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湘潭市统计局
2007年2月8日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强工富市、开放带动、科教兴市“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加快建设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湘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和长株潭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三个基地”,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市经济总量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2%,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已连续四年保持高于11.5%的速度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92.3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亿元,增长12.4%。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全市大力推进公路、水利、电力、通讯“四大工程”建设和改路、改水、改灶、改栏、改厕、整治环境卫生“五改一整治”,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亿多元,实现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环境的较大改善。全市完成乡村道路建设1464公里,通畅行政村797个,新增通畅村426个。新建沼气池7012个。烧窑港二期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城市防洪闭合圈基本形成。100个示范村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
“三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524.8亿元,增长22.9%。全部工业增加值165.8亿元,增长18.6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3%,较上年提高 2.8个百分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6家增加到38家,产值过2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20%和39%。新增城镇人口4.94万人,城镇化率达45.5%。
实事工作圆满完成。通过省委、省政府考核验收,省8件实事涉及我市的20项指标完成情况全面达标,其中新建农村沼气池、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等12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市10件实事实施顺利。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6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通过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推广节能技术及发展循环经济,湘钢、电厂、电化等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明显,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2.0 %,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6.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4.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0.4%。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3.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节能降耗任务较重,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57.7万吨,增长1.3%;出栏肉猪572.1万头,增长5.8%;出栏牛1.2万头,增长5.3%;出栏羊8.6万只,增长5.8%;出笼家禽1084.5万羽,增长3.5%;水产品总量7.2万吨,增长4.9%。
农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巩固了5个千亩以上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新增优质稻种植面积1.5万亩。示范和推广超级稻40.96万亩,增长16.7%。蔬菜、湘莲、水果、茶叶、油菜、果用瓜、食用菌、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96.3万亩,总产值11.19亿元,分别增长4.2%、7.3%。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实力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0.3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5亿元,增长20.4 %。工业对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0.2亿元,增长32.1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4.4%,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工业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工业投资99.7亿元,增长12.7 %。共完成191个工业技改项目,湘潭电厂二期及一期脱硫工程、湘钢600万吨配套项目及宽厚板、湘机大电机生产能力改造、韶峰水泥二号窑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九华吉利汽车成功下线,钢材压延加工基地已确定,工程建筑机械制造业正在按规划实施,矿山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清洁能源产业逐步壮大。冶金、机电、新材料、化纤纺织四大产业产值3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6.2%。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9.9亿元,增长29.7 %。市政府重点扶持的50户中小企业产值70亿元,增长25.9%,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7家,过2亿元的8家。工业园区新增入园工业企业逾50家,园区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99.5亿元,增幅超过20%。
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重点扶持的30个品牌产品和20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展较好,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56亿元,增长21%。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6.3 %。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23家,实现利润 0.8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952.6 万平方米,增长25.9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439.4 万平方米,增长1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达210亿元,增长24.1%。其中:技术改造投资86亿元,增长5.3 %;房地产开发投资23.6 亿元,增长41.3 %。商品房销售面积166.4万平方米,增长38.2 %。
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8亿元,“打造一个中心,贯通一条环线,构筑一道景观”的城市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市人大办公大楼、市政协办公大楼、报业中心、消防指挥中心均完成主体工程。金湘潭商业广场、莲城商业步行街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抓紧实施。湘江四大桥钢拱合拢,人民路、中山路、潭下路完成提质改造,板塘大道、昭山大道、北二环西引线等道路正在施工,长潭西线高速公路已具备通车条件。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河西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河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动工,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完成投资4032万元,提质改造城区小街小巷70条,新建公共厕所18座,建成垃圾中转站10座,旱改水厕所16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力度加大,中巴车全部退出城市营运,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41%。
主要工业产品新增生产能力:原煤16.2万吨/年,水泥147.7万吨/年,火力发电180万千瓦/年,化学原料药120吨/年。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亿元,增长15.2%,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0.7亿元,增长15.4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0.0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3.2亿元,增长15.7 %;餐饮业22.5亿元,增长15.5%;其他行业5.0亿元,增长5.5 %。
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加快。8个现代物流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3.1亿元。其中步步高物流配送中心完成了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河西中心港区完成了三个千吨级泊位建设并投入使用,铁牛埠码头已进入二期工程建设。万博港工业物流中心集批发、零售、订单、仓储、展示、维修、运输于一体,成为工业现代物流的领头雁。
商务企业改制继续推进。年内已有27家企业完成改制,实现“两个退出”,变现资产1801.8万元,安置职工1004人。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
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9.97亿美元,增长49.4%。其中出口 7.3亿美元,增长73.3 %。出口商品结构改善,钢材、化工、机电产品、农产品出口仍占主导地位,高能耗产品出口下降,通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市场多元化初见成效,传统的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市场保持持续增长,印度、中东等新兴出口市场得到有效开拓。全市外贸依存度达18.9%,创历史新高。
招商引资持续增长。全市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产业招商。成功组织与举办“港洽会”、湘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论坛、首届“中博会”、第三届中德(湘潭)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大会等重大经贸、招商活动。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5个,实际到位外资1.87亿美元,增长20%。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5.9亿元,增长32%。
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打造出“花枝精神”和红色旅游两个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4亿元,分别增长8.5%和 9.8%。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1亿元,新增公路里程57.2公里。四条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26亿元,我市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全年货物周转量24.3亿吨公里,增长19.4%;旅客周转量13.3亿人公里,增长16.7%。全市完成通畅工程道路建设1464公里,建成通乡公路57.2公里,通达公路187.6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5.9亿元,增长53.9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电话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37万户,增长15.7 %,其中:固定电话71.3万户,移动电话 65.7万户,分别增长3.5%和32.7 %。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25.1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23.1部/百人,分别比上年提高0.9部/百人和5.7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 15.1万户,净增 3.6万户。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稳健运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信贷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6.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7.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61.0亿元和32.9亿元,其中:工业贷款51.7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有市级保险公司14家,实现保费总收入9.9亿元,增长23.0%。其中财险2.4亿元, 增长16.0%,寿险7.5亿元,增长26.0%。年末共赔(给)付2.9亿元,其中财险赔付1.7亿元,寿险赔付1.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增强。全年新增科技成果52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7.7%。完成专利申请923件,增长24.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8.8亿元,增长27.3%。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8个重大科技专项共获专利43项,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4项,一大批科技成果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4项,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共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48项,争取资金4015万元,增长2.59倍。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小学生、初中生年巩固率分别为100%、99.3%,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97.7%,高中毕业生会考合格率96.3%,均居全省第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5199人,职业高中招生24509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在全国高中奥赛中,全市共有10人获省一等奖,58人获省二等奖,获奖总数全省第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6人获全国竞课一等奖,44人获全省竞课一等奖,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校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共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1万平方米。推进教育公平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11万余人次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金额达822万余元;有2.2万人次享受免杂费,减免金额196万元。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在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大型现代花鼓戏《三个堂客们闹一房》荣获“田汉艺术新剧目奖”;美术、书法、摄影类作品获6个金奖、14个银奖,获奖总成绩全省第一;群文类《花枝俏》等4个剧(节)目获2个金奖、2个银奖,获奖总成绩全省第二。市直专业剧团全年共演出215场,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8场。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创新。全年共有19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湖南新闻奖、湖南广播电视奖,其中电视消息《我是导游、先救游客》获中国新闻三等奖。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卓有成效,到2006年底,全市已发展入网农户29.51万户,入户率达49.5%。
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842个,拥有床位总数8594张;卫生技术人员1078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4781人,注册护士 3120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进展顺利,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26所,新建、扩建医疗卫生业务用房9163平方米,改造维修业务用房面积1.8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17.1万人,总参合率达70%。启动城区合作医疗制度,总参合率达54.04%。继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1000例,手术成功率为100%。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参加省第十届运动会,共夺得金牌64枚、银牌51.5枚、铜牌66枚,荣获综合总分第三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已超过全市总人口的36%。年内,体育中心的提质改造工程开始启动。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2006年,全市建设占用减少耕地3610亩,其他减少1402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等增加耕地面积2612亩,异地补充增加2447亩,增减相抵,盈余47亩。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为216.2万亩。
城市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5.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加强湘江水污染防治,先后取缔了10多家非法涉镉企业。继续做好烟控区的创建工作,淘汰、改造了一批污染严重的锅、窑炉,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95.6%。严格项目审批,共审查环保建设项目125项,其中审批118项,拒批7项,环保审批率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进步。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93.62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72‰,计划生育率96.14%,出生性别比(男:女)109.98:100。全市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211.26万元,共有3521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较上年增加649人;发放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18.66万元,共有311名扶助对象受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5元,增长13.0%,人均消费支出7893元,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60元,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3054元,增长15.5%。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1.4平方米和49.5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6.6万人,发放企业养老金7.4亿元,调整补发养老金1.34亿元。全面推行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提高到70%,城区合作医疗实现了当年启动当年受益,并为4.7万多名低保、五保人员全额提供参合经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村低保制度启动,受益农民达2万多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