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桃江县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桃江县统计局 2002年
200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桃江经济发展为主题,坚持“一个目标,五个主攻方面”的整体思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初步测算,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1.4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6.78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构成为39.6∶28.8∶31.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1年,全县农村经济以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民增收为重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渔业同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8.40亿元,增长1.5%,林业产值1.09亿元,增长20.8%,牧业产值3.76亿元,增长6.9%,渔业产值0.21亿元,增长1.5%。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6.27万亩,比上年下降6.7%,其中粮食作物82.8万亩,比上年调减12万亩,粮食总产30.2万吨,比去年减3.5万吨。优质高效的农作物发展加快,各种优质果园、蔬菜基地迅速发展,庄园式农业初现端倪。全县新增果园2000亩,蔬菜基地面积达1.2万亩,形成了桃灰、桃益线的优质商品粮产区,桃马、江北线的优质茶叶、水果产区,牛潭河、花果山、浮邱山等近郊乡镇的商品蔬菜区,松木塘、高桥等山区乡镇的饲料和工业用旱粮产区。
林业生产强化以营林为基础,着力开发竹产业,开创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建设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全县共造林25028亩,四旁植树200万株,林地面积达175.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沂溪流域新植楠竹1000亩,板栗300亩,南抗杨120亩,杉木300亩,全县共完成竹林低改21027亩,采伐木材6.89万立方米,采伐竹材623万根,竹木加工向高、精、深方向发展,年末拥有32家竹胶板企业,生产线达35条,竹胶板产量达72942立方米。竹胶板集团公司的成立,为全县竹胶板生产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养殖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全县生猪饲养量88.3万头,其中出栏48.8万头,存栏39.5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0%、12.2%和7.3%。存栏猪中能繁母猪3.17万头,同比增长8.6%。其中瘦肉型猪饲养量达12.3万头,增长55.7%,发展瘦肉型母猪1万头,占全县母猪存量的31.5%,增长3倍。牛饲养量4.44万头,其中出售屠宰0.62万头,存栏3.82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12.7%和8.5%。其中饲养奶牛20头,产牛奶31吨,增长3.3%。羊饲养量7.5万只,其中出栏2.43万只,分别比去年增长4.6%、8%。家禽饲养量521.2万羽,其中出笼247.7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3.9%、7%。蛋品产量5610吨,增长3.1%。水产品产量3650吨,增长4.3%。休闲渔业发展加快,全县新增休闲渔业点40个,新增水面300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县水利建设共投放资金4253万元,铺开大小水利工程4050处,完成2390处,完成土石方560万方,投入劳力12万人,完成工日495万个,新建电力排灌机埠8处、263KW,加固堤防4.89公里,水库除险15座,疏竣干支渠310条、800多公里。疏竣河道750米,新建电灌2处7台38KW,可灌耕地3000亩,电排一处3台225KW,可排涝1000亩,全县现有水库210座、容量1.93亿立方米,塘坝1.31万处容量0.5亿立方米,堤防长度42公里,农业机械总动力47.09万千瓦。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全县民间投资企业2.05亿元,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由原来的工、商、运、建、服拓展到教育、旅游、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和中型企业发展等各新领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建材、竹木加工、矿冶、食品、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据乡镇企业局初步统计,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乡镇企业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10.24%。
二、工交、运输、邮电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提高,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年内有新兴管件有限责任公司和板溪锑矿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全县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部工业中县属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遵守市场运作规则,实现了企业产权的多元化。2001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67家,其中:中央、省、市、其他属企业8家,县属企业59家。67家企业中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达19家,其中1000—2000万元的有12家,产值2000—3000万元的有3家,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有4家。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5.86亿元,其中县属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78亿元,分别增长18.9%、22.3%。县属规模工业产销率达100.8%,比上年增长3.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利税率9.7%,比上年增长9.1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7.6%,增长7.2个百分点。县属规模企业中盈利企业20家,盈利880万元,比上年增长274.5%。亏损企业21家,亏损总额894万元,比上年减亏1474万元,盈亏相抵利润总额-14万元,减亏2119万元。县属规模企业经济效益指数81.43%,比上年增长8.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下的非公有制工业快速发展。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且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如灰山港葛食品有限公司、牛魔王食品有限公司、金灵防火材料厂等发展势头良好,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步推进,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3589万元,怀桃公路小马线已完成总投资2554万元,占工程总量的44%。资江大桥正式奠基。全县完成路面大中修改造、硬化54.9公里。年末拥有机动车11850辆,其中民用汽车3391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6.5%。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增强。全县邮电业务收入7445万元,比上年增长25.7%,年末拥有邮电局所23个,全年报纸累计发行490万份,杂志累计发行17.3万份。24个乡镇773个行政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本地电话用户82046户,其中公用电话5808户,BP机用户20309户,移动用户22766户,网络用户8040户。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县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同步发展。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9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11亿元,民间投资3.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9%、30.99%。占总投资的34.8%的国有单位投资重点改善电力、电信、邮政、道路交通、粮食仓储、教育、卫生及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优化了硬环境。占总投资额的65.2%的民间投资中企业投资2.05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144%,住房等非生产性投资1.9亿元,比上年下降12.7%,民间投资大举向企业投资转移,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县城桃花江广场、体育馆竣工投入使用,提高了城区品位。万鑫水泥有限公司30万吨水泥立窑生产线续建投产,即解决了多年来拖而未决的“胡子工程”问题,又创建了我县第一家由本乡本土农民承办的民营中型企业,增强了我县水泥行业的整体实力。怀桃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完成进度计划。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2亿元,实现利润0.16亿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4.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17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为100%。
四、商业、外经、外贸、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城乡贸易稳步上升。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50万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零售额8083万元,限额以下单位完成9466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7%、6.0%,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67303万元,餐饮业完成9524万元,其他行业完成2592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4%、16.8%、1.9%。
招商引资取得可喜成绩。全年签订外商投资合同4个,实际到位外资7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3%,签订内联项目合同10个,实际到位内资10450万元,比上年增长53.7%。招商引资项目中,桃花江酒厂仅几个月打出了“桃花江美人窝酒”新品牌;月飞职业学校仅半年时间的施工和筹备于九月份如期开学;力威制药厂产权整体出让给香港信威(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后,将继续扩建生产线。
旅游业发展加快。随着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及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会议接待于一体的三星级服务企业??桃花江竹海大酒店与竹博物馆的相继开业,已初步形成以休闲渡假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格局。全年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197万元,比上年增长9.9%,仅洪山竹海和竹乡农家就接待游客14.06万人次。
五、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中有增,收入质量提高。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1091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41万元,增长1.4%。上划增值税2850万元,增长2.7%,税收入库729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5.7%,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15964万元,增长35.9%。
金融业运行质量提高,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力度增大。金融部门积极开展信贷营销,努力构筑银企双向选择平台,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杠杆作用,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8.1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5.8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3%、20.3%,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11.34亿元,增长0.7%。全年累计投放贷款5.2亿元,有效地支持了地方教育、企业、农村种养业的发展,满足了部分城乡居民住房等消费贷款需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6.38亿元,现金支出5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7%、19.1%。
保险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3149万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19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330万元。支付各类赔款754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494万元,人寿险赔付260万元。
六、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加快。继续发展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把农业科技项目放在首位,引导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是全县科技工作的重点。全年上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2个,市级1个,落实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各类科技成果24项,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专利申请23项,特别是在楠竹加工方面,从楠竹坯篾至加工成竹帘机械方面的坯篾破篾机、分层破篾机和竹帘自动编织机专利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手工破坯篾、机械分层破篾厚薄不均匀及手工编织竹帘的难题,推进了竹产业的发展。
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教育工作在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的同时,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1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61所,在校学生58264人,普通小学331所,在校学生69489人,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1459人。通过开展“万名教师劝学”活动和对特困生采取“缓、减、免、捐、助”等办法,初中学生辍学率得到控制。年内初中辍学率降到2.2%,比去年下降2.2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小学直升率为99.4%,初中毕业率为97%。培养合格高中毕业生2299名,向各类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1400名。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全县有小学专任教师3897名,中学专任教师3424名,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96.9%,中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87.0%。全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投资327.9万元改造学校危房33栋,总面积达11400平方米,投资390万元新建各类教育用房6400平方米。社会办学健康发展,全县10所社办学校投入3000万元建设教学用房和购置教学设施设备,并有6所建起了自己永久性的教学场地。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拥有群众文化馆1个,文化站24个,公共图书馆1个,各类藏书10.04万册,档案馆2个,馆藏案卷4.29万卷,电影放映单位2个,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3.2%,电视人口覆盖率95.9%,有线电视入户2.34万户,群众性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疾病防疫工作加强。2001年,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7个,其中各类医院31个,卫生技术人员2764人,病床1238张,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5张。卫生防疫工作实施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监测制,全年接种乙脑疫苗5.6万人次,乙肝疫苗3.4万人次,流行性出血热疫苗300人份。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2%,卡介苗接种率达97.06%,脊灰疫苗接种率为98.05%,百白破三联制剂接种率为97.80%,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7.83%。妇幼保健工作基本形成保健网络;县级建立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各乡镇配备妇幼专干,全县24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住院分娩业务,773个行政村配备了经过专业训练的妇幼保健员。全年共培训各类保健人员780余人,成为孕产妇管理、婴幼儿生长发育、体格检查的规范管理人员。全县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1‰,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9.8/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72.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1.2%,医疗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地整治,共取缔97家无证医疗点。食品市场重点抓了米粉、冷饮、槟榔、白糖等市场的整治。农村改水改厕稳步发展。2001年,启动集中式供水工程4处,竣工两处,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0.395万人,新改厕1.02万座,其中无害化厕所800座。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覆盖率为98.1%,农村卫生厕所人口覆盖率为72%。
体育工作取得辉煌成绩。我县运动员在参加省以上各项比赛中,共获金牌7枚、银牌10枚、铜牌7枚。其中,获得世界举重锦标赛58kg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银牌3枚,创造了桃江首次参加世界杯比赛并获得奖牌的辉煌成绩。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县体育馆的建成将为省“九运会”在我县的赛事提供场地。
七、人口、劳动就业与人民生活
2001年年末人口8183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821人,人口出生率为10.25‰,自然增长率为5.16‰,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7.06%,多孩率控制在0.47%,保住了全省计划生育一类县的光荣称号。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28681人,比上年下降4.2%,年平均工资8337元,比上年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0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长6.2%。农民人平生活消费支出2400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增长8.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22元,增长5.2%,恩格尔系数为0.509,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水平1个百分点。人民生活质量节节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洋楼化,衣着成衣化,通信工具在普及程控电话的同时,20309个BP机、22766部手提电话悄悄挂到普通居民腰间。摩托车不再成为奢侈品,小轿车已开进城乡居民家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劳动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就业培训、失业保险、职业介绍和劳务输出工作稳中求进。全年完成就业培训1089人,劳务输出3600人,下岗人员再就业人数2100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570人,登记失业率3.3%,收缴失业保险基金200万元,比上年增长66.7%,新增扩面单位11个,扩面人数197人,失业保险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县参加劳动养老保险统筹的企业单位126家,参保在职人员17178人,收缴养老金1929万元,管理离退休人员4996人,发放养老金2133万元,养老金发放率达100%,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县有6家私营企业109人纳入私营企业统筹,17名个体工商户进入统筹范围。行政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93个,参保干部职工14570人,收缴养老金2614万元,管理离退休社会统筹人员3080人,发放养老金2370万元。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2.36万元,保障了1780人的基本生活。年末县乡两级拥有敬老院7所,福利企业20家,企业职工258人,安置残疾人115人,全县劳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