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稳中有进现亮点 稳中提质谱新篇

  2016年,永州市上下坚持稳中有进总基调,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态势,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全年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565.81亿元、增长8.0%,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高0.8个、0.2个、0.2个百分点,呈稳步提升不断加快态势,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3.77亿元,增速从一季度的6.0%增长至6.6%。固定资产投资1653.09亿元、增长14.0%,比前三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90亿元、增长11.8%,全年增速排全省第6位,增长速度逐季回升。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关口,达10.22亿美元、增长16.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4位。财政总收入149.92亿元、增长14.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排全省第1位。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5%,分别排全省第2位、第8位。金融机构期末存款、贷款均增长21.7%,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2位。

  (二)产业协调动力转换。一是农业生产总体稳定。201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1.78亿元、增长3.5%。全市粮食总产量316.71万吨,下降1.6%。全市出栏生猪837.69万头、牛29.88万头、羊73.43万头、家禽8945.8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9%、3.1%、3.0%、3.8%;水产品产量20.71万吨,同比增长5.0%。全市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达到7个。二是工业平稳回升。全年全市规模工业增长6.6%,比1-11月提高个0.2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半年、三季度提高0.4、0.2个百分点。14个行业大类中,10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较快的有汽车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增长132.0%、71.3%、20.0%。长丰猎豹带动产业发展,全年累计完成产值49.33亿元,同比增长75.0%。全年新增入统企业143家,其中116家新建新投产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53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5.8个百分点,为工业增长注入新动力。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市第三产业增速高达11.9%,高于第一、二产业8.5个、5.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2.4%,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金融业增长15.6%,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21.3%、12.8%。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3.7%、54.2%。房地产业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

  (三)内需外贸形势向好。一是项目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市施工、新开工、本年投产项目分别为3204个、2531个、2231个,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3.09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1-11月回升0.3个百分点。50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56.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5.7%。其中,神华火电、涔天河、零陵古城分别完成投资21.02亿元、13.68亿元、9.9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412.20亿元,同比增长57.9%,高出全部投资增速43.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回暖,全市完成873.31亿元、增长9.0%。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完成689.63亿元,同比增长15.0%。二是消费市场平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8%,分别比上半年、三季度提升0.2个、0.1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增长11.0%;乡村消费增长14.9%。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13.2%、11.2%、11.0%、14.8%。限额以上批零法人企业增长较快,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6.55亿元,增长15.1%,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家具类、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等改善性消费升级提速,分别增长146.9%、75.2%、26.4%、18.5%。石油及制品类大宗消费回升,增速由负转正为1.0%。旅游市场活跃,全市共接待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9%、19.8%。三是外贸逆势向好。在全省外贸负增长8.3%的形势下,全市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其中,出口8.90亿美元,同比增长18.6%,进口1.32亿美元,同比增长4.6%。新增破零企业50家,倍增企业12家。纺织、鞋业、机电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53亿美元,增长14.6%。

  (四)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一是大力推改革增活力。推进9大类51大项改革项目,全面完成197小项改革项目。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新下放28项行政职权。商事制度改革营造更加宽松准入的环境,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7367户,新增注册资本328.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18.6%。强化土地供给管理,依法处理闲置土地393宗,面积9924.9亩,全市收回闲置土地中,重新安排使用677.7亩,土地收入3.8亿元。二是大力去落后产能拓空间。2016年关停高能耗冶炼企业55家。全市六大高能耗行业实现增加值76.79亿元,增长1.7%,增速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低4.9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6.3%。骨干企业加快技改升级,2016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7%,三是大力去房地产库存。全年全市完成房屋销售面积59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0%。采取鼓励农民进城、工业园区租赁周转房、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消化商品房库存191万平方米。四是稳步实施税制改革减负。“营改增”改革和企业、园区、创业基地养老保险费费率过渡试点顺利实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速同比分别下降2.3个、7.9个、10.6个百分点。28家企业进入省新三板上市企业后备库。五是新业态增势强劲。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42亿、网络零售额逾36亿元,增幅达到85.6%、105%。发展“触电”企业240余家,通过省级电子商务企业认定42家,从事电子商务业态人员达10万余人。2016年共建成电商精准扶贫网点、合作点370个。

  (五)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一是企业盈利能力增强。1-11月,全市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增长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园区聚集度提升。园区工业比重达87.7%,比去年同期提升6.2个百分点。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来势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77.37亿元、增长32.7%,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4.8%。四是财政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税收收入占比为72.3%,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四大主体税种完成65.54亿元、增长16.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六)民本民生持续改善。全年全市民生支出320.27亿元、增长16.1%,占总支出的79.8%,比去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住房保障、社保就业支出分别增长85.7%、54.8%、18.8%、13.9%。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2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1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9.9%、112.9%。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9亿元。物价水平温和上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增长1.5%。城乡收入稳定,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26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3元,增长8.5%。重点民生实事推进顺利,城市棚户区改造3.22万套,完成年初目标122.7%,新增管输天然气用户1.26万户。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12.95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运行趋稳,总体不及预期。2016年,我市经济呈低开运行、逐步回升态势。但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市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回落明显,总体不及年初预期目标。2016年,全市GDP增长8.0%,与年初9%的目标相差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长6.6%,对照全年目标差距3.4个百分点;投资增长14.0%,比年初目标低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14.3%,比年初预期差0.7个百分点。GDP、规模工业、投资、消费、财政等分别上年同期下降1个、3.5个、4.2个、0.3个、1.4个百分点。

  (二)工业动力放缓,拉动作用下降。全市规模工业增速从一季度的6.0%回升至全年6.6%,虽然增速逐步回升,但不仅低于上年同期,也低于GDP增速1.4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23.3%,处于历史低位。从企业主体来看,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下滑,长丰猎豹虽有75%的快速增长,但零烟的48.9%的下降大幅拖累全市规模工业增长。从匹配指标来看支撑乏力。2016年全市工业用电量为40.1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8%,201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后期虽有收窄,但比去年同期下降12.7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横向比较差距明显。2016年全市产业结构比为20.9:34.8:44.3,第二、三次产业占比为79.1%,第一产业占比仍在全省排倒数第2位。全市经济结构在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发生重大改善,但第一产业占比较发达地区长沙、株洲分别相差16.9个、13.1个百分点;与同一方阵怀化、益阳、娄底分别相差6.5个、2.3个、6.2个百分点;与湘南片区的郴州、衡阳相差11个、5.8个百分点。这种结构决定了我们即便在二三产业同等增速条件下,经济发展速度表现较慢;若要领先其他市州,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二三产业发展上面必须要有更快的速度。同时,近年来工业生产放缓、市场低迷,全市工业增速放缓,导致第二产业比重不升反降,影响了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下一阶段,通过发展工业进入发达经济体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工作建议

  (一)挺进先进之列。在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这一历史新方位,全市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各项工作要勇于创新、走在前列,在新实践中不断取得新作为。进一步聚合经济“新方位”前进动力,用“创新驱动”等打造升级版的永州经济,面对新实践,在目标定位上,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发展,用更大力气夯实基层基础,使产业布局更加完善,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政风民风更加文明时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加强供给侧改革,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运用好“五大政策”,进一步压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上立志于走出永州路径、形成永州经验,打造湖南经济发展新版图。进一步突出群众受益、群众满意导向,转变干部工作作风,集中精力谋发展、创新业,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切实增强群众的信任度、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二)优化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们也是以经济总量全省第8、财政收入总量全省第8、金融存款逼近2千亿的位置站在实践中的新方位。一是要站在大分工体系下布局。永州开通的17次高铁把永州带入高铁时代,衡枣、二广、沪昆高速等开启境外联通、境内循环的大交通模式,永州可以更广泛地融入珠三角、长三角和“一带一部”。从经济发展和分工来看,我们既要内部体现经济的不同分工,也要与周边保持差异化发展进而形成特质。并以此来影响或辐射周边。我市农副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打造响亮的“农副产品加工之城”、“轻纺之城”等,打造可以辐射周边、面向东盟、融入珠三角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分工体系。二是大范围地融合开放。当前,永州的承接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一方面,要把新兴的产业引进来。大力开展招商选资,把真正有发展实力、有税收贡献能力、有就业潜力的企业引进来。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特别是贫困地区支持政策,加快一些优质企业的落户和产生贡献。另一方面,永州经济已与东盟、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要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扩大经贸规模。三是大手笔运作。加快城市提质扩容,重点加快推进连城步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体。重大项目向联城倾斜,新上项目优先集中投放,打造出发展新路,造就发展“金矿”。各地发展园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建,实现差异发展。

  (三)打造旅游之都。永州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具有深度的旅游开发价值,特别是今年获批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个金光闪闪的招牌,给我们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目前我市的旅游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015年,永州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0.5亿元、同比增长21.2%,同期桂林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17.33亿元、增长23.1%,旅游收入仅为桂林的36.8%。精品线路不多,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制约旅游业的发展。下一步,要集中财力、物力大办旅游、办大旅游。全市要打破以县区为单位的旅游发展格局,实现旅游景点的大整合,打造有规模、有影响的旅游线路,构建起永州大循环旅游,打破目前小、散的局面,让游客在永州能总体游玩、长时停留。同时,要顺应当前旅游市场变化,克服规划中的小而全思想,要着力创建和凸显山水和人文特色。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优先投向旅游领域,道路交通和通讯建设要服务于旅游发展的长期需要。

  (四)夺取开门之喜。拥有高起点,打下好基础。实现开门红既是鼓舞全市人民苦干实干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十三五”和2017年工作目标的需要。实现全市经济增长8.5%的预期目标,是在全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的形势下的自我加压,需要开拓奋进,更要看到兄弟市州的领先一步和快马加鞭,如长沙、岳阳、张家界的9%以上目标,还有近10个市州都定在8.5%左右,竞争和相互赶超的态势明显及压力较大。像投资较大的高速等建设集中在张家界、岳阳等地,拉动作用也较为明显,对我们也是一种压力。各级各部门更要紧盯目标,化压力为动力,撸起袖子一起干,夺取开门红。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李旦梅  肖飞鹰  周中辉]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2016年1-12月衡阳消费品市场简析 下一篇:株洲市2016年经济运行情况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