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统计信息  宣传统计工作  立足统计服务社会

首页 > 移动平台网站 > 市县分析

“五大转变”为长沙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016年,长沙市上下围绕“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向好发展。

  一、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产品生产由扩大供给向优化结构转变。全市农产品生产在确保产能,保障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产业效能。一方面,粮猪等传统农产品保证供给的前提下,总量呈下降态势。201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2.7千公顷,同比下降0.7%,粮食总产量247.4万吨,下降1.5%;肉猪出栏737.7万头,下降6.2%;牛肉产量1.4万吨,下降1.2%;家禽出栏5778万只,下降0.48%;禽蛋产量5.3万吨,下降3.6%;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蔬菜等作物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在全市农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72.2千公顷,同比增长0.3%,蔬菜总产量593.6万吨,增长0.78%;蔬菜产值达到162.6万元,占全市第一产业产值的28%,已超过生猪、粮食,成为全市农产品产值中占比最大的单项农产品;油料播种面积55.51千公顷,同比增长1.1%,油料总产量9.5万吨,增长1.6%;水果产量43.25万吨,上升4%。

  (二)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一是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提升。全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077家、农民合作社95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514家,拥有农业上市企业7家,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38家。带动耕地流转面积扩大至170.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4%。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全市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营业收入预计达1750亿元,同比增长16.7%。休闲农业总经营收入达50亿元以上,同比增幅超过20%。全面实施农产品直销配送工程,建设农产品产地分拣和配送中心21家,发展农产品直销网点1500多个。三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全面推广。全市加快推动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共培育互联网农业企业超过7000家,建设专业农村电商平台100多家,重点打造了沁坤电商、惠农网、搜农坊等知名农业互联网品牌,有望形成线上交易额突破20亿元的带头企业。四是现代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夯实稳固。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共新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超过50万亩,完成4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8万口山塘清淤扩容,基本打通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三)美丽乡村建设由示范向全域转变。按照 “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品质长沙的要求,全市以特色小镇试点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全域推进。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建立了以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为内涵的“五美”乡村建设体系,引导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投入超过50亿元,重点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个特色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1个,规划建设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打造了一条跨区域的美丽乡村百里示范走廊。二是重点打造了一批产业化特色小镇。全市以15个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建设为重点,铺排城乡融合发展重大项目100个,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打造了10个全国重点镇,带动形成一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小镇。宁乡县道林古镇、炭河古城、香山小镇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浏阳市大围山水果之乡和大瑶、永安等产业化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热点,长沙县金井茶香小镇、浔龙河生态小镇、望城区湘江古镇群等树立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标杆。三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加速融为一体。全市以南横线、北横线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公路提标提质,推动城乡交通网络“大串联”。全市已建成通村公路13357公里,通组公路约10000公里,97%的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化。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率超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1%。大力实施“千园之城”、环城绿带生态圈、磁浮生态绿带走廊、拆违复绿等十大造绿复绿项目,完成绿化建设面积13328.5公顷。大力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突出问题,逐步消除了城乡之间的过渡带。

  (四)农民增收的动能由旧向新转变。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业生产成本抬升,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约束,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弱化。因此,全市在提升农民素质、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等方面逐步探索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2016年长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48元,同比增长7.8%。一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拓宽增收渠道。近三年,全市共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257期,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600余人,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提高职业农民增收能力,创造更多就业空间,拓展增收渠道。二是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创造增收机会。全市围绕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农民就近就业。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75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过500亿元。宁乡县、浏阳市等先后进入了国家和省级农村电商试点县。通过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和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促进城乡融合挖掘增收潜力。近年来,全市坚持把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基本战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了一体两翼(主城区为体,浏阳市、宁乡县为两翼),15个小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15个小城市近三年共吸纳超过9万农民到城镇落户,新增8万余个农民就业岗位,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释放了农村发展活力,挖掘了农民巨大的增收潜力。

  (五)农村改革由破局向持续深化转变。一是农村土地合作经营全面实施。发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196家,超过40万亩农村土地实现股份合作经营,健全完善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本制度。长沙土地合作经营“鹊山模式”获评2016中国改革年度案例。二是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全市实施农业补贴方式调整、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等改革,出台《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切实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财税、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三是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铺排实施土地合作经营、涉农资金整合、农民集中居住、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精准扶贫等改革试点,重点打造了苏蓼垸核心区,引进了鼎泰“虾稻共生”项目、白泥湖鲌鱼养殖、协鑫渔光互补等高标准现代农业项目。

  二、2017年农业农村面临的形势

  面对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新常态,中央审时度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市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积极动力。

  (一)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壁垒正在打破。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和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孤立局面等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壁垒将逐步破解,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有效改善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

  (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制度正在重构。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制度进行了系统性、深层次的调整。同时,省、市两级也将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农业农村发展的改革红利、政策红利和内生动力。

  (三)长沙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优势正在形成。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市构建形成了长沙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优势。例如以“三权分置”为基础,农村土地合作经营改革的“鹊山模式”,走出土地流转新思路,破解了耕地“谁来种、怎么种、谁服务”的困境。同时,农业组织化水平逐渐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总数超过16000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日益多样化,全市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67.69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培育形成了代耕代种、“六代一包”等创新型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农产品直销配送工程,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农产品大流通体系 。

  但是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一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有政策效能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不利局面并未好转,我市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组织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在规划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距离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三、2017年发展建议

  (一)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也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目标。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找准定位,加速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努力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经营效益、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让农业农村发展成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和特色亮点。

  (二)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以现代都市对农业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现代都市农业的产地环境、经营主体、组织方式、产业形态、供给结构,加快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着力培育企业化的经营主体,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新形态、新业态,大幅提升农业经营效益。着力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要求,加强农业全产业链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品质与品位。

  (三)提升农业产业地域影响力。一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业互联网发展中心,抢占“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高地。加快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培育和扶持农业互联网运营商,打造专业电商平台,形成统筹全市、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业互联网发展格局。二是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探索以产业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为内涵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力争整市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三是打造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食材加工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主题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在细分行业领域具有领军地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品牌,以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产业的话语权。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上一篇:一季度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下一篇:一季度湘西州经济形势“四好四忧” 发展压力依然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