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有色金属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
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和科技先导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郴州是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产业是郴州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伴随着全市工业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有色金属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逐步显现。2013年,郴州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达到1016亿元,成为郴州首个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擦亮了郴州“世界有色金属之乡”的这块金字名片,有力地支撑了郴州工业经济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16年,全市共有有色金属企业184家(采选和冶炼企业分别为75和109家),产值过10亿元的有色金属企业22家,产值过30亿元的有色金属企业5家,全市有30余家企业进入全省有色金属50强。2016年,全市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4.8亿元,增长2.9%;实现利润34.2亿元,同比增长2.4%。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0.3个百分点。
2、产业政策落实有力。据统计,2016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0.6%,增幅比上年回落8.4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有色金属采选业存货11.2亿元,同比下降12.6%,产成品4.9亿元,下降24.7%;有色冶炼行业存货95.5亿元,同比增长8.9%,但比2015年增幅回落3.2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78.2万吨,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上年收窄14.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其中,精炼铜产量1.5万吨,增长2.9%;铅产量65.7万吨,下降0.6%;锌产量7.9万吨,下降12.3%;锡产量3.0万吨,下降10.2%;铝材产量为6.9万吨,同比增长34.1%。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有力推进,2016年全市有色金属产量总体稳中略降,分金属品种看,铅、锌及锡金属产量下降,铜、铝加工材产量增长,但增幅回落。
3、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全市初步形成了从地质勘探、采矿、冶炼、加工到教学、科研、设计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大。近年来,郴州市大力推进有色金属“五个一”战略体系建设,即培育一批品牌企业、组建一个国家质检中心、发布一个价格指数、建立一个交易平台、建设一个展示平台。经过“十二五”期间不断的推进和建设,目前“五个一”战略体系已初见成效。全市筛选了宇腾有色、金贵银业等14家有色金属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品牌培育对象,支持企业加快推进资产重组,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大力实施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湖南有色金属(郴州)价格指数研发中心和指数网投入运行,向全球发布钨、铋、锑等9种有色金属的相关指数,为郴州谋取有色金属的全球定价权和话语权迈出关键一步。2014年12月成立了湖南八方矿业交易中心,与上海自贸区综合税区国际物流园等上海多家机构合作,加快推进郴州矿业融入上海自贸区步伐。
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更重要的表现为结构的优化。一是传统优势的铅锌产业继续保持旺盛增长态势,铜、铝等大金属产业比重正在逐步提升,循环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多点支撑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二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大企业格局开始显现,铅、锌、钨等重点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特别是钨、铋、锑金属已初步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定价话语权,产业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加大。三是有色金属行业环保整治力度加大,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方面行业整合力度加大。例如,享有“中国银都”称誉的湖南永兴县不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飓风行动”,有色冶炼加工企业由129家整合成65家。同时,企业逐步向工业园聚集,全县已有49家企业进驻工业园。另一方面,全市有色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目前60%以上的有色金属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的零排放。
5、产业后劲来势喜人。2016年,全市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1105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86.7亿元,同比增长12.4%,高于全省水平4.9个百分点;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79个,完成投资435.7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高于全省8.0个百分点。金旺铋业含铅铋铜银等多金属冶炼废渣资源综合利用,帝京环保新材料、永兴阳光有色金银精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新的支撑力量。2016年,正威集团在郴州高新区独资注册成立公司,将在郴州高新区建设郴州稀贵金属产业供应链体系、全球矿产资源交易中心和矿物宝石产业园等三大项目,推动郴州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郴州稀贵金属产业供应链体系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营业额150亿元以上,年税收3亿元以上;全球矿产资源交易中心项目致力打造国际矿产资源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贸易结算中心,推动郴州会展经济发展;矿物宝石产业园主要做活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加工交易和矿物宝石、玉石加工交易两篇文章,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规模。
二、郴州有色产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了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供应过剩局面。一方面,全市有色行业主动作为,加强行业自律,采取自主减产措施。2016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幅出现明显回落,降幅为2.2%。另一方面,全市有色行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和土地的制约。郴州最主要的铅锌冶炼产业的原料自给率还不到30%,大部分原材料还靠国内其他地方或国外供给,资源综合利用率也不到50%,对产业发展形成严重阻碍,落后产能仍有一定比例,还存在部分企业采用落后工艺的现象。同时,全市环保形势严峻,粗放增长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矛盾,如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严重以及时有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国家对有色产业项目土地审批实行准入限制,提高准入门槛。这些暴露的问题和短板都直指有色产业传统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难以为继。
2、行业市场信心指数下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以铜铝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呈宽幅震荡走势。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行业利润不断下降,再加上融资成本高,有色金属资金流动量大、货款回收周期长,造成有色企业资金链存在严重风险,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已经逐渐成为行业性的问题。2016年,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全市有色冶炼行业利润下降3.0%。2016年,全市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为14家,亏损面为8.7%;亏损企业亏损额3.7亿元。2016年下半年,尽管有色金属价格有所回升,但多数企业家认为有色金属市场仍处于底部徘徊阶段,任何类型的价格走好都属于反弹或者阶段性向好,而非趋势性变化。在多重压力之下,投资者对有色产业发展前景研判不乐观,对市场的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一些企业采取维持和观望的态度。
3、集群产业链条亟需完善。有色产业链条较短,企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互用性不够、信息沟通不畅,合作共赢的理念不足,资源整合利用不到位,加上集群内部的配套企业不多,且原材料质量水平尚不能满足需方企业的要求。郴州市有色金属企业分散于北湖、苏仙、桂阳、永兴、资兴、临武、汝城等地,项目布局分散,严重制约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缺乏阶段性设计,缺乏追求自身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的韧劲,引进项目与本地产业升级目标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引进意识不够。如我市出口的有色金属产品中大部分是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除原矿外,主要是银锭、铅锭、铋锭、锡锭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精加工产品仍然很少。如与株洲相比,我市有色金属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到20种,而属于产业链下游的株冶集团和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就可以生产出50多种高、精、尖产品。
4、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有色金属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紧张虽有所缓解,但问题仍然突出,有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短期内还难以明显好转。有色企业产成品存货、应收账款仍然偏高、资金紧张,仍在制约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平稳运行。二是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供大于求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变。近期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拉动有色金属需求的效果虽有所显现,但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供大于求矛盾短期难以消除。三是价格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在三期叠加、产能过剩、需求疲软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震荡的背景交织下,有色金属价格在低位震荡的时间可能要延续一段时间。四是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刚性上升。环保、融资、劳动力等成本的刚性上升,仍是当前有色金属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三、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对策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是提升产品结构。坚决贯彻国务院化解产能过剩的方针政策,禁止有色金属冶炼和一般加工产能盲目扩张。要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有色金属产品技术含量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先进装备和先进生产能力的比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重点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结构的同时,积极发展铜、铅、锌等深加工产业,扩大铜、铅等产品使用范畴;积极研发基础材料和新材料,突破有色新材料核心关键技术,满足对高铁、商业飞机、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重大工程急需。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全市有色金属企业依然是中小企业为主,要积极发展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企业强强联合、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三是优化产业布局。要调整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引导有色金属相关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2、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目前,全市有色金属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处于起步阶段。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要抓住机遇,促进信息化要素与产业研发、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融合,提高产品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有色金属产业信息化水平;同时,积极研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产品和装备;研发新材料产品,并实现产业化,为发展与有色金属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战略制高点。
3、积极培育高精尖产业人才。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一体化产业运作优势,切实培养一批高精尖的有色金属研发人才,从而为优化有色金属产业机构和产品结构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各级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呵护企业家,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有色金属产业职业经理人。积极通过培养、引进和进修等多种措施,切实改善目前有色金属产业从业人员质量不高、结构不好的状况。比如,充分依托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完善进人和用人机制,尤其是对高级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并以高薪委以重任,对于现有的中低技术人才,要着力通过在职培训、进修培训等形式来提高人才的质量。
4、提升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园区的“三废”治理工作,努力提高有色金属资源的利用率。一是按照中央政府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二是要强化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比如,建立郴州市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并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而为全市有色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有色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对科技创新型有色金属企业进行资金帮扶和财政补贴,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高污染型有色金属企业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逐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努力提高有色金属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最后,要加快有色金属园区建设与管理,集中发展铅铋、金银饰品和铜铝深加工产品,着力提升全市有色金属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