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4月23日

怀化市统计局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6-28

打印本页

0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甩开膀子抓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繁荣兴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GDP)为334.07亿元,增长11.6%,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超过年初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1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09.0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49.84亿元,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为7359元,增长10.6%。
 
    国民经济主要结构不断改善。2006年我市城市化率为31.1%,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28.4%,提高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5%、32.7%和44.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
 
    物价走势稳中趋涨。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3%,其中服务项目类指数102.0%,食品类指数104.4%,烟酒类指数101.9%,衣着类指数100.9%,家庭设备用品类指数100.4%,医疗保健类指数101.0%,交通和通讯工具类指数101.4%,居住类指数106.2%。零售物价指数为102.2%,其中食品类指数104.3%,衣着类指数101.1%,家电类指数97.8%,日用品类100.5%,体育娱乐用品类100.4%,燃料类111.9%,建筑材料类106.0%。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60.93亿元,增长1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5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60.76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74.62亿元,增长13.2%。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41.16亿元,增长42.9%;实缴税金9.9亿元,增长24.1%;从业人员117.65万人,增长1.2%。
 
    为民办实事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全面完成省政府“8件实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工伤保险9.8万人,财政安排“低保”资金1417万元;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6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60所、乡镇卫生院75所、乡镇敬老院23所;解决农村1.3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沼气池1.5万口;解决321个行政村通讯问题,“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
 
    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179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92件,办复率均达100%。继续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扩大政务公开范围,行政行为逐步规范。加强“五五”普法工作,全民法制观念增强。加快社区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强化维稳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公共突发应急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平安怀化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强化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实力不强,特别是工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影响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较为突出,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民持续增收乏力;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农业基础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8273万元,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5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粮食、畜禽水产、中药材、果蔬茶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市级6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9个;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市在外务工人员约75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约45亿元。
 
    农业经济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47亿元,增长5.5%;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5.14亿元,增长5.5%。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38.25千公顷,增长1.4%;粮食总产量177.2万吨,比上年增加6.94万吨,增长4.1%;棉花产量0.17万吨,增长1.0%;油料产量11.24万吨,增长7.5%;茶叶产量0.15万吨,增长4.4%;水果产量79.3万吨,增长17.4%;蔬菜产量134.72万吨,增长4.9%;中药材产量5.72万吨,增长2.8%。
 
    畜牧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出栏生猪387.82万头,增长1.2%;出栏牛19.73万头,增长7.1%;出栏羊69.2万只,增长1.3%;出笼家禽4618.19万羽,增长6.5%;水产品产量.18万吨,增长6.7%。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总投资1.7亿元,完成退耕还林和长防林建设17.9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建设30.89万亩;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64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1万处,大修小型水库72座,完成小流域治理12条,面积71平方公里;完成农网改造投资1795万元,农网改造入户率达到74.3%;投入4100万元,新建沼气池1.5万口;投资2429万元,完成673个自然村和70个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增农村固定电话5.6万门,新增移动电话3.4万户;投资4060万元,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60所,改扩建校舍7.3万平方米;投资2694万元,改造卫生院75所。
 
    扶贫开发事业成效较好。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86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7000万元,社会扶贫资金2000万元,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42.1万人,减少贫困人口5.6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4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791元,增加106元。
 
    三、工业
 
    工业产值稳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4.87亿元,增长16.2%,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79.32亿元,增长18%。规模工业中,中央、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26.15亿元,增长9.2%;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5.97亿元,增长7.5%。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培育壮大电力、林产、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矿业、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 7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6.47亿元,增长16.8%。工业园区建设取得进展,新入园企业41家,其中怀化工业园入园项目16个;湘西地区开发51个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发展后劲增强。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未含大电网部分,下同)4.66亿元,增长3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04亿元,增长6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637万元,下降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3621万元,下降16%;完成利税总额11.56亿元,增长4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利税总额4.79亿元,增长5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原煤产量110.04万吨,增长21.4%;中成药5915吨,增长553%;大米8.63万吨,增长57.3%;配混合饲料13.04万吨,增长439.9%;布7948万米,增长25%;人造板51.63万立方米,增长42.5%;机制纸8.79万吨,增长31.7%;塑料制品1.43万吨,增长69.9%;水泥427.26万吨,增长43.8%;日用陶瓷5886万件,增长10.5%;发电量85.7亿千瓦时,增长0.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41亿元,增长29.4%,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02亿元,增长32.4%;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53%;农户固定资产投资6.9亿元,增长12.9%。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4.12亿元,增长47.9%;更新改造投资27.4亿元,增长17%;房地产开发投资12.5亿元,增长38.5%。
 
    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怀化火车站站房改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省道221乐安铺至通道建成通车,国道319文明样板路改造基本完成,以雪峰山隧道贯通为标志、邵怀和怀新高速公路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常吉高速及邵怀高速溆浦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加快,张沅公路开工建设,改造县到乡镇公路350公里,完成通达通畅工程1660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场81个。城区4条主次干道路面改造、杆线下地工程基本完成,44条背街小巷路面硬化工程全面竣工,天星东路路基初步完工,绕城线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重点项目进展较为顺利。全市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中,托口水电站本年完成投资3.88亿元,怀新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2亿元,泰格林纸40万吨纸浆项目完成投资3.25亿元,大洑潭水电站完成投资5.79亿元,铜湾水电站完成投资5.45亿元,清水塘水电站完成投资2.4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显著。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34.1%。全年新增铅锌选矿能力14.6万吨,锌冶炼能力1.48万吨,新增学生席位1.25万个,新增学校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新增移动通信基站33个。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22亿元,增长6.6%;房屋施工面积254.5万平方米,下降5.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55.5万平方米,下降7.3%;房屋竣工面积56.1万平方米,下降43.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1.4万平方米,下降48.3%。
 
    五、贸易、商务和旅游
 
    社会消费强劲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07亿元,增长15%,其中市零售额37.32亿元,增长17.4%;县零售额38.52亿元,增长15.7%;县以下零售额37.24亿元,增长1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3亿元,增长14.9%,餐饮业零售额16.84亿元,增长14.9%。
 
    对外贸易出现下滑。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378万美元,下降31.7%,其中进口64万美元,下降58.7%;出口2314万美元,下降30.4%。
 
    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全年引进外资项目21个,合同利用外资6474万美元,增长65.5%;实际使用外资1915万美元,增长1.1%。全市引进内资项目489个,实际利用内资70.99亿元,增长33.8%。
 
    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主办了首届中国(洪江)雪峰山全国户外运动挑战赛,全国50多家新闻媒体对我市旅游资源作了一次全面推介。参加了郑州、成都、长沙、宁波旅游产品(项目)推介洽谈会,重点与广州、武汉、重庆旅游界加强了联系,提升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长株潭、广东、广西地区游客大幅度增加。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2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6亿元,分别增长12%和21%。
 
    六、交通、邮政和通信
 
    客货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34.74亿元,增长8.9%。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不含铁路部分,下同)26.12亿吨,增长1.9%;完成旅客周转量25.88亿人公里,增长11.5%。
 
    邮电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42亿元,增长9.7%;电信业务总量18.13亿元,增长2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6.96万户,增长6.8%;移动电话用户63.32万户,增长17.5%;国际互联网用户8.68万户,增长26.2%。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94部/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0.66部/百户,互联网普及率为0.15户/百户。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0.6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分别增长19.9%和22.9%,增幅分别提高4.1个和8.1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速分别高8.3和11.3个百分点。此外,完成上划所得税2.07亿元,增长16.6%;上划中央“两税”5.01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2%和4.1%,各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财政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9.4亿元,增长27.8%。
 
    金融机构实力稳步提升。200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30.34亿元,比年初增长1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7.9亿元,增长18.6%;居民存款余额243.33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73.41亿元,增长14.3%。从贷款期限来看,短期贷款余额为83.32亿元,增长13.6%;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8.79亿元,增长15.1%。从贷款结构来看,工业贷款余额12.6亿元,增长2.3%;商业贷款余额17.0亿元,增长0.7%;消费信贷贷款余额7.98亿元,下降24.9%。
 
    证券市场成交急剧放大。全年证券交易成交额58.43亿元,增长207.9%。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6.38亿元,增长2.9%;保险业务支出3.2亿元,增长21.7%。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市实施了“室内空气净化除菌剂的研究及开发”、“三系杂交水稻亲本提纯复壮的研究与开发”、“电子节能无级控制技术模式研究”等高新技术发展引导资金项目,3家企业、6个产品分别通过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27.39亿元,上交税金1.27亿元,分别增长21.1%和46.9%。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98通过省级鉴定,奥优15、奥两优90和奥优136通过南方稻区国家级生产试验,选育“怀2A”、“怀3A”、“奥龙IS”等4个新的不育系,其中水稻淡黄叶突变体黄化标810S的发现具有原创性,居国际领先水平。组织、主持科技成果评价并登记科技成果24项,评定2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2697所,其中普通高校3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56所,普通中学381所,小学1114所,小学教学点926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212所。2006年在校学生数67.47万人,拥有专任教师4.18万人,招生人数21.06万人,毕业生数19.25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为99.9%,小学升初中率99.51%,初中升高中率97.55%;小学辍学率为0.44%,初中辍学率为1.96%。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个。新增芷江受降纪念馆、洪江古商城、会同高椅古民居、通道坪坦风雨桥、洪江高庙遗址等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使我市国保单位达9个,省保单位达29个。考古发掘获得重大突破,洪江高庙遗址考古发现在全国2005年度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中排名第2。全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我市有靖州苗族歌鼟、辰溪辰河高腔、溆浦辰河目连戏、新晃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等5项入围,溆浦辰河目连戏还入选了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名单。全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公布,我市又有15项入围。金鹰文化大厦裙楼展厅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主楼即将封顶。怀化市图书文博中心建设已正式启动,印刷科技园的建设报告已得到省新闻出版局的批复同意。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速。“村村通”工作圆满完成,县乡联网进度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进展顺利。全市广播电视台11座,电台和电视台分别为1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9座,发射功率26.3千瓦,电视转播发射台17座,发射功率27.9千瓦;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0.06万户,增加1.66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5400公里,增加316公里;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7.06万小时;全年制作广播节目时间0.77万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28万小时。
 
    卫生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八件实事”项目的7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部竣工,芷江、中方和会同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达62.2万人,参合率为72.3%。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66个,其中医院68个,卫生院329个,采供血机构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专科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个,卫生监督所13个,实有床位1.23万张,卫生工作人员1.5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3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3518人,执业助理医师1794人,注册护士350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06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62张。
 
    体育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中,我市选派的射击运动员朱美,获得双向飞碟射击银牌,并获得团体金牌。我市派出183名运动员参加省十运会,参加了游泳、皮划艇、射击、跆拳道、举重、摔跤等13个项目,获得40.5枚金牌、36枚银牌、26.5枚铜牌,总分1493.75分,打破2项全省记录,金牌位居全省第9。体育中心完成了主体育场的施工图初步设计及主体钻探工作。大力开展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学校体育活动,加强“皮划挺、游泳、射击”等重点项目训练基地建设,积极筹备成立体育总会,发挥体育社会团体的作用,完成数千人的国民体质测定工作。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趋缓。依照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末全市在册总人口为50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人,增长0.3%;常住人口为454.50万人,增加1.04万人。在册人口分城乡看,市镇人口155.30万人,乡村人口344.70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256.96万人,女性人口243.0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90‰,死亡率为6.72‰,自然增长率为6.18‰,计划生育率为93.5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2元,增长9.8%,其中工薪收入5897元,经营净收入568元,转移性收入2178元,财产性收入97元;人均消费支出6255元,增长8.6%,其中交通及通信支出509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958元,医疗保健支出331元,衣着支出744元,居住支出603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0.42辆,拥有电脑25.65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平方米,使用面积28.78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02元,增长0.4%,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192元,工资性收入739元,转移性收入189元;人均现金支出2166元,下降0.5%,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18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0.35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7%。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年新增企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工伤保险9.8万人。全年发放离退休费5.5亿元,养老金发放率100%,月人均养老金653.54元,比上年增加107.24元。全市现有城市低保人员9.59万人,新增低保对象1.33万人,取消1.51万人,调整5.3万余户次,财政安排“低保”资金1417万元。全年发放低保金7932万元,较上年增发1058万元,救助118.18万人次,月人均补助67.1元,较上年提高8.7元。全面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19万人享受了金额不等的低保待遇,第四季度发放低保金191.3万元,月人均救助15.2元,比前三季度的农村特困户救助提高了9.2元。全市投入资金908.4万元,完成农村敬老院改扩建23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对象746人。
 
    十一、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生态示范市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75%。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7.1%。完成了市区绿地现状调查,初步完成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规划及怀黔、怀芷路入城口两边各20米、全长11.1公里绿化林带的规划设计。对照生态市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26项考核指标,其中17项已基本达标,4项达标率在80%以上。湘维公司、辰森公司、金石公司、辰州矿业、金大地水泥等7家市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典型示范企业已挂牌。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85.63万亩,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认证23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3个。申报市级绿色矿山4家。
 
    市区三大环保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已累计完成投资4126.5万元,已经完成厂区主体工程的65%,截污干管完成30%的铺设任务,其中沿河路完成72%,太平溪截污干管设计基本完成。第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累计完成投资1450万元,已完成一、二期渣场防渗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土建工程,基本完成设备安装。医疗废弃物处理项目主厂房已经建成,主要设备基本安装完毕。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加强。对中心城区燃烧散煤锅炉、散煤大灶进行治理,应治理的1吨以上锅炉60台,已治理58台;应治理的1吨以下锅炉79台,已治理47台,应关闭11台,已关闭8台;散煤大灶20台,已取缔2台;城区6条主干道占道经营整顿到位。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规范了户外广告,全面清除“牛皮癣”,完善市区环卫基础设施,清除乱摆乱放灶台152户,完成市区临街建筑物美化亮化工作。创建市级绿色学校39所,创建市级绿色生态小区10个,创建市级绿色医院10家,创建市级绿色宾馆10家、绿色机关40个、绿色家庭260户。
 
    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累计679起,同比减少99起,下降12.7%;死亡257人,减少35人,下降12%。其中交通事故404起,死亡208人;工矿事故17起,死亡30人;建筑事故5起,死亡12人;火灾事故248起,死亡4人;农机事故9起,死亡11人。
 

    注:1、GDP、各产业增加值均为初步统计数。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