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 “富民强市”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构建和谐衡阳,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绩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初步核算)823.51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 4.1%;第二产业增加值335.43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286.68亿元,增长17.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287元,比2000年增长213.8 %,翻了一番。近五年,是衡阳经济发展较快的五年,经济总量从2003年的432.3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3.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9%。
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07年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73%,比2003年上升5.23个百分点。一产业占GDP比重较2003年下降0.5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结构比重见图2。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年末就业劳动力397.5万人,新增就业人员5.75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1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9万人。组织农村劳务输出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年初上升5.2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2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47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12.31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49%,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23%。
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64起,同比下降14.88%;死亡242人,同比下降26.8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0.1;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8.3;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75,四项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压力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4.14%。其中,农业增加值96.96 亿元,增长 3.74%;林业增加值9.43亿元,增长 12.62%;牧业增加值77.4亿元,增长3.05%;渔业增加值15.29亿元,增长5.7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10.17%。
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1.87万亩,比上年减少11.72万亩;总产327.22万吨(见表1),比上年增加0.68万吨。其中,谷物播种面积718.67万亩,减少14.31万亩;总产307.67万吨,增加0.36万吨;豆类播种面积40.41万亩,增加1.10万亩;总产6.23万吨,增加0.15万吨;薯类播种面积42.80万亩,增加1.5万亩;总产(折粮)13.32万吨,增加0.16万吨。
表1: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 标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 327.22 | 0.21 |
其中:谷物 | 307.67 | 0.12 |
豆类 | 6.23 | 2.51 |
棉花 | 1.88 | 4.98 |
花生 | 4.27 | -0.28 |
水果 | 56.80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