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安化县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化县统计局 2002年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调整结构为主线,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6851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86379万元,增长1.1%;第二产业56238万元,增长10.4%;第三产业74234万元,增长9.6%。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质量不高,区域优势不明显,缺少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比较利益低,工业经济效益差,财政负担沉重,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同步增长。2001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34971万元,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66284万元,增长1.2%;林业产值16129万元,增长4.8%;牧业产值46275万元,增长13.8%;渔业产值6284万元,增长4.1%。今年风调雨顺,主要农产品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26.47万吨,虽因调减面积减少10.6%,但单产较去年有较大提高;油料31799吨,增长35.8%;烤烟3120吨,增长71.1%;茶叶5300吨,增长6.0%;水果11997吨,增长29.0%;蔬菜119658吨,增长5.0%。全年出栏牲猪51万头,增长4.7%。草食动物饲养进一步发展,出栏牛8.6万头,出栏羊21.2万只,分别增长-2.7%、19.4%。水产养殖稳步增长,水产品产量10401吨,增长7.1%。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通过扩大经济作物和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增加优质稻、烤烟套晚稻等种植模式。今年调减早籼稻面积、增加中稻面积、稻田扩种优质高效经济作物15万亩。油菜、玉米、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烤烟种植面积新增1.24万亩。林业在搞好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的同时,重点发展楠竹及高效经济林。全县共完成造林4.6万亩,其中新植楠竹3.7万亩。养殖业方面进一步加大节粮型草食畜和各优鱼的比重,猪、牛、羊、优良品种比重逐年提高,优质水产品进一步发展,美国鮰、俄罗斯鲟等鱼种已引进成功,优质鱼比例达25.1%。
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建玲竹业有限公司、龙塘竹业集团为龙头的竹木产业、以柘溪至五龙山百里牛羊示范带、柘溪库区渔业开发带、木子牲猪家畜养殖小区为龙头的养殖产业及传统茶果业和烤烟生产等产业对全县经济的推动和辐射作用日渐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有新的进展,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27212万元,增长27.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31千公顷,增长0.8%;农业机械总动力271534千瓦,增长12.2%。全年共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投工1260万个,完成水利工程9920处,重点抓了病险水库的处险保安、水毁工程及骨干水库的渠道配套建设、县城防洪堤建设等。
扶贫攻坚和库区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县94个重点扶贫村依靠各级扶贫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共争取国家财政扶贫和科技扶贫资金6380万元,发放扶贫贷款3599万元。劳务输出持续发展,全到劳务输出17万人,劳务收入4亿多元。库区开发在全省率先推行无地少地移民重新安置试点,同时通过交通、通讯、水利等项目的实施,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开始好转。
农民增收减负见实效。年内全县乡村统筹提留较上年减少292万元,同比降低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元,增长10.3%。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130820万元,增长13.8%。工业增加值45846万元,增长10.8%。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52675万元,增长7.23%。其中国有企业28998万元,减少12.4%;集体企业14902万元,增长51.6%;销售产值51961万元,产品销售年率99.30%,比上年增7.8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扭亏增盈已见成效。县属46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76.14%,比上年提高17.13个百分点;实现税金1992万元,增长31.75%。扭亏增盈成效显著,连续5年亏损状况得以扭转,盈亏相抵,实现利润686万元,较上年的164万元亏损减亏增盈850万元。今年亏损企业家数由去年的17家减少到11家,亏损企业亏损额674万元,比去年减少亏损360万元。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原煤30万吨,增长14.1%;精锑2548吨,减少2.4%;精钨1018吨,增长26.3%;食用植物油400吨,增长100.0%;人造板3581立方米,增长11.5%;饲料255吨,减少46.1%;水泥21.22万吨,增长31.3%;黄金14千克,减少81.3%;精制茶1579吨,减少41.4%。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批企业已顺利实施新一轮租赁经营,部分停产企业重新恢复了生产。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大经营体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强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积极推进企业技改挖潜。
建筑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4939万元,增长28.5%;竣工产值11498万元,增长22.6%。房屋施工面积139771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65688平方米。竣工面积37498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3476平方米。全县建筑业增加值10321万元,增长9.0%。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20万元,增长10.5%。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7488万元,增长7.7%;集体单位完成3930万元,减少36.9%;私营个体完成23402万元,增长11.6%。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3030万元,增长37.5%;更新改造投资1928万元,减少56.3%;房地产开发430万元,减少65.6%;其它投资2100万元,增加90.4%。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交通、城乡电网改造、通讯设施、水利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库区建设等,各主要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国家下达我县360万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已经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资江大桥已竣工通车;怀桃公路小敷段路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700万元;省道1816线、沧新线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大通线、柘探线路面硬化工程相继开工。电力部门加大投入进行两网改造,县城城网改造已全面铺开,农网改造已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220个村的网改。城镇建设注重城镇扩容提质,着重抓了县城和梅城的改造扩容,加强了各建制镇的旧城改造。全县市政基础建设投入3000万元,城乡住宅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
四、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年内完成旅客运输量406.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989.4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4%、3.7%;货物运输量12.9万吨,货物周转量8727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0%、4.2%。民用汽车拥有量2656辆。
邮政电信快速发展,全年电信投资3000万元,完成通讯工程65个,市话扩容1.35万门。新开通26个村的程控电话,全县开通程控电话村已达963个,电话通讯覆盖率达85%。新建移动通讯基站18个,新增用户1万余户。
五、商贸、旅游业
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启动消费政策已经显效,消费市场继续呈稳中上升的势态。年内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64万元,比上年增长8.8%。分城乡看,仍呈城市高农村低趋势。县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6万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66448万元,增长7.2%,低全县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91165万元,增长9.1%;餐饮业9886万元,增长8.3%;其它14713万元,增长8.0%。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共签订引资合同53个,合同引资2.3亿,实际到位资金7653万元。其中签订外资合同2个,合同引资额547万美元,实际到位82.5美元。县煤冶局引进湖北荆铁矿业有限公司1600万元,组建了鑫丰公司黄金冶炼厂;江南镇引进北京维通利机电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成立了富源牧业有限公司。联合国妇女参与发展项目第二期信贷资金39.5万元和日本国无偿援助粮食增产项目的物资和资金80万元都已到位。
旅游开发势头良好。年内新建景点110多处,完善配套设施200多处,马路溶洞、红岩水库、六步溪自然保护区等八大景观接纳能力逐渐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年内各景点共接待旅游团体280个,旅客25万人次,安化已被定为益阳市周末黄金旅游线。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税工作稳中求进,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面对严峻的财政形势,财税部门立足县情,强化责任,通过完善第三轮乡镇财政包干体制,实施综合预算管理,推行政府采购,强化罚缴分离,规范行政单位收费行为,压缩非工资性支出等措施,基本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273万元,比上年增长4.9%,财政支出21450万元,增长23.3%。
金融运行基本平衡,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强。今年各项存款大幅度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31529万元,比年初增长18.4%。特别是储蓄存款增长迅猛,年末余额189208万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81.7%,比年初增长21.1%。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明显增加,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信贷重点得到保证,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16878万元,比年初增长16.3%。由于新放贷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经营效益得到根本好转,今年实现金融系统扭亏为盈,年底实现当年盈利12万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728.8万元,同比增长20.0%。其中财险936.1万元,增长46.2%;寿险2792.7万元,增长13.2%。全年赔付754.4万元;增长45.3%。其中财险490.1万元,增长63.3%;寿险264.3万元,增长20.6%。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1年,我县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年内实施科研项目20项,推广科技成果20项。申请专利25件,实施专利8件。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7家。我县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的复查验收。
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年末普通中学60所,在校学生58795人;小学342所,在校学生87810人。今年全县继续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加大控流保学力度,全县小学入学率99.5%,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97.16%,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36%、2.89%内。继续深化“三制改革”,大力调整学校布局。今年共精简学区机构23个,撤并学校231所,分流减员337人,今年高考再获丰收,共录取大中专学生1317人,创历史最好水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特别突出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特长培育。
文化影视事业继续发展。我县文化活动精彩纷呈,2001年春节文艺晚会《走进新世纪》拉开了今年文艺活动的序幕。在揭批“法轮功”的斗争中,大型花鼓戏《魔惑》在县内及益阳5县市演出50余场,获各级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代表益阳市参加全省“走向法治”文化调演的表演唱《邻里情》获二等奖;花鼓戏《姐妹情深》获全省烟草系统文艺调演一等奖。今年我县积极组织文艺轻骑队到贫困边远山村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电影公司放映科技扶贫电影189场,中小学“爱教”电影5652场。广播电视工作取得新成就,各乡镇98%以上的村开通了广播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84.8%;广播人口覆盖率78.43%。
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顺利实施。全县医院34个,卫生技术人员211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4人,主治医师518人。今年我县对1202家医疗机构实行了分类管理,界定了1125家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77家为营利性医疗机构,有力地推进了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其次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转换医疗服务模式。随着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全县医疗护理质量全面提高,整体护理工作全面启动。转换服务模式,组织“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队”开展“送卫生下乡”活动。爱卫工作取得新进展。今年部署了春秋两季灭鼠工作,农村改水改厕成效显著。新增自来水改水工程15处,新增受益人口3800人,改造卫生厕所1530户。
体育工作取得新成就。一是业余训练成绩显著。县羽毛球学校第10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组织参加全国少儿羽毛球赛获1枚金牌,2枚银牌,3枚桐牌。今年我县参加全省羽毛球、武术、摔跤、举重比赛获14金8银11铜的好成绩。二是全民健身有声有色,举办县级和行业系统群众性体育活动13次,参赛人数达15000多人。三是省“九运会”安化赛区场馆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场馆已破土动工。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1年,全县人口951141人,其中男性497523人,非农业人口127623人。本年出生7872人,出生率8.28‰;死亡5207人,死亡率5.48‰。人口自然增长率2.08‰,比上年增长0.1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757万元,人平工资7632元;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49万元,人平工资60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元,比上年增加109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元,比上年增加124元。年末储蓄余额189208万元,人平1989元,比上年增加32955万元,人平增加346元。全县人均消费1828元,农村居民消费1500元,城镇居民消费35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