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助力新衡阳建设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衡阳市县域经济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对衡阳市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繁荣新衡阳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衡阳市委市政府将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结构调整趋势向好,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支撑。

  一、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衡阳市县域辖“五县二市”。2016年,县域土地面积14601.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5.4%;耕地面积378.43千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6.6% ;年末常住人口609.4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3.7%,其中,衡阳县、耒阳市常住人口均超过100万人。全市县域人口多、面积广,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大。

  (一)经济规模逐步壮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6年,衡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惩办法(试行)》、《县域经济“植优补短”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强化配套各种有力措施,全市县域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大关,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市县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5.59亿元,同比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7.61亿元,增长9.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59亿元,增长11.7%。地区生产总值过300亿元的县市有3个(即衡阳县、衡南县、耒阳市),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其中耒阳市428.60亿元,占县域经济总量的21.1%。县域人均GDP33399元,较上年净增3421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16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0.0∶38.2∶41.8演进为19.9:38.0:42.1,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稳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向好。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改善。2016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733户,比上年同期净增40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达到317户,比上年同期净增45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190户,比上年同期净增21户。

  (三)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新的增长点迅速形成。2016年,各县市加大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开展项目入园落地、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的攻坚活动,项目建设推进有力。2016年,全市县域所有投资项目811个,同比增长42.0%,亿元以上项目 198个,占规模以上项目个数的比重为24.4%。衡南县堤防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湖南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的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成。

  (四)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6年,各县市努力克服复杂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扎实推进财税改革,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财政收支齐升。全市县域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39亿元,同比增长6.9%,增幅高于全市0.9个百分点;完成一般预算支出321.51亿元,增长11.0%,增幅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全市县域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56元,较上年增加2198元;平均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5元,较上年增加1255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来看,全市县域经济运行平稳,但一些制约发展的长期性矛盾依然存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

  (一)整体实力相对不强。从全市看,衡阳市95.4%的土地面积、83.7%的人口在县域,虽然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到全市71.3%,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偏低,例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62.1%,县域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占5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全市39.4%,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不匹配。从全省看,2016年,在全省县域经济20强榜单中,衡阳占据2席,比上年减少1席,且排位均前10名之后,其中耒阳市排第13位、常宁市排第19位,同时经济规模与排位靠前的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其中耒阳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28.60亿元,分别是排位靠前的长沙县33.5%、浏阳市35.2%、宁乡县39.0%。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主要经济指标高低相差幅度较大,个别指标差距进一步拉大。从总量上看,2016年生产总值最高的耒阳市达428.60亿元,而最低的衡山县仅为149.75亿元,二者相差1.86倍;人均GDP最高的衡东县为41005元,最低的祁东县为29957元,二者相差11048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高的耒阳市超过27亿元,最低的衡山县不到10亿元,相差17亿元以上。从发展速度上看,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最高的衡山县增长10.2%,最低的常宁市增长3.2%,相差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最高的衡阳县增长19.7%,最低的耒阳市增长7.5%,差距悬殊。

  (三)转型发展能力较弱。从三次产业看,农业方面,大部分地区农、畜牧业生产仍处于“原始”状态,种、养殖的规模化相对偏低、合理性不强,应对市场能力较弱,农牧民对市场价格基本没有“话语权”;工业方面,主要以传统的采掘业和制造业为主,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水平不高,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例较低,创新驱动发展不足;服务业方面,传统服务业仍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明显滞后,对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支撑不足。从产品结构看,表现为“四多四少”,即普通产品多,高附加值少;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少;原材料产品多,终端消费品少;配套产品多,自主品牌少。从主导产业看,县域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如耒阳市的煤炭产业,受去产能政策性因素影响,支撑作用逐渐转弱;常宁市的采矿业、冶炼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而其他强县的主导产业,如浏阳市的烟花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醴陵市的陶瓷产业、烟花产业,不仅总量规模大,而且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四)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6年全市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17%,虽然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但比全市平均水平(51.07%)低了7.9个百分点。7个县市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化率低于40%的有3个县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城镇规模偏小,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品位、环境质量等相对滞后,城镇作为县域经济主要承载体和吸纳农村人口主阵地作用不够。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衡阳市明确“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促进衡阳县域经济发展,要更加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五个新衡阳”的建设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一)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综合实力

  当前衡阳市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转型升级是保持全市经济稳定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空间核心。

  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补短板;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在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上求突破,建设发展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农民创业园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

  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培育壮大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按照“先建园区再引项目”的思路,加快园区规划编制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

  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以服务于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立足点,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提高流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培育壮大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二)加强项目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一要鼓励“绿色”项目。牢固树立既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的项目,以投资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对于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地区,要全力引进与优势产业相关联的重大项目,带动当地民营小微企业的发展,强力促进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张。三是激活民间投资。深入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做到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经济主体公开透明、一视同仁,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

  (三)促进城乡统筹,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发展壮大产业的基础上,坚持以城镇化为载体,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聚集生产要素,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要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围绕城镇基础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和企业向城镇集中,促进产城景文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动力。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城镇。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安全发展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要充分依托各自的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小城镇,建成一批文化古镇、创客小镇、养生小镇、特色产业小镇等。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支撑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培育特色城镇带,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释放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一是大力深化各项改革。加大改革力度,总结推广成功改革经验,建立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全面推进扩大开放。要认真分析本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按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有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的招商,以开放型经济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提高县域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大力优化开放软环境。积极打造法治型、服务型、阳光型、效能型政府,加快县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

  (五)突出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

  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必须对农村精准扶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扶贫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在产业规划方面,按照“四跟四走”思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有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好精准扶贫规划。建议由涉农部门牵头,组织专业力量编制科学、完整、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且要精准到乡,精准到村,精准到具体项目上,不能再靠过去的小打小闹办法发展产业。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切实把“造血”与“输血”相结合,既要政策扶持,更要调动县域积极性,立足自身条件增强县域自身的“造血”功能。在组织领导方面,要强化责任,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决不能搞弄虚作假,坚决杜绝“数字脱贫”现象。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  芝]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长沙: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稳中有进的思考 下一篇:郴州有色金属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