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株洲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
2007年1月31日
2006年,株洲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 综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6年株洲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达605.3亿元,增长12.3%,高于“十五”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7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分别增长5.3%、13.6%和1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6526元,比上年增加2029元;按汇率折算人均为2120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2.5:51.5:36,一、三产业分别下降了1和0.2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了1.2个百分点;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9:1,城市经济占株洲市经济比重为47.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农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59.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8.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较快发展。株洲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18亿元,增长12.3%,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52.5%。规模工业中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69亿元,增长21.3%,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06.4亿元,增长42.9%,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9.3亿元,增长15.9%,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年末注册个体工商户7.2万户,私营企业8263户,注册资本金达143.8亿元。
市场物价温和上扬。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8%。
省市实事进展顺利。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7项考核指标全部完成全年任务,其中31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如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24所,为年目标的600%;市区新增“学位”7400个,为年目标的164.4%;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10.1万平方米,为年目标的169%;新建城市绿地面积88.7万平方米,为年目标的251.8%。
二、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中环线(快速环道)全线竣工通车,湘江四桥实现合拢。建宁大道等六条城市主次干道完成投资3080万元,11条小街小巷的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200万元。改造县到乡镇公路25.4公里,完成通达工程133.6公里,通畅工程1565.4公里。建成农村乡镇客运站22个。
城市公用设施更加完备。公共汽车运营车辆693辆,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4标台。城市管道燃气家庭用户10.7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9.8万户;瓶装液化气用户13.2万户。居民燃气普及率为94.4%。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127.6万吨,供水总量17541万吨。全社会用电量57.5亿千瓦时,增长7.3%,其中工业用电38.7亿千瓦时,增长4.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8.9%。
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成功退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行列,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79,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08天,比上年增加10天。湘江株洲段水质由原来的四类改善到三类,饮用水源达标率98.1%。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量达4454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达52.5亿元,增长2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7亿元,增长20.9%。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分别增长22.7%、21.4%和46.1%。财政总支出55.7亿元,增长16.7%。
金融态势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52.4亿元,增长16.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68.7亿元,增长15.1%。各项贷款余额254.5亿元,增长8.2%。其中短期贷款158.5亿元,增长8.4%,中长期贷款80.4亿元,增长8.7%。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亿元,增长11.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9亿元,增长25.2%;人身保险收入8.2亿元,增长6.9%。各项赔款和给付额3亿元,增长40%。
证券市场取得新成效。年末境内上市公司7家,发行A股11.4亿股,共筹集资金28亿元。12月20日“南车时代电气”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H股3.6亿股,筹资22亿港元。年末株洲市上市公司总市值140亿元,增长70.6%。
四、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年末户籍总人口376.9万人,比上年增加 4.7万人,其中市区79.3万人。常住人口367.4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5.72 %,人口自然增长率5.01‰,比上年降低个0.79千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株洲市从业人员达21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5.3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5元,增长10.9%;生活消费性支出9777元,增长17.1%;人均住房面积21.1平方米,增长6.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0.4%,降低3.9个百分点。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平工资18343元,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366元,增长10.3%;人均消费性支出3427元,增长15.7%;人均住房面积54.3平方米,增长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6%,降低4.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福利进一步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86万人,增长1.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46万人,增长3.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7万人,增长0.5%;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3万人,增长3.5%;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8.6万人,增长3.1%。株洲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5406张,增长10.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09万人;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219.5万元。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4所。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株洲市科技三项费用5500万元,增长16%,新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千件,达1061件,增长18.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05件,增长48%。交流传动系统及其性能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有色金属工业重金属废水重复利用综合技术研究3个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
高新产业加速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民营科技企业19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5家,年末株洲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8.9亿元,增长34.7%。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顺利完成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湖南工业大学正式挂牌。株洲市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7所,在校生4.5万人,增长3%;拥有普通高中48所,在校生8万人,增长1.3%;拥有普通初中160所,在校生11.9万人,下降26.4%;拥有小学689所,在校生20.5万人,增长2.7%;拥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39所,增加61所,新增学位2000余个,民办幼儿园在园生比例达90%。发放救助金额2900万元,对10万余名贫困生实施了“两免一补”。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17.5%。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6个。现代花鼓戏《城市英雄》参加全省艺术节获“田汉新剧目奖”。周周乐演出23场。大型史书《株洲历史上的今天》编纂完成。县市区政府及其部门软件正版化基本完成。“炎帝陵祭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建了广电产业集团,广播电视产业突破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达1.1亿元,增长27.5%。有线电视用户35.5万户,年末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株洲市发展城郊和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2万余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株洲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2个,实有床位11208张,卫生工作人员14831人。新改建扩建乡镇卫生院44所。炎陵、茶陵县和醴陵三县(市)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9%。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达90%。儿童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96.5%。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和湖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在省“十运”会上,株洲市体育健儿夺得金牌160枚、银牌131枚、铜牌98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在省七届残运会上株洲市残疾人运动员获得金牌64枚,银牌28枚,铜牌15枚,总分居全省第一。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5.5亿元,增长5.3%。粮食播种面积25.9万公顷,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5万公顷,下降0.4%;株洲市造林面积3740公顷。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9个县市区的村庄布点总体规划和116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水利建设连续五次夺得省“芙蓉杯”。株洲市森林覆盖率达59.21%。新建农村沼气池8130个,农村沼气使用户突破5万户。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7亿元。株洲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7.5万千瓦,增长10.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8.3%。其中化工、有色冶金、交通装备、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等五大优势行业完成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8.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株冶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结束株洲市无百亿工业企业的历史。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4.6亿元,增长27.1%。实现利润24.3亿元,增长81.2%。实现利税47.4亿元,增长56.4%。亏损面由上年的20.2%降为17.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3.8,提高26.7个百分点。
园区经济良性发展。株洲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个。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92.7亿元,增长11.4%。工业增加值84.5亿元,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4亿元,增长32.2%;实际到位外资8927万美元,增长82.4%,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6.8亿元,增长21.2%。
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4.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46%;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1%;工业技术改造资金占工业投资比重达82.8%。列入改革扫尾计划的17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5家基本完成任务,12家完成70%的工作量。
建筑业平稳发展。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增长7.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为812.8和385.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4.1%和2.0%。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增长11.6%。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3.2亿元,增长26.5%。其中,城镇投资174.1亿元,增长26.8%;农村投资29.2亿元,增长24.8%。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4.4亿元,增长36.5%;工业投资76.8亿元,增长42.7%。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株洲市54个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8.2亿元,为年计划的116.5%,市体育中心、智成化工年产11.5万吨过氧化氢改扩、浙赣电气化铁路改造等6个项目顺利竣工,株洲五金机电大市场一期顺利开业,醴潭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全面完成,长株、衡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四)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12.4%。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达31万辆,增长6.9%,其中私人汽车28.5万辆,增长6.3%。公路货运量7665万吨,增长17.7%;公路客运量10222万人,增长15.8%。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通讯业务总量23.6亿元,增长22.5%。其中电信业务量22.4亿元,增长2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9.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3.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6万户。据测算,株洲市信息产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20%。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8.5亿元,增长15.1%。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城市和农村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9.4亿元和79.1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3%。餐饮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势强劲,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1亿元和179.9亿元,分别增长16.9%和15.0%。
对外贸易继续扩张。全年进出口总额9.7亿美元,增长40.5%。其中,出口额8.1亿美元,增长49.4%。出口仍以一般贸易为主,达7.3亿美元,增长49.3%。进口额1.5亿美元,增长6.8%。
招商引资有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内资81亿元,增长33.1%。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个,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20.2%。世界500强有8家在株洲投资。
旅游收入快速增长。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1万人次,增长25.4%。境外游客2.2万人次,增长25.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增长30.9%,其中旅游创汇621万美元,增长17.2%。全年出境人数1.8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人数1.7万人次。年末株洲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8家。4A级旅游景点1个。各类旅行社38家。
注:⒈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株洲统计年鉴》为准。
⒉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⒊公报中美元兑人民币按2006年12月31日汇率中间价7.8087:1计算。
⒋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