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益阳市统计局 2004年2月8日

益阳市统计局 2004年2月8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04-03-10

打印本页

0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3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2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69.45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7亿元,增长9.8%。人均GDP5269元,增长9%。三次产业构成为24.3:29.0:46.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上升1个和0.1个百分点。从1999年至2003年,五年中全市GDP增长48.7%,年平均增长8.3%。五年中,人均GDP增加1459元,年均增加292元。

    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3%。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1%,其中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134.4%;衣着价格下降6.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2%,其中教育费用下降0.1%。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46亿元,增长9.7%。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1.07亿元,增长7.8%。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规模太小,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乏力,农民增收难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年来年均递增4.8%。除粮食、甘蔗因种植面积调减而产量有所减少外,其它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156.69万吨,减少5.58万吨;棉花总产量3.09万吨,增加1.19万吨;油料总产量9.79万吨,增加2.62万吨;麻类总产量7.33万吨,增加0.07万吨;甘蔗总产量36.60  万吨,减少22.46万吨;烟叶总产量0.38万吨,增加0.01万吨;水果总产量19.42万吨,增加1.45万吨;蔬菜113.57万吨,增加9.72万吨;出栏肉猪321.04万头,增加12.79万头;出栏牛12.69万头,增加0.48万头;出栏羊40.22万只,增加4.66万只;出笼家禽(鸡鸭鹅)1792.65万羽,增加137.90万羽;禽蛋总产量5.70万吨,增加0.22万吨;水产品18.61万吨,增加1.45万吨。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7.85万亩,比上年增加4.4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5.7%。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加快。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草食畜禽饲养量和名特水产品产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农产品优质率得到巩固和提高,避灾农业、庄园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8.54万亩,比上年下调31.22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44.61万亩,下调30.68万亩,优质稻率达71.2%。经济作物中,棉、麻、油、药、菜等主要农产品种植均有大幅度增长,面积分别为34.28万亩、43.88万亩、113.37万亩、 2.7万亩、75.86万亩,分别增长68.3%、11.5%、0.7%、13.9%、10.0%。生猪、草食牲畜、家禽和水产品的质与量同步加速发展,养殖业产值达38.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2%。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稳步发展,全市已有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显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劳动工日7050万个,移动土石方7666万立方米,完成水利工程1.93万处;加固堤防164公里,疏浚河道136公里,中型水库渠道清淤443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8.25万亩,新增蓄引提水量1615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1万亩。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平稳增加,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57.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 %。

    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继续顺利推进,巩固了减负成果,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投入扶贫开发资金3764万元,当年脱贫人口1.5万人。安化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3元,比上年增加37元。小康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全市恩格尔系数基本达到小康目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下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9亿元,增长24.1%,增幅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创近几年的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0.59亿元,增长35.6%;重工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15.2%。国有工业增加值6.49亿元,增长5.2%;集体工业增加值3.23亿元,增长16.7%;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0.53亿元,增长41.1%;股份制工业增加值8.72亿元,增长4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8%和26.6%。其中股份制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了38.6%,比国有工业高出10个百分点,增幅比国有工业快37个百分点,成为我市工业的主要成份。

    规模以上工业15种主要产品产量有11种增长4种下降。原煤22.5万吨,增长57.5%;农用氮磷钾肥3.7万吨,增长53.2%;机制纸13.1万吨,增长34%;食用植物油1.5万吨,增长30.6%;电子元件14亿只,增长28.4%;苎麻布及亚麻布1051万米,增长17.5%;十种有色金属1.8万吨,增长8.2%;水泥245万吨,增长7.2%;发电量58亿千瓦小时,增长6.8%;服装648万件,增长6.3%;精制茶0.7万吨,增长1.1%。饮料酒、大米、化学农药和内燃机等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产销衔接较好,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9.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90.6%,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一举摘掉了亏损帽子,首次实现整体盈利,盈亏相抵实现盈利1.24亿元。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新建企业建成投产,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纺织、食品、建材、电力、机械、造纸、电子、化工等支柱产业也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益阳电厂、纳爱斯、沅江纸业、橡胶塑料机械、益鑫泰公司等12家,这些重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 ,首批 30 家国企列入改制范围。一些原停产、破产企业成功实现了产权转让,理顺了职工劳动关系并积极投入生产。自1999年至2003年五年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是近五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与1998年相比增长2.1倍,年均增速15.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4.7亿元,增长28.6%。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64658元,比上年提高了1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与1998年相比增长67.3%,年均增速10.4%。其中::国有及其它经济完成投资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集体单位完成投资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4.5亿元,比上年下降3.6%;其它经济完成投资0.6亿元,比上年下降0.3%。国有及其它经济完成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0.7亿元,下降0.3%;更新改造投资10.3亿元,增长51.8%;房地产开发投资7.9亿元,增长1.1倍;其它投资0.95亿元,增长34.4%。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南县茅草街大桥、益沅一级公路、小淹至敷溪段公路、梓山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投资1.13亿元的秀峰公园改造已全面完工并开始接待游客;沿江风光带、资阳古道街建设和赫山商业步行街的开发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国债项目投资洞庭湖二期治理、库塘除险加固、平垸行洪、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电网主网建设和改造以及中心城区污水管理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
 
    五、国内贸易

    2003年,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的推动下,商品市场战胜“非典”冲击,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购销两旺的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9.0%。其中城市32.85亿元,增长11.9%;农村(县及县以下)57.72亿元,增长9.0%。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1.21亿元,增长9.9%;餐饮业8.64亿元,增长11.1%;其他行业0.72亿元,增长11.2%。连锁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限额以上连锁超市增至9家,商品销售额达到3.55亿元。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87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4451万美元,增长95.0%。利用外资增势不减,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41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69万美元。
旅游业全面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者279.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1亿元,增长57.6%。各景区景点建设加速提质扩容,秀峰公园投入上亿元资金整体改扩工程顺利完工并向市民免费开放,益阳奥林匹克公园获得“质环”认证证书。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03年,全市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12 .6万辆,其中民用汽车2 .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 15.6 %和13 %。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2.7%;因“非典”影响,客运周转量仅为22亿人公里,下降23.3%。

    邮电通信业能力显著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年末全市有移动电话用户33.3万户,城乡电话63.3万户。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存贷款取得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9.23亿元,比年初增长1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0.58亿元,增长15.1%。其中城镇居民存款115.22亿元,增长16.2%;农村居民存款35.36亿元,增长11.5%。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49.2亿元,增长8.5%。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效益较好的重点行业及农副产品收购。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各项保险收入5.11亿元,比上年增长36.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有新的建树。全年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共争取项目资金1000万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574万元,全市有25个项目列入省以上科技计划,其中有4个项目为国家科技部计划项目;有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120项,新发展技术贸易机构11家,完成技术贸易成交额95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全年实现产值18.32亿元,比上年增长51.3%。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29家,从业人员9800人,实现产值17.42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所增加。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基本落实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扩容提质,今年又有安化一中、沅江一中跻身省级重点高中,安化、沅江、南县职业中专可望通过国家级示范性职业中专的复评;民办教育有新的进步,民办教育机构已达240个,高等教育来势喜人,继去年成功申办湖南城市学院后,今年境内又增加了两所高职学院,益阳卫校申办医专的工作正在进行;特殊教育出现了新局面;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年内,全市初、高中学生毕业考试一次性合格率分别高出省定标准6个和7个百分点,今年高考录取率达78.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空军飞行学员,我市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今年又有278名学生通过了招飞预检。现在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12所,在校学生36.83万人,增长5.5%;普通小学1277所,在校学生27.4万人,减少16.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日趋繁荣。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比较活跃。参加全省“蒲公英”(音乐、舞蹈)大赛,我市参赛节目获金奖1个,银奖4个。选送参加全国“群星奖”(美术、音乐类评比)获铜奖1个;全省“群星奖”获金奖2个,银奖1个、铜奖1个。图书、文博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始终坚持面向大众,服务社会,参加全省少儿“传承中华”读书征文竞赛活动,获先进单位奖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广播电视进一步发展,电视播出节目套数达35套。

    卫生改革稳步推进,抗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医疗质量提高,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加大,疾病控制工作成绩显著,连续15年没有发生霍乱疫情。年末全市实有病床8932张,卫生技术人员1.35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人。

    体育事业取得骄人的成绩。成功举办了全省第六届残运会。2003年有4所体校列为了省后备人才训练基地,3所体校挂牌为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我市体育健儿全年在全省青少年比赛中取得金牌45.5枚,列全省第四位。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据测算,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4.2万人,乡村人口322.27万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各区县(市)分别被评为全省模范或先进单位。据市计生委抽样调查统计,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97‰,死亡率5.09‰,自然增长率3.88‰。

    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加大了园林城市建设力度,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据环保部门统计,全市有环境监测站7个,年内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5个,污染治理投入资金3.2亿元,增长16.8%。至年底,益阳中心城区环境噪声全部达标,面积为38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30%。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末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8500元,增长5.2%。社会保障改革有序推进,2003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为18.21万人,增长2.6%;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6.58万人,增长6.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21.56万人,增长14.7%。 “两个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享受低保补助的超过10万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

    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3年全市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24元,比上年增加620元,增长9.1%。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6276元,增加288元;转移性收入1573元,增加464元;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148元,减少18元。由于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008元,同比增加527元,增长9.6%。城区居民消费明显地向教育、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服务性消费倾斜。2003年教育支出增长45.2%,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均增长10.2%,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22.7%。恩格尔系数为32.4%,下降0.9个百分点。

    城区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2平方米。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2元,比上年增加168元,增长7.7 %,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4元,增加5元,增长0.2%,八大类消费支出有增有减。恩格尔系数为49.4%。
 
 
注:1、本公报各项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为现行价格,增长速度为可比价格。

[益阳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