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赫山区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赫山区统计局 2002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02-09-20

打印本页

分享到:

     2001年是跨世纪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加快发展主题,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挖掘和培植新的财源,进一步理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平稳推进各项改革,经济运行平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据初步测算:全区国内生产总值30280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396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2599万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20807万元,增长9.7%。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和企业不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我区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力度,积极培植农业科技样板村,庄园农业、订单农业、观光休闲综合开发层出不穷,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势头,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0年,我区农村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小康,2001年农村小康综合指数进一步提高。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037万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87972万元,增长5.5%;林业4024万元,增长1.2%;牧业54297万元,增长5.8%;渔业9744万元,增长2.5%。农业结构调整有成效,粮食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5.4万亩,优质稻率达86%,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种植结构向高效农业转移。全区调减粮食作物面积1.35万亩,用于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蔬菜、莲藕、荸荠、草莓、花卉、草皮等经济作物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畜禽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良种公猪比率达9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二元良杂母猪比率达60%,比上年提高12%,牲猪饲养量94.4万头,比上年增长4.9%,出栏牲猪61.2万头,比上年增长5.9%,家禽饲养量585万只,比上年增长1.6%,畜禽防疫意识进一步增强,水产品优质率有所提高,全区水产品总量15000吨,其中:优质渔总量5910吨,占全部水产品的39.4%,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区完成造林7005亩。新植楠竹3475亩,用材林1130亩,经济林600亩,湖区渠路、沟堤绿化栽植南抗杨4.8万株。完成竹林低改15000亩,油茶低改3000亩,中幼林抚育15000亩。
    乡镇企业通过调挤水份,发展较快。据区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区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41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集体企业总产值143746万元,比上年增长4.1%,私有企业总产值176681万元,比上年增长4.8%。个体企业总产值271423万元,比上年增长46.6%。
    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本着“依法治水”的方针,水利建设再掀高潮,堤防培修加固工程10处、12530米,吹填压浸工程3处、7800米,护坡护脚工程2处、1170米,涵闸、河坝处险改造工程16处。全区筹措6200万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完成劳动工日1070万个,移动土石方996万元。

二、工业

   我区工业继续加快改革步伐,努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抓名牌战略,创技术革新,工业生产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21635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804万元,比上年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其盈利企业盈利额1171.5万元,比上年增长19.6%,亏损企业亏损额629万元,比上年下降24.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6.7%,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中:大米增长23.4%,植物油增长80%,水泥增长11%,墙地砖增长15.9%,收获机械增长71.7%,电子元件增长39.1%,啤酒、铸件分别下降30.8%、21%。
    产品产销衔接仍然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与去年基本接近。其中:国有企业产品产销率98.7%,集体企业产品产销率99.3%,其他经济类型产品产销率96.8%。

三、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以来,我区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区上下一心、内引外联,固定资产投资在去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693万元,增长10.5%,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39308万元,增长9.7%,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20896万元,增长8.3%,个体固定资产投资34489万元,增长13.9%。农村电网改造、公路硬化等投入增加,汉森制药厂、双氧水厂在我区落户,平垸行洪、小型水利建设等投入的加强成为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主力军

四、内外贸易

    我区内贸继续实行国家扩大内需的积极政策,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引进项目,对内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775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城市零售额88460万元,增长11.7%,农村零售额95315万元,增长7.5%,农村消费市场明显低于城市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按所有制性质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国有单位零售额19271万元,增长3.06%,集体单位零售额22697万元,增长8.09%,个体私营零售额141807万元,增长10.7%,非公有制经济占77.16%,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外经外贸发展势头较好。全区实际利用外资4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3.5%,新审批外商投资企业4家,合同利用外资193.1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2951万元、引进开工项目56个,大大地激活了我区经济源头。

五、财政、金融与保险

    我区财政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加大征收力度不断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财政形势有所好转。全区财政总收入16709万元,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10705万元,增长2.7%,其中:工商税7182万元,增长7.4%,上划中央两税6004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财政收入基本上做到了均衡入库、县级财政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财政最大的成绩是保证了工资的按月发放。
    金融事业有所发展。银信部门存款余额189857万元,比年初增长19.9%,居民储蓄存款162667万元,比年初增长20.6%。银信贷款余额130162万元,比年初增长6.2%,银信部门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去年有所加大。
    保险事业有长足发展。保险机构共完成保费收入1868万元,比上年增长8.6%,给付支出406万元,其中:人民保险公司保险费收入768万元,赔款支出326万元,人寿保险公司保险费收入1100万元,给付支出80万元。

六、科技与教育

    我区继续保持“科技兴区”的战略,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全年完成高新科技产值12934万元,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新发展和扶植了一批民营性科技企业。
    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普九”教育工作稳中有进,全区共投入290万元用于购置电脑,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儿童入学率达99.95%。小学生毕业率达99.5%,初中学习毕业率达95.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只有0.025%。2001年高考,文科考试成绩平均总分达424.5,居全省第一,理科平均总分达471.5,居全省第一,理科艺体类平均总分319.3,居全省第一。

七、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4个,放映队30人,大小录像厅、舞厅不计其数,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19场次。到农村巡回演出175场次,共举办群众文化展览会5次,组织大型文艺活动1次,举办各种培训班8次。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区共有卫生机构43个,医院10个,卫生工作人员3524人。卫生机构改革全面深化,积极实行医疗分类管理,共完成医疗机构分类发证650个。坚持以霍乱防治为中心的疾病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疫源检索,共组建扑疫机动队30个,医疗抢救小组28个,培训各级医务人员802人。不断加强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全年共完成“五苗”接种14419人,全区孕妇系统管理率在95%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在80%以上。
    体育事业向前发展,全民健身强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申奥活动的成功更刺激了人民的体育雄心。成功地组织全区大众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不断加大体育设施的硬件建设,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据计生委统计,2001年共出生8793人,出生率为10.5%,计划生育率为99.1%,多孩率为0.17%。全区总人口85.69万人,农业人口63.2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3元,比上年增加147元,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比上年增加144元,增长6.6%。特困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从去年人平180元提高到210元,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事业更加健全。全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26万元,收缴失业保险基金8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48个,比上年增加12个,参保人数18877人。
    全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环保部门坚定不移地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新、扩、改、迁建设项目严格把关,取缔和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型企业,新建烟控区面积7.22平方公里。

(注:本公报所使用的资料为年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