半壁江山。2015年国有资质建筑业企业80家,占全市资质建筑业企业14.5%,非国有资质建筑业企业472家,占全市资质建筑业企业85.5%。2015年国有资质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720.76亿元,占全市建筑业产值49.5%,非国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757.42亿元,占全市建筑业产值的50.5%。
从隶属关系情况看,2015年,中央属建筑业企业22家、省属建筑业企业84家、市及以下建筑业企业446家,分别占全市资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4.0%、15.2%、80.8%。但从完成产值情况看,中央属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146.49亿元,省属企业完成产值785.12亿元,市及以下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546.57亿元,分别占全部建筑业产值的33.0%、22.6%、44.4%。市及以下建筑企业个数虽多,但产值占比偏低。
(三)建筑业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建筑施工装备更具现代化,施工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末,全市建筑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净值107.59亿元,比2010年增长76.1%,年均增长12.3%;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500.2万千瓦,比2014年增长19.1%。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2015年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人员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31.56万元,比2010年增长49.1%。
(四)建筑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是施工面积不断攀升。2015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848.26万平方米,比2010年同期增长71.7%,年均增长11.4%。二是在外竞争力不断增强。2015年建筑企业在外省完成产值1507.56亿元,是2010年的2.74倍,年均增长22.4%,高于同期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6.9个百分点,在外省完成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43.3%,比2010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在外省完成的产值中,完成产值过50亿元的省份达14个。建筑业企业在外竞争力不断增强,标志着我市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五)建筑业已经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保持社会稳定及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由2010年1740.1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478.18亿元,年均增长15.2%;建筑业增加值由416.35亿元提高到737.82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7%。长沙建筑业产值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5%,建筑业在全省的首位度地位不断巩固。
2015年,长沙建筑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110.22万人,比2010年净增30.37万人,年均增加6.07万人。建筑业快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城乡居民就业,为社会稳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建筑企业赢利能力有所提高。随着建筑施工新设备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建筑业赢利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资质建筑企业实现工程结算收入3337.99亿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4.7%;2015年全市资质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2.52亿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4.6%;2015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3.2%,比2010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当前建筑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近年来建筑企业所签承接施工合同额增速逐年减缓,非国有企业更显突出。随着建筑业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获得承接施工合同难度加大。2015年底,全市总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签订的合同额9297.00亿元,比2014年增长10.2%,占全省比重达到65.3%,增速分别比2013年、2014年下降13.5和4.2个百分点,企业签订的合同额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4272.36亿元,占全省比重59.3%,增速同比增长5.4%,增速比2013年下降26.2个百分点,比2014年提高2.6个百分点。
2015年底,全市国有企业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市场,签订施工合同额6026.23亿元,占全市施工合同额的64.8%,同比增长16.1%,高于全市5.9个百分点,增速比2014年增加4.0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760.40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2014年增加15.1个百分点。全市非国有企业签订合同3270.77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分别比2013年和2014年下降18.1和17.5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任务不足与负债率走高的矛盾制约企业发展。一方面部分企业生产设备能力过剩与所承包工程项目任务不足的矛盾突出。目前,总体上看,全市建筑企业设备施工能力供大于求,导致市场过度竞争,一些领域经营秩序尚不十分规范,垫资施工、不履行合同、恶意压价和围标、拖欠工程款等时有发生。2015年,全市无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19家,亏损企业80家,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17.9%,部分企业无施工任务而被迫歇业。
另一方面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近年来,行业竞争加剧,随着全市建筑企业大规模扩张,部分企业因原始资本金较小而不得不大量举债,资金成本负担加重,直接影响企业资本积累和再生产,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风险加大问题值得警惕。一般而言,建筑企业合理资产负债率在60%左右,既能保证足够资金需求,又能使财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2015年全市建筑业资产负债率达65.4%,比行业60%的合理负债率水平高出5.4个百分点。
(三)市属及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较弱地位。由于建筑业市场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之一,一些市属和非国有企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资质不高,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大型建设项目难以参与建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较弱地位。2015年市属建筑业企业完成施工工作量占比仅44.5%,比2010年下降3.5个百分点,表明市属建筑业企业竞争力仍然较弱。2015年非国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57.42亿元,同比增长5.4%,低于全市增速3.5个百分点,非国有资质建筑企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5%,比2010年下降4.6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市场以房屋建筑为主体,初级产品占有率高。2015年,按建筑行业企业资质注册主营业务分类,全市房屋建筑企业242家,占全市建筑企业总数的43.8%,实现产值2540.87亿元,同比增长9.2%,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土木工程建筑业120家,占全市建筑企业总数的21.7%,实现产值764.30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企业190家,占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的34.4%,完成产值173.91亿元,同比下降1.8%,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房屋建筑业仍是老大位置,土木工程建筑业所占比重略有提高,而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企业相对较弱,绿色环保产品少,精装修房屋占比小等,造成建筑业产品结构单一,影响全市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五)建筑企业人才资源紧缺。当前建筑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建筑企业中非技术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技术工人相对匮乏,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稳定性不高。大部分建筑业企业没有自己的工人队伍,由劳务公司提供的农民工流动性很大,而且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学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再加上现在建筑劳务公司一般到一些偏远的、比较落后的地区招工,这些农民工的文化基础低、技术差,导致建筑企业一线的工人整体素质下降。二是技术和管理人员偏少,企业管理较为落后。2015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110.22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95万人,占比9.9%,低于全省3.0个百分点。
三、提高全市建筑业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
近年来,长沙投资一直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速度,未来,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湘江新区建设、园区扩大发展、城乡统筹推进等为建筑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按GDP核算口径,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10%,建筑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应充分利用长沙投资快速发展的契机乘势而上,发展壮大。
(一)加强领导,巩固和提高建筑产业实力。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消化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提高劳动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110.22万人,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23.8%。实践证明,建筑业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经济增长,是重大的民生产业。当今经济下行压力大加大,建筑业发展越困难,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需要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加强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市场规范等,巩固和提高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充分发挥建筑业在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湘江新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长沙建筑业市场将迎来一个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巩固本地市场的工作,提高对本地大中型工程的施工能力,争取在本地区科技含量高、建设难度大、利润水平高的建筑领域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要主动开拓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和国家重点投资区域蕴含着相当可观的市场机会,我市建筑企业要主动出击,力求在全国范围内整合成几个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市场板块。
(二)抓外地在长施工单位争取在长注册工作,扶植本地企业做大做强
从2015年建筑业市场看,市级及以下企业完成本地建筑工作量不大。从长沙与武汉建筑业统计对比情况看,长沙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武汉市的57.9%,而长沙完成投资总量为武汉市的82.4%,长沙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市投资总量的54.7%,大幅低于武汉市的77.9%,说明长沙建筑业市场被外地建筑企业承建的较多。如长沙市地铁、城际铁路投资总量达到1376亿元、万家丽路快速化道路改造投资48亿元,从承接这些重大项目单位看大多是央企和上海、广东等大型企业。按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建筑业完成产值是按公司法人注册地统计,由于长沙大批重大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承建单位未在长沙注册,这部分建筑业产值均未纳入我市统计。2015年,根据长沙建安投资额和注册地在长建筑业企业在我市完成建安产值分析,长沙大约1600亿元左右建安工程均被注册地不在长沙建筑业企业承建,占到长沙建安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本地建筑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的建筑、安装工作量是由外地建筑企业完成。
建议相关部门积抓外地在长施工单位在长注册工作,如2015年初进入岳麓区注册的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完成产值32.85亿元,占全市建筑业产值的0.9%;2016年上半年完成产值22.64亿元,占全市建筑业产值的1.3%,对全市建筑业产值拉动作用明显。要重点扶植几家经济实力强、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的建筑业企业上市,通过上市企业重组本地其他建筑业企业,通过上市龙头企业把长沙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
(三)打造优势龙头建筑企业,带动中小建筑企业跟进发展。大企业在全市建筑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5年全市11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93.82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37.2%,152家一级资质企业完成产值1592.58亿元,占全市产值45.8%,特级和一级资质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建筑业产值83.0%。而我市与南通市特级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5年我市特级企业平均完成产值比南通市少20亿元以上。因此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按市场定位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优势建筑企业群体。鼓励组建建筑业大型企业集团,促进抱团取暖,形成行业龙头,带动行业发展;支持企业创建精品优质工程,推进优质优价政策,鼓励建设优质工程;拓展建筑业企业发展空间,支持本地企业承接基础设施工程,支持本地企业参与建配式建筑建设。
(四)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从长沙市级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看,普遍存在企业生产差异化不大,特色品牌企业非常少等问题,具体是大部分企业专业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从施工项目质量看,我市工程数量不少,但总体而言,获得国家“鲁班奖”、金杯奖偏少,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建议加强对建筑业企业进行业务培训,多学习借鉴国外以及国内优秀建筑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本地建筑业竞争力。长沙本地建筑业企业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沙建设三大国家级发展平台的新机遇,主动作为,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牢固树立实施“品牌”战略。要进一步提高争创品牌能力,加强企业之间横向联合和优势互补,实施集团化作战,打造建筑领域航空母舰。要借好产业提升“外力”,突破地域限制主动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创造条件吸纳和用好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引为己用,促进一批新生代建筑企业迅速崛起、一批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增添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同时,要加快品牌申创步伐,使名牌工程、品牌企业、知名人士成为宣传长沙建筑业的立体广告和形象窗口。建筑业企业要加大拓展市场的力度,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全力抢占新兴市场,努力突破境外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市场格局。
(五)大力促进建筑企业采用建筑业新技术成果,创新绿色发展。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建筑业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责任,着力抓好设计、施工阶段节能标准的执行监管和检查落实,开展好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技术集成项目试点,全面推行房屋建筑绿色标识制度。建筑业企业要自觉执行落实国家、地方各项节能减排标准措施,增加使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减少碳排放量大的建材产品使用,逐步提高高强度、高性能建材使用比例,同时大力推动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和再利用,控制建筑过程噪声、水污染,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加强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建筑业企业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市场需求加大科技投入,设立实验室和中试基地,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研究,作好技术储备。要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促进我省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建立并完善协同工作模式、流程和技术标准。建筑业企业要积极发展成套技术,提高工程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进施工工艺,减少手工作业,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今后我市建筑业发展,一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尽快实现建筑业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二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引导企业消化、引进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规范标准和施工方法;三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速形成我市建筑业高层次的人才优势。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左威]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