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长沙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016年,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稳住、进好、调优”总体目标,精准施策、积极作为,经济稳中向好、转型步伐加快、增长质量提升,为建设“四更”长沙和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运行情况
(一)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省会城市位次前进。2016年,长沙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正朝着“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稳步迈进。一是经济总量迈上新阶。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23.70亿元,跨越了9000亿元台阶,成为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6个GDP总量过9000亿元的城市之一,预计2017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二是经济增速稳中有升。2016年,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GDP增速分别为8.8%、9.2%、9.1%和9.4%,全年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7和1.5个百分点,稳居全省首位,走在省会城市前列,实现了高基数上的较快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13.23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39.5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39.5%和59.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6%,比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服务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动力。
(二)发展定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是农业生产转型加速。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8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其中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万吨左右,全年产量达247.4万吨,蔬菜产量增长0.8%、油料作物增长1.6%,新产业、新业态、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全市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0余家,农村电商企业超过900家。二是工业结构持续改善。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7.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和1.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月度累计增速保持在8%左右,高技术产业、园区工业、优势行业占比稳步提升。优势产业持续拉动,2016年全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医药制造等三大优势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3.7%、18.7%和20.0%,有效弥补了主导产业下滑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584.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7%,比上年提升7.2个百分点;园区工业稳步增长,2016年全市14个主要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8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1.1%,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三是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2016年,全市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加快态势。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2%,在服务业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受商品房销售高速增长的带动影响,房地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593.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2%;房地产业增加值达3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提升2.1个百分点。旅游业持续较快增长,2016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53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三)国内需求巩固向好,发展动力齐头并进。一是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1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9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8和0.1个百分点,改变了近年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局面。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02个,比上年增加297个,完成投资1553.09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比重为28.6%;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43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扩大,全年完成投资17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服务业投资增速逐月加快,全年增长16.1%,在三次产业投资中处于领先,占比比上年提升3.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回暖,全年完成投资1260.55亿元,增长26.5%,增速创近年新高。二是消费市场持续提速。201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总体呈现逐月提升态势。其中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1.7%,比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汽车类、石油类、医药类等主要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6.1%、7.5%和19.8%,比上年分别提升5.0、12.3和7.0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速持续提升,骨干企业零售额增速由负转正,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2.3%。三是外贸降幅不断收窄。受外需不足等影响,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体下滑,但降幅逐月收窄,从年初的-52.5%收窄至全年的-7.3%,其中全年出口额达502.31亿元,下降6.5%;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8.14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四)运行环境总体稳定,民生福祉改善增进。一是收入稳。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792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294元和25448元,分别增长8.3%和7.8%。二是价格稳。2016年全市CPI比上年上涨1.9%,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工业品出厂价格止跌回升,2016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虽下降1.1%,但降幅比上年收窄2.6个百分点,月度比上年指数自9月持平以来持续3个月实现增长。三是就业稳。2016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1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二、主要问题
2016年,全市经济稳中有进,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进的积极效应在扩展,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明显改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工业稳增长压力较大。总体来看,工业依然是全市保持稳增长最困难的行业。一是新旧产业接续困难。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的新兴上升动力与产能过剩主导的下行压力并存,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青黄不接”,传统动力失速过快,新增动力发力缓慢,2016年全市烟草制品和工程机械两大主导产业呈现负增长,作为新增长点的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行业经过前几年的较快发展,目前正回归常态发展轨道,难以支撑整个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导致近来全市工业增速出现下滑。二是工业生产后劲不足。随着上海大众、蓝思科技等项目建设进入尾声,支撑力度逐渐减弱,工业投资下行压力加大,2016年增速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工业投资的持续减少将对今后工业经济的增长后劲产生较大影响。三是企业实现利润出现下降。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93.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7%,同比回落7.9个百分点,而全国同期利润总额增长8.5%,显示实体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二)部分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今年以来,受市场需求疲软、市场准入放开不够等因素影响,投资增速整体呈持续回落态势,尤其是民间投资、技改投资以及工业等实体投资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一是民间投资增长乏力。2016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4068.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15的68.7%下降到2016年的60.7%,民间投资部分行业投资下滑态势明显,其中金融业下降30.7%、批发零售下降32.3%、住宿餐饮业下降40.4%。二是技改投资出现下降。2016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下降30.5%,增速比上年低50.5个百分点,为近年以来首次负增长,这直接反映出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的意愿不足,对全市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工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2016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速呈逐步下滑的趋势,由一季度的28.4%下降到全年的10.7%,低于全市投资增速3.2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4%,比上年下降9个百分点以上,对投资增速支撑作用减弱。
(三)部分服务业增速低迷。虽然长沙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部分服务业增速较低,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传统服务行业增速较慢。主要体现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减弱。2016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699.31亿元,比上年增长5.8%,低于服务业增速6.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68.65亿元,增长5.4%,低于服务业增速7.0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2.10亿元,增长5.5%,低于服务业增速6.9个百分点。二是金融业支撑力度减弱。受股票成交额负增长以及金融存贷增速回落等影响,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较低。2016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85.50亿元,仅增长5.6%,比上年回落18.2个百分点。受政府以及非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回落影响,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持续回落,全年增长10.1%,下半年以来呈现持续回落态势,比上年回落9.5个百分点;全市贷款增速持续回落,全年增长12.5%,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股票成交额比上年下降30.1%;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回落以及股票成交额负增长对服务业增速影响明显。
三、工作建议
2017年,是长沙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开局之年,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一)增强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将进入集中攻坚期,要通过改革不断释放市场活力。一是抢抓改革发展先机。主动对接全国、全省相关改革措施,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勇于突破创新,大胆探索,深入研究,主动设计改革方案,争取在市内扩大试点或率先试点,同时要加大对区县、乡街等改革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路径和成功经验。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国企国资、财政金融、投融资、农村农业等重点领域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制定出台我市创新体制机制助推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去产能、去库存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在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上下功夫。
(二)突出工业的主体作用。工业是全市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基石,在全市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形成“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强大合力。一是发挥工业园区主阵地作用。优化园区布局,加快园区产业链集群发展,推动园区产业由单纯的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满园扩园”要求,加快产业开发覆盖范围的配套服务,打造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二是发挥骨干企业主力军作用。强力推进“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工程,壮大骨干企业队伍,支持汽车、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发挥带动示范作用;积极推动三一、中联等骨干企业转型发展。三是发挥创新驱动主动力作用。在当前传统工业产品增长乏力情况下,创新发展尤为关键。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继续做大做强“长沙智造”,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力争在工业机器人、3D打印、生物技术、两型住宅、节能环保等领域抢占发展先机,重点做大磁悬浮、工程机械、电动汽车等产业链,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强化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服务业既是长沙发展的“短板”,也是加快发展的最大潜力和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要加快在全省率先建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全省服务业“十百千”计划为契机,创造“非禁即入”公平发展环境,研究制定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办法和目录,培育产业主体和消费市场多渠道加大服务业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利用信贷、税收、技术等途径加大对中小微服务企业支持力度。三是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当前,全市服务业大企业相比同类城市明显偏少,要在重点行业领域积极谋划建设一批业态新、影响力强、拉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四)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扩大有效投资仍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当前全市非公投资、技改投资等主要领域投资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要加大力度稳定投资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占比,有效提高投资效益。一是增强民间投资活力。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关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扩大企业上市规模,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脱虚向实”,推动民间投资更多的进入创新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建设领域。二是加强重大项目投资。尽快启动一批重大后备项目,形成前后接续、梯队推进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为长沙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三是稳定房产市场投资。认真落实楼市新政,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有效满足居民合理刚需,有序去除房地产库存,确保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
(五)巩固消费的基础作用。当前,全市消费需求保持基本稳定,但总体依然不旺,主要面临收入增速放缓对个人消费制约、网络销售对传统销售制约、经济下行对企业经营模式制约,需要激活消费需求,适应消费模式和消费方式新变化。一是创新消费模式。当前电商对传统商业模式带来较大挑战,要加大培育力度,加快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线上消费。二是提升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的联动性,优化收入分配比例,扩大内需和就业;加大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投入,减少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优化消费环境,健全诚信体系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三是挖掘消费潜力。以增设公共服务性消费网店、增加服务种类等方式,提升社会服务消费品质,培养壮大体育、休闲、信息、健康、养老、家政等新兴消费,鼓励发展节能汽车、绿色家居建材等绿色消费,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培育自主品牌特别是高端品牌,减少消费外流。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