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15

打印本页

0

  2011年,全市按照“保增速、保提质、保民生”目标要求,努力克服国家调控政策趋紧、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和市场环境变化频繁等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563.9亿元,增长14.1%,继续处在高位增长区间。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6%,上半年增长15.1%,前三季度增长1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3.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45.5亿元,增长17.3%,其中工业增加值847.3亿元,增长18%,建筑业98.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485.1亿元,增长11.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11.6%,批发零售业增长9%,住宿餐饮业增长8.9%,金融业增长5.7%,房地产业增长14.3%,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2.9%,其它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4.3%。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7:58.5:31.8调整为8.5:60.5:3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70.8%和26.3%。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6%,工业占GDP比重为54.2%,提高2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城区生产总值800.3亿元,增长13.1%,占全市的比重为51%;县域763.6亿元,增长15.3%,占比为49%。城区财政总收入58.5亿元,增长27.6%,县域为64.3亿元,增长38.1%;城区一般预算收入34.8亿元,增长36.2%,县域为43.7亿元,增长43.4%。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415.6亿元,增长12.5%;县域306.4亿元,增长29.7%。城区固定资产投资465.6亿元,增长38.4%;县域383.4亿元,增长34.3%。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65元,分别增长14.5%和22.3%;县域为19760元和9058元,分别增长14.9%和22.5%。醴陵市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攸县稳居全省十强县。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31起,下降6.1%;死亡126人,下降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08人,下降26.8%;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0人,下降11.8%,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1人,下降12.5%;道路交通事故626起,下降16.4%,死亡88人,下降15.5%,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1.7人,下降17%;煤矿事故死亡12人,下降36.8%,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1.6人,下降32.4%。
  市场物价高位趋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5.2%,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其中,受上年翘尾影响上涨2.3个百分点,年内新涨价2.9个百分点。市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5%,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5.5%,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113.7%,同比上升7.8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5%,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居住类上涨4.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二、投资、建设、环保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49亿元(500万元以上),增长35.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按所有制分,公有制经济完成280.7亿元,增长43.2%,加快18.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非公有制经济568.3亿元,增长32.1%,回落19.6个百分点。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5亿元,增长69.8%;第二产业投资418.2亿元,增长24.8%,其中工业投资418亿元,增长35.5%;第三产业425.8亿元,增长47.8%,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14.2亿元,增长53%,房地产投资184.8亿元,增长2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3.9亿元,增长59.4%。三次产业投资额比为0.6:49.3:50.1,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施工项目178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12个;亿元以上项目122个,其中新开工42个。投资资金来源合计945.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28亿元,自筹资金596.3亿元,分别占13.5%和63.1%。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增绿地面积32.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0%。美化建筑33栋,改造小街小巷60条。亮化道路路灯13条,新建小街小巷路灯60条,城区无灯路段全部消除。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通过省预验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获得提名资格。城区主体框架进一步拓宽,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化率提高至57%,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华强方特欢乐世界、职教城等一批百亿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响石广场、向阳广场等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城区主次干道无障碍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建成自行车专用车道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已投放自行车1万余辆,被列为全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试点城市。数字株洲建成视频融合平台,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和数字城管三大平台全面整合。攸县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城乡环境同治经验在全国推广。
  农村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建成乡村通畅工程1000公里,农村乡镇客运站8个。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2.25万余处,治理病险水库16座。新建沼气池7548口,解决了农村1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文化站46个,农村书屋544个,改造农村危房4831户,新建或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22个。
  两型建设进程加快。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4%,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达到了“十二五”降耗目标进度。全市10个限期治理大气污染项目全部完成,39家污染企业关闭或搬迁,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综合削减率为3%。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标准,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三高一低”传统工业比重逐年下降,增幅逐年放缓;战略性新型产业增长24.5%,高于GDP增幅11.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7.8%。“一江四港”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三角叉水系改造和建宁港截污干管建设全面完成,董家塅和龙泉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中心、清水塘重金属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霞湾港整治工程和白石港污水处理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三、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175.4亿元,增长33.9%,增幅创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的历史新高;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1.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按征收部门分,国税部门完成63亿元,增长28.1%;地税部门完成62.3亿元,增长24.1%;财政部门完成50.1亿元,增长69.4%。按收入级次分,市本级完成52.6亿元,增长36.3%;县(市)级完成64.3亿元,增长38.1%;区级完成58.5亿元,增长27.6%。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首破百亿大关,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9.2亿元,增长40%;税收收入完成123亿元,增长24.7%,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1%。除与房产交易有关的税种增幅较低外,其它四大主体税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增值税49.4亿元,增长17.2%;营业税22.2亿元,增长21.2%;企业所得税15.6亿元,增长55.1%;个人所得税8.6亿元,增长34.2%。全市财政总支出254.9亿元,增长24.4%;一般预算支出188.3亿元,增长20%。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8家。全年金融机构盈利19亿元,增长58.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56.6亿元,增长19.4%,同比净增220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796.1亿元,增长17.5%,净增118.5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80亿元,增长16.3%,净增11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387亿元,增长27.1%,净增82.5亿元;短期贷款余额276.9亿元,增长19.2%,不良贷款率为5%,下降1.8个百分点。全市存贷比为50.1%,提高0.4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为53.9%,提高7.2个百分点。“唐人神”、“旗滨集团”成功挂牌上市。全市有上市公司10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1家。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5家,其中寿险17家,财产险16家,从业人员1.1万人。全年各项保费收入28.2亿元,增长2.7%。其中,财产险收入8.3亿元,增长22.6%;人身保险收入19.8亿元,下降3.9%。各项赔款和给付额7.3亿元,增长40.7%。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3.9亿元,增长24.1%;人身保险赔付3.4亿元,增长66.9%。保险赔付比为25.9%,其中财产保险赔付比为47.2%,人身保险赔付比为16.9%。人均保费收入726元,增长2.2%,保费收入占GDP比重为1.8%,回落0.3个百分点。
  四、人口、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全市年末总人口393.2万人。常住人口388.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23.1万人,乡村人口165万人。城镇化率为57.5%,提高2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2.6‰,人口自然增长率6.9‰。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全市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478.6万人次,征缴各项社保基金33.1亿元;为17.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5.3亿元。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失业再就业3.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7.5万人。援助7300名就业困难人员,其中零就业家庭188户,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发放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8000万元。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4.7万人,稳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5.3万人。全面启动了醴陵、攸县、茶陵和炎陵等四县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98.2万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37.6万人。新建或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补偿率70.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7%,统筹地区新农合住院平均补偿率达到72.1%。城区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800元提高到1020元;株洲县、醴陵市和攸县从每月725元提高到930元;茶陵、炎陵从每月725元提高到840元。全市城镇低保月均保障对象8.68万人,最低保障线标准由300元/月提高到330元/月,月人均补差205元;农村低保月均保障对象10.5万人,月人均补差68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到1500元/年。改扩建敬老院4所,农村敬老院达到115所,实现了乡乡一所敬老院目标。全市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财政支出为126.6亿元,增长20%;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7.2%,同比净增21.1亿元。全市66项省市实事项目69个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其中22项超额完成任务。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26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2633元,增长14.6%。其中,工薪收入14614元,增长12.7%;经营净收入2687元,增长45.7%;财产性收入1172元,增长12.2%;转移性收入5250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9327元,增长21.8%。其中,工资性收入4670元,增长23.1%;家庭经营收入3830元,增长21%;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827元,增长18.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6:1缩小至2.43: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791元和6712元,分别增长12.4%和22.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1%和41.8%。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得到巩固。第八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丁荣军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争取部省科技项目8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项目18项。1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励。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4项,获得资金支持1750万元。新申请专利1725件,同比增长28.6%。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039.4亿元,增长32%;实现增加值333.5亿元,增长22.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9.4%。研发经费支出262.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有各类学校149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637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823所,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学生53.7万人,教职工4.23万人。全市高考上线率99.4%,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以上上线率为70%,提高7个百分点。职教大学城已有7所院校入园,5所院校开工建设,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新校址招生办学。荣获2011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团体总分第二名,15名中职学生代表湖南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两金两银六铜的优异成绩。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6所,合格学校达到407所。完成1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全市幼儿园达到876所,学前一年入园率98.2%。实施“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主题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文体卫生协调发展。全市成功承办“2011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系列活动之一的“两岸民俗文化展演”。延续新春音乐会、周周乐、株洲读书月、市民大讲坛四大活动品牌,送戏下乡754场,送图书下乡1600册,发放资料2万余份。华强方特世界开园营业。成功举办全国排球联赛八一男、女排主场比赛和中美男篮对抗赛。全年共安排健身路径27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2套,成功举办了全市第四届大众体育运动会。株洲籍运动员眭禄获世界体操锦标赛平衡木金牌、自由操银牌和团体铜牌,李玄旭夺得世界游泳锦标赛1500米铜牌和全国游泳锦标赛400米混合泳金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3%。共有电视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为53.6万户,增加4.9万户,有线传输线路7843公里。放映电影4.5万场,放映收入3691万元。卫生机构1247个。其中,医院61家,乡镇卫生院113家,妇幼保健院10所。有床位17914张,卫生技术人员20128人,其中执业医师6734人。诊疗1195.6万人次,其中住院治疗56万人。全市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1.8/10万、7.2‰,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市中心医院正式挂牌并部分运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可用基本药物、增补药物品种达505种。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7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86亿元,增长4.4%;林业14.8亿元,增长6%;牧业77.6亿元,增长3.4%;渔业6.9亿元,增长4.2%。全年粮食产量178.5万吨,增长2.7%;水果产量20.7万吨,增长5.9%。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60%,出栏生猪427万头,存栏稳中趋升,养殖效益大幅提高。出栏牛羊58.2万头,家禽出笼2033万羽,水产品7.5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9.9万千瓦,增长6.7%,农村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2.1%。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82亿元,增长19%。
  (二)工业、园区、建筑和房地产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847.3亿元,增长18%,下降2.1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为54.2%,提高2.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21.9亿元,增长19%,回落6.2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2%,股份制企业增长15.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5.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9.4%。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8亿元、95.4亿元和51.1亿元,分别增长23.2%、31.6%和24.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增长12%、增长3.1%和2.7%,增幅有不同程度回落。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43.6%,提高22.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9.1亿元,增长27.7%;实现利税151.2元,增长24.5%;实现利润72.1亿元,增长15.5%。企业亏损面为4.5%,下降1个百分点。全市“5115”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增长25.8%,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5%。连续第五年获得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称号,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园区经济稳步推进。全市园区在建设项目267个,增加38个,其中新投产项目156个。完成投资282.9亿元,增长23.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20.3亿元,增长66.7%。实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1552亿元,增长19.3%。工业增加值470.9亿元,增长27%;利润总额58.1亿元,增长3.6%;上交税金53.6亿元,增长9.1%。园区投资占全市投资的33.3%,提高1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55.6%,下降3.7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4.7%,提高0.9个百分点。株洲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收入1050亿元,成为继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后,全省第三个迈入千亿的产业园区。
  建筑房产业健康发展。全市建筑业增加值98.2亿元,增长11.7%,回落8.4个百分点。全力抓好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受监项目246个,共创建省级标化工地33个、省标化工程20个、省优工程13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体形势平稳,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建筑节能应用逐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32个,总面积105万平方米,沿江风光带酒吧街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安装工程等项目成为典型工程。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601.8万平方米,增长17.1%。其中,现房134.2万平方米,增长33.5%;期房467.6万平方米,增长13.1%。实现商品房屋销售总额225.6亿元,增长47%。其中,现房销售总额为41.9亿元,增长38.6%;期房183.7亿元,增长49.1%。
  (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电信业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60.6亿元,增长1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亿元,增长17.1%。在建高速公路257公里,改建干线公路275.6公里,开工建设干线公路405公里,改造农村公路1180公里。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142亿吨公里,增长24.7%;公路客运周转量70.2亿人公里,增长20.1%。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50.9万台。其中,汽车18.7万台,增长21.4%;载客汽车13.7万台,载货汽车3.9万台,其他汽车0.9万台。城区627台公交车电动化置换任务全部完成,成为全国首个公交车电动化城市;城区“双燃料”出租汽车610台,保有比例达30.9%。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9.6亿元,增长19.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5.8亿元,增长16.2%;邮政业务总量1.6亿元,增长25.1%。
  (四)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6亿元,增长17.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234.7亿元,增长36.1%,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家具类、食品烟酒类商品增长较快。按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6.2亿元,增长1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4亿元,增长15.4%。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分别达到20件和155件,株洲市获评“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外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64.7亿元,增长28.7%;利用内资项目340项,净增80项。实际利用外资4.9亿美元,增长22.2%;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0个,增长34.3%。全年进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其中,进口8.1亿美元,增长4.1%;出口10.5亿美元,增长51.7%。对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分别出口20298万美元、7161万美元、7357万美元和3268万美元,增长47.9%、69.1%、34.8%和26.7%;对英、法两国出口分别下降3.4个和7个百分点。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人数1625万人次,增长33.2%;旅游总收入109.6亿元,增长33.6%;实现旅游创汇3348.7万美元,增长45%。神农谷、酒仙湖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建成开馆。国际品牌酒店希尔顿、万豪相继开工建设。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62家,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12家。共接待游客261.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8亿元。芦淞服饰城综合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获评“中国(中南)服装第一街”称号。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