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3-29

打印本页

0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继续实施四大战略,突出三大重点,推进三化进程,全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452.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4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221.32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67.0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14.2:48.9:36.9,其中: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和0.9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12635元,比上年增加1928元,按汇率折算为1528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全市规模工业中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45.98亿元,增长21.9%,高于规模工业增幅1.9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投资达53.4亿元,增长53.3%,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1%,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27.44亿元,增长14.6%;年末私营企业登记户数5744户,注册资本金60.27亿元。登记的个体工商户60411户,注册资金35.28亿元。全市非公经济总量达195.29亿元,增长11.0%,占GDP比重为43 %。
    "三化"进程取得新进展。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8%,拉动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1%。非农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增长21%,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105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发展订单种植50万亩,订单生猪养殖超过100万头。农业机械总动力148.5万千瓦,增长8.9%。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53.9万人,劳务总收入35.3亿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1.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县(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6.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省八件实事、市十件实事圆满完成。经考核验收,为民办的省八件实事和市十件实事全面顺利完成。52项具体考核指标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新建和改建通乡通村公路、农村特困户安居房建设等30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造乡镇敬老院等7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企业基本养老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14项考核指标达到目标要求。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6万人,3.05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安置大龄就业人员54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12.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1.4万人,下降0.3%,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6.5万人和64.8万人,分别增长2%和6.2%。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3:26.6:30.4,其中一产业下降1.1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1.1个点。就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16万人,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提供岗位9.05万个,求职人数8.8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据调查,一次就业率达80%。
    物价总水平涨幅提高。市场物价在上年全面上升的基础上,涨升幅度加大。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3%,涨升幅度分别比上年提高1.7和1.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零售物价指数为101.7%;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零售物价指数为102.6%。在城市居民消费的八大类价格中,由于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推动食品类价格上涨了11%。其中:粮食涨幅最大,达到41.3%,肉禽及其制品、油脂类、水产品、蛋类、干豆类及豆制品分别上涨19%、26.6%、24.3%、16.4%、18.4%,鲜菜、烟酒则分别下降17%和0.8%;居住类与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上涨2%和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均有小幅下降。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14%,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为104.7%,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分别为108%和100.9%。

    二、城乡建设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全市30个重点工程项目超计划完成投资,达到37.9亿元,为年计划的120%,增长37.8%。其中株洲航电枢纽、城市快速环道、体育中心、株洲大道、醴潭高速、龙泉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重点治理项目投资完成20.3亿元;城乡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9.62亿元,新改建公路总里程307公里,其中新改建通乡公路181.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265公里,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537公里。106国道提级改造全线贯通。按照"市投区建、区投区建"的原则,市区28个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69亿元,建设改造道路37.5公里。全年建成通村公路295公里;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完成城市房屋拆迁面积13.8万平方米,涉迁户1238户,依法拆除违法建筑7.6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5亿元,同比增长42.9%。城市经营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实现土地总收益20亿元,上缴财政土地有偿使用纯收益3.4亿元,同比增加6200万元。
    公用事业不断拓展。全年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1亿元,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8.7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2340.24公顷,城区绿地率为34.8%,绿化覆盖率达到38.3%;年末,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5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新建公共厕所16座,垃圾中转站6座。全省首条、全国第二条电动汽车示范营运专线电2路正式启动,株洲成为第5个国家级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年末,市内营运公交线路达到45条,公交运营车辆643辆,运营出租车1961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15000万人次,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10.9标台。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主题,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以清水塘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力度,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1个,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8亿元,依法关停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30家,一批不符合国家新产业政策、城市发展规划的污染严重项目被否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由上年的4.59下降至4.26,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196天,比上年增加5天,空气质量达标率53.8%,上升1.5个百分点。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为96.1%,超过国家考核要求1.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1.1%,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101.7平方公里,增加21.2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132.1%,提高27.6个百分点,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58.7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9.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76.2%。

    三、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2004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一般预算收入20.27亿元,增长20.3%;其中增值税增长22%;营业税增长35.2%,体现了经济运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全年财政总支出3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49亿元,下降10.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38亿元,增长12.3%;城市维护费用支出3.98亿元,增长24.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11亿元,增长60%,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分别增长86.9%和31.6%。
    金融机构存贷款适度增长,金融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4.06亿元,比年初新增56.9亿元,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7.42亿元,比年初增加37.95亿元,增长15.9%;企业存款余额97.33亿元,比年初增加16.36亿元。贷款余额238.24亿元,新增24.14亿元,增长11.1%。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70.08亿元,比年初增加15.44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4%。信贷投向在保证重点行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了消费信贷力度。工、农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加8.53亿元和2.95亿元,增幅分别为15%和18.7%,消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42亿元,增幅达55.7%。全年金融机构实现盈利1.43亿元,不良资产明显下降,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较年初分别下降3%、1.9%和13.2%。
    证券融资成效显著。2004年,株冶火炬和千金医药通过证券市场成功发行上市,共筹集资金7.97亿元,占全省当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数的三分之一。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数为7家,年末总市值97.64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市10家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9.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5亿元,增长27.9%;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589万元,增长13.7%,健康险保费收入3290万元,下降0.8%,寿险保费收入6.67亿元,下降2.8%。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65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财产险1.31亿元,增长34.7%;人身保险0.35亿元,下降108.7%。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0.93万人,比上年减少0.61万人。常住人口358万人,减少0.2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7.7%,人口出生率为10.73‰,比上年上升0.1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88‰,比上年上升0.5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6%。其中劳动报酬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8.6%、36.8%和39.9%。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7572元,增长12%。在八大消费支出项目中,食品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和居住支出大幅增长,分别为2699元、602元和92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9%、70.1%和36.9%;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及教育支出、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呈微增长,分别支出808元、1276元和233元,增幅分别为2.5%、0.7%和0.6%;而衣着支出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衣着支出634元,下降3.4%,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99元,下降9.4%;农民人均纯收入3536元,比上年增加507元,增长16.7%,实际增幅为13.9%,是近八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558元,增长12.9%,其中农民从本乡企业和省外务工所得劳动报酬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62.3%,分别为449元和52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6%和22.4%。家庭经营收入1756元,增长19.3%。在国家扶农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大幅增加,达到1202元,比上年增加303元,增幅为33.7%;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增长2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60元,增长9.8%,其中食品消费、居住消费、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和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幅均超过了10%,支出总额分别为1236元、372元、119元和236元,增幅分别为14.3%、13.4%、12.3%和13.8%;衣着消费143元,增长5.6%,医疗保健消费97元,增长6.7%,文化教育娱乐消费284元,下降6.8%。农民人均居住面积50.53平方米,增加0.28平方米。受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6%和48.3%,分别比上年提高0.8个和1.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63万人,比上年增加1.94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为26.61万人,增加1.94万人。全年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83亿元,征缴率为96%,共计发放养老保险金6.97亿元。全市13.16万名参保离退休人员(其中企业10.92万人)养老金100%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610家,比上年增加434家,参保人数达37.48万人,比上年增加3.29万人,共征缴医疗统筹资金2.23亿元,征缴率96%,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880家,参保职工人数38.47万人,增加4.11万人,全年共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166.7万元,收缴率97%,为1233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733万元,其中门诊医疗费93万元。社会优抚和保障逐步扩大。全市城镇3.57万户、8.24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照月人均补差55.8元的标准,全年支出保障金5747.5万元,实现了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目标;农村特困户救助全面覆盖。按照每人每月10元的标准,对农村1.28万户、2.72万名特困对象进行了救助,发放救助金326.8万元,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全面启动,对562名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95.7万元。全年改建乡镇敬老院21所,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3831张,共收养1805人;国家优抚对象1.83万人,对二等乙级以上在乡伤残军人纳入了医保体系。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五"统一"的标准,完成了57栋社区服务用房建造工作。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5项,经费2000万元。时代集团承担的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通过节点验收,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863计划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45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已有21家通过验收,"APG有机复合绝缘子"、"轨道交通用高性能减震材料关键技术开发"等一批项目取得国家专利,并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与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全市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3项。中小企业促进园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3万平方米。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市13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74.26亿元,增长19.6%;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68.77亿元和16.91亿元,分别增长18.9%和8.5%。实现利润9.75亿元,增长19.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9.4%,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家。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8家,总数达到234家。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四大领域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48.81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5.4%,实现销售收入144.65亿元,利税12.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13.5%。高新技术开发区8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32.9亿元,增长25.6%。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规模基本稳定。全年各类学校招生人数16.11万人,比上年下降13.3%,在校学生59.33万人,下降8.1%,其中:7所普通高等学校年内招生1.73万人,在校学生5.36万人,增长19.1%,培养研究生单位3个,招收新生342人,在学研究生722人。成人高等学校3所,招收学生9627人,在校学生数1.46万人,比上年增长135.9%。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2所,招生1.79万人,在校学生4.14万人。普通高中50所,招生2.71万人,在校学生7.31万人,增长8.6%。178所初中学校招收学生5.36万人,在校学生20.54万人。873所普通小学招生3.52万人,在校学生20.3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1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70人,在校学生689人。全市共有各类民办学校41所,在校学生达到3.03万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人数1.43万人,录取率达到75.4%,其中本科录取人数6948人,比上年增加1230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9.9%,初中在校学生缀学率为1.0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95%,辍学率为0.04%。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调减农村小学、教学点260余个,接收企业办学校17所,3所中学晋升为市规范化完全中学,4所农村小学办成了全市示范性小学,1所幼儿园跻身省示范幼儿园,2所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争取多方资金2800多万元,改造学校危房7万多平方米,筹措农村学校信息化、全市教育网建设资金2369万元,已建成株洲教育城域网,完成30所学校校园网的宽带接入,开通了株洲职成教育信息网和楚天人才信息网;教育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设立扶助城乡贫困学生专项基金548万元,救助贫困学生13536人次。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活跃。全年共排练上演剧目8个,大型专场晚会2台,完成文艺演出1070场。首次采用政府主办、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举办了"《同一首歌》走进株洲"大型演唱会。市花鼓剧团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全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场场爆满,深受各级领导和观众的好评。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文化活动,万人同唱《炎陵颂》的壮观场面,得到湖南卫视和香港凤凰卫视的全程现场报道。文化园主办的"岁月如歌"株洲大众歌会,已拥有会员1000多人。"周周乐"炎帝广场文化活动社会参与广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特色文化广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网吧、演出场所、电游室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集中整治,全年共进行大的专项行动29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近万家次,取缔黑网吧246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近40万张,电游赌博机600多台(块),处理非法表演团队8个; 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04.66万册,各类报纸出版量2527万份,杂志出版量18万册。广电事业不断拓展。无线数字电视宽带建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完成了从试验性发射到商业性发射的转变,目前已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3600户;株洲电视台三套节目实现了在全市的完全覆盖;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全年完成联网乡镇22个,联网村145个,联网率分别达到82%和62%,新增联网用户3.58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0.3万户,比上年增加3.3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
    卫生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个区、县传染病区主体工程、1个紧急救援中心主体工程、1所传染病医院主体工程、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和5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工作。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09个,其中:各类医院53个(其中综合医院41个),卫生院1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及防疫中心10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工作人员14135人,专业卫生技术人数1151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4730人,注册护士3798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0357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881张。全市拥有各类诊所746家,医务室、卫生所202家;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药品、医疗器械同品种质量考核合格率达到97.2%,乡镇以上药品、医疗器械全面实行了监督检查。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参加了全省春季长跑赛和大众体育运动会及全市大众体育运动会、市直机关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引进举办了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 "时代杯"中国散打王争霸赛,承办了省首届传统武术比赛。在全省第二届大众运动会上,共获金牌15枚、银牌12枚、铜牌16枚,团体总分名列全省第三。竞技体育成绩斐然,花样游泳锦标赛夺得7银5铜的战绩。在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株洲运动员夺得2金1银1铜的好成绩。残疾运动员陈伟红在雅典残奥运动会上勇夺乒乓球1金1银,为株洲争得荣誉。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在国家扶农政策鼓舞和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多重影响下,农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71亿元,增长7.4%,增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增长6.9%、7.9%、7.6%和8.2%;全市粮食总产量186.47万吨,增长13.4%。油料2.63万吨,减少4.9%。棉花1048吨,减少8.4%。烟叶1348吨,减少0.4%。水果12.65万吨,下降21.7%。苎麻、甘蔗、药材总产量分别增长7.2%、11.8%和29.2%;畜牧业生产全面加快。全市肉类总产量31.53万吨,增长9.3%。禽蛋产量3.53万吨,增长8.7%。出栏牲猪401.9万头,增长7.6%。出栏牛7.3万头,羊37.66万只,分别增长13.5%和13.2%;水产养殖加速增   长,全年水产品6.14万吨,增长9%,增幅较上年提高4.8个点。
    农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进一步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52.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3.1千公顷,增幅为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9.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7.7千公顷,增长12%;优质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4.9千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7.4%,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93.3千公顷,下降4.7%;其中瓜果类播种面积调减幅度最大,下降23.1%。蔬菜播种面积45.83千公顷,下降1.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面积之比由上年的2.36:1调整至2.78:1,充分体现了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的关系;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发展到500余个,面积达350万亩,106国道已成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带,沿线分布30个乡镇,集中了全市34%的农村人口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外销农产品;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出达到606亿元。其中非农经济产出507.3亿元,增长6.3%,占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出的83.7%;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49.9:7.8:38:4.3。
    农业放心工程大力推进。全年无公害蔬菜、大米产地认定面积分别达20.45万亩和55.97万亩;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面积101.02万亩,出栏无公害生猪193万头,占出栏生猪总量的48%;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低于标准3.3个百分点,72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了市场准入安全性检查。
    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06亿元,整修湘江防洪一线堤防和县域防洪大堤各10公里,治理病险水库117座,新建小型水库20座,整治灌区渠道2400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4.9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40公顷。新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06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12155个,小水电站12座。全年造林10.71千公顷,退耕还林2.67千公顷,年末林地面积达72.09万公顷,其中有林地56.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6.9%。
    农村改革和扶贫帮困取得新突破。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入,全年减征农业税和特产税7616万元,农民人均负担降至27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全市共拍卖、租赁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2411处,引入民间资金5341万元,新建各类工程2352处;扶贫帮困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4311万元,救助农村特困人口2.56万人,对1200多名农村"五保"老人实行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帮助6173户农民解决温饱和越过低收入线。完成1150户特困农户安居房建设,解决610户贫困农户住房问题,完善了137个乡镇预防保健站。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加快。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15亿元,增长13.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12.01亿元,增长20%,比上年快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轻工业增加值23.48亿元,增长22.4%,重工业增加值88.53亿元,增长19.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7.33亿元,增长19.4%。其中国有企业29.55亿元,增长21.7%;股份制企业55.37亿元,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1.01亿元,增长18.6%。全市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53.22亿元;产品销售率98.6%;14户"十五标志性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0.39亿元;20户"小巨人"企业完成产值18.16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中,铁矿石原矿、食用植物油、金属切削刀具、程控交换机等20种产品产量同比增幅达到了50%以上,其中有8种产品增幅超过1倍以上。全年发电量53.38亿千瓦时,增长86 %,供电量52.3亿千瓦小时,增长4.6%,工业用电量为37.14亿千瓦时,增长6.4%。
    经济效益稳步攀升。全市621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7.2%,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4.4%,提高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2%,提高7.1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69次,周转速度比上年提高23天;成本费用利润率3.5%,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59620元/人,提高9376元/人;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5家,利润过千万的企业23家,分别比上年增加9家和2家。14家标志性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1亿元,增长23.5%,利税总额10.55亿元,下降2.6%。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49.5%和43%;20家小巨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3亿元,利税总额2.23亿元,分别增长28.3%和10%。
    重点技改进展顺利。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4.01亿元,增长37.2%,实施技改项目301个。其中,当年完成技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个,投资总额为21.3亿元,占全部工业技改投资完成额的62.6%,株洲华银火电的二期工程、智成化工的5万吨双氧水工程、株化集团的2万吨汰白粉工程等重点技改项目当年投资额都超过了2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提取技术开发费1.32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26.52亿元。
    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列入改革计划的78家市属国有企业中,已有16家彻底完成改制任务; 16家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目前已投入改革成本近20亿元,置换国有资产9.91亿元,有偿解除职工原有劳动合同关系3.03万人,引进战略投资者30个,吸收外来资金22.35亿元。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的企业,生产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16.5%。具有新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74.1亿元,增长29.9%,实现利润1.1亿元,增长2.03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4.57万平方米,增长21.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0万平方米,增长2.9%。房地产交易额达到29.05亿元,实现房地产转让营业税8448万元,增长59.5%。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了三天投资1个亿。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7.6亿元,增长30.6%;非国有经济投资79.18亿元,增长36.1%。在非国有经济投资中,股份制经济投资10.31亿元,增长1.1倍;港澳台和外商投资8.84亿元,增长91.4%;私营和个体投资31.29亿元,增长3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5.85亿元,增长61%;更新改造投资40.15亿元,增长25.1%;房地产投资25.69亿元,增长39.2%。年内新开工项目426个,竣工项目329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  完成投资1.89亿元、40.03亿元和65.6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3.8%、26.8%和32.2%。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量24.73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1.3万千伏安,输电线路95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2座,延长822米;新建公路32公里,改建公路1283公里,新增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9.7公里;洗煤107万吨,水泥92万吨,化学纤维1.05万吨,棉纺锭3.6万锭,中成药505吨,氮肥4万吨。

    (四)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增加值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交通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26.86万辆,比上年增加1.7万辆。其中公路运输汽车5.4万辆,增加0.53万辆;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为332578万吨公里,增长55.6%。水运货运周转量18960万吨公里,增长86.6%;公路客运周转量481319万人公里,增长76.6%,水运客运周转量1294万人公里,增长21.9%;公路、水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400317万吨公里,增长59.1%。
    邮电通信业发展趋稳。2004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16.91亿元,增长10.2%,邮政业务总量为1.12亿元,下降8.7%;年末电话用户81.76万户,较上年增加6.86万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39.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63.55万户,新增4.85万户,增长8.3%;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7.39万户。全年发送信函868万件,比上年下降54%;特快专递34万件,下降8.1%。据测算,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8%。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国内商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城市零售额96.33亿元,增长15.2%;县城零售额21.46亿元,增长12.3%;县以下零售额41.24亿元,增长10.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7.45亿元 ,增长13.9%;餐饮业18.42亿元,增长15.3%;其他行业3.16亿元,下降6.1%;按所有制性质分,公有制经济零售额31.59亿元,增长9.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16.83亿元,增长4.2%;个体经济77.87亿元,增长14.1%;私营经济45.13亿元,增长13.3%。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71个,全年成交额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39.7亿元,增长10.3%。全市亿元市场11家,成交额95.6亿元;列入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的23大类商品,销售上升的有22类,其中,19类商品增长达到两位数,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增长59.4%,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106.2%。
    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出口大幅增长,结构明显改善。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9002万美元,增长18.7%。其中出口48436万美元,增长32.6%,进口10566万美元,下降19.8%。加工贸易出口迅猛增长,共完成9023万美元,增长4.7倍;一般贸易出口完成39413万美元,增长12.7%。机电产品出口16029万美元,增长42.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1%,较上年提高2.4个点。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出口31854万美元,占出口额的65.8%,增长33.4%;私营企业出口3153万美元,增长60.2%;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503万美元,增长82.4%。出口市场中,对日本、亚洲、加拿大增幅都在35%以上,新开辟的乌斯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市场出口均成倍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0.8%;全年实际利用内资45.46亿元,增长61.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3家。合同利用外资200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5%。实际到位外资12781万美元,增长41.9%。
    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按新统计口径,全市星级宾馆已达23家,其中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旅行社38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31.96万人次,同比增长20.1%。境外游客1.45万人次,同比增长21.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16亿元(按老口径计算为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旅游创汇收入319.7万美元,增长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