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桃江县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桃江县统计局 2003年
桃江县统计局 2003年
二OO二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昂发展主题,坚持改革创新,克难攻坚,负重奋进,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可喜的步伐。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23.7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14.7%、10.1%。通过前几年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效果逐步显现,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为37.1:31.0:31.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9 %、48.9%、37.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4.2、3.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二产业成为了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稳中有增,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程度有所提高。虽然今年我县先后遭受了四次特大暴雨袭击,特别是八月份的特大秋汛,给种植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由于养殖业、林业、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总体水平稳中有增。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8.35亿元,下降2.5%;林业产值1.26亿元,增长18.3%;牧业产值4.14亿元,增长10.9%;渔业产值0.25亿元,增长15.8%。种植业减产,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67万亩,比上年减少5.2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5.8万亩,比上年减7.06万亩;中稻28.8万亩,增加4.97万亩;晚稻21.27万亩,减5.64万亩。粮食总产量26.09万吨,比上年减4.11万吨,减13.6%,其中:早稻4.24万吨,减4.71万吨;中稻11万吨,增1.03 万吨;晚稻7.64万吨,减2.79万吨。受市场和效益的驱动,高效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发展较快,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91万亩,比上年增56.5%,葛种植面积达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1.8万亩,产量达22.76万吨,比上年增8.1%。由于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全县瘦肉型猪、土鸡、牛、羊等草食动物和渔业全面发展。共发展生猪95.8万头,比上年增8.5%,其中:出栏肉猪51.5万头,增12.4%,出栏中猪4万头,增33.3%,其中瘦肉型猪出栏20.3万头,增64%,存栏瘦肉型母猪达1.3万头,增30%;发展牛4.89万头,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出栏0.74万头,增长19.4%;发展山羊8.5万只,增13.3%,其中:出栏3.05 万只,增长25.5%;发展家禽551万羽,增5.8%,其中出笼272.4万羽,增10.0%,土鸡占90.8%;水产品产量4200吨,增长15.1%;蛋产品产量6570吨,增长17.1%。林业生产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技支撑的原则,随着我县被列入国家第一批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县,我县列入试点的面积达60.12万亩,补助资金300万元,林业生产发展形势喜人。全年共完成造林20340.2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6406.2亩,完成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3201亩,封山育林面积增加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400余万株,竹林低改21687亩,采伐木材5.57万立方米,采伐竹材650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4%。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县上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工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优质率明显提高。全县优质稻面积达60.2万亩,优质稻率达88.9%,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高产量、高出粉率的豫薯868占红薯种植面积的73%;蔬菜、西瓜、花卉优质率达95%;水果生产引进了无核葡萄、五星枇杷、黄晶犁、杨梅等优质品种,优质率达90%;旱杂粮优质率达80%;良种公猪比重达97.7%;二元良杂母猪比重达51.6%;优质鱼比重达58.3%。由于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和订单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率也随着提高。我县石牛江、花果山等优质稻生产基地,粮食商品率达60%,蔬菜、水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农作物的商品率达70%,如牛潭河桐梓园等村2000多亩商品蔬菜基地蔬菜商品率达95%,效益是种水稻收入的10多倍。
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县逐步形成了一批大面积连片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如资江沿岸万亩商品蔬菜基地、桃灰沿线10万亩优质稻基地、鸬鹚渡和灰山港2000亩良种茶基地、修山等四处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以武潭、牛田为主的5000亩小水果基地、以沾溪等7乡镇为主的瘦肉型养殖基地、以栗山河等乡镇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高桥养蜂基地和以河溪水等乡镇为主的土鸡养殖基地。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桃花江竹胶板有限公司、桃江县葛食品厂、“贡民”米业公司、“鑫海”米业公司、“乡里红”红薯粉丝、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腊大哥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代表。其中桃花江竹胶板有限公司被省政府定为全省6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桃江县葛食品厂今年投资240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建了新的生产线,增添了新的设备,今年共生产葛奶200吨,创产值200万元,利税31万元。牛魔王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嫩化牛肉系列产品25个,获“湖南省第三届农博会金奖”,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全年产量达60吨,创产值280万元,利税25万元。
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95万千瓦,耕田机、脱粒机、收割机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提高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抗灾能力增强。全县水利建设共投放资金7000万元,铺开大小水利工程4200处,完成2900处,完成土石方782万方,投入劳力15万人,完成工日585万个,加固堤防2.6公里,水库除险27座,疏竣干支渠285条760多公里。全县现有水库210座,容量1.93亿立方米,塘坝1.31万处,容量0.5 亿立方米,堤防长度42公里。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2002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投入继续加大,新上项目181个,投产170个,完成投资2.22亿元。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58.25亿元,同比增10.89%,其中增加值17.36亿元,比上年增6.18%。
二、工交、运输、邮电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县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中央省市企业完成产值1.06亿元,下降11.4%,县属企业完成产值20.43亿元,增长15.5%。按企业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98亿元,增长13.9%。其中:县属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92亿元,增长20.7%,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14.51亿元,增长13.2%。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比上年增1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社会产值的比重为32.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企业中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有19家,最高的新兴管件有限公司现价产值达5022万元,其中产值1000-2000万元的有7家,产值2000-3000万元的有6家,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整体实现扭亏增盈。全县62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19家,亏损17家,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99万元,扭转了多年来整体亏损局面,首次实现扭亏增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8.1%,比上年提高23.2个百分点。其中县属规模工业效益更加突出,县属55家规模工业中,盈利16家,盈利额1348万元,比上年增盈812万元,增长151.7%,亏损14家,亏损额492万元,比上年减亏402万元,下降45%,实现利税4017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5.04%,高出全部规模工业16.9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1.83个百分点。特别是县板溪锑矿,由于锑品价格回升,全年实现利税1096万元,比上年净增906万元。
规模以下工业健康发展。由于近几年我县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利用手中的资金办企业,农民投资办厂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形成了竹木加工、建材、矿冶、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14.5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5%,比上年增长13 .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四大交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怀桃公路已完成征地拆迁、桥涵工程和路基工程,共完成投资6300万元;洛湛铁路已完成投资1.8亿元;资江大桥、桃花江汽车站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全县共完成11公里县、乡道砂改砼,投资301万元,完成县、乡道大中修工程53公里,投资58万元。年末拥有机动车17834辆,其中民用汽车3884辆。全县共有客运班线109条,其中跨省班级19条,跨区班线26条,跨县班线26条,县内班线32条,专线6条,投入营运车辆432台。
邮电、通讯业不断发展。全县邮政、电信、移动业务收入8835万元,比上年增18.7%。年末拥有邮电局所12个,24个乡镇773个村全部通邮通话。全年报纸累计发行490万份,杂志累计发行7万份。市话年末总户数19101户,农话年末总户数69625户,移动电话户4万余户。
三、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和环保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民间投资快于国有投资。2002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国有及重点项目投资2.85亿元,增长1.4%,民间投资3.74亿元,增长14.9%,增速快于国有投资13.5个百分点。在国有投资中,基建投资1.83亿元,下降3.7%,更新改造投资0.81亿元,增长10.5%,房地产投资0.21亿元,增长17%。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8700万元的益阳市东方水泥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总投资8000万元的怀桃公路完成投资6300万元;总投资5330万元的农网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5300万元;总投资1200万元的金沙洲轧钢厂的电弧炉生产线完成投资800万元;金盆路、迎宾路、桃花江大道、外资园、党政大楼工程已得到启动。投资效益显现,去年竣工投产的益阳市万鑫水泥有限公司今年产水泥23.65万吨,创产值4245万元,创利税353万元;桃江新兴管件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后,年产管件8960吨,产量增长105.3%,创产值5022万元,实现利税402万元;桃花江竹海大酒店投入营业后生意红火,已成为省内外高档会务休闲中心;桃花江广场、体育馆提高了我县城市品位,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体育馆还成功地承办了省九运会的举重、篮球比赛。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8亿元,比上年增15.9%。12家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3亿元,实现利润0.13亿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43.2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17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达100%。
城镇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为加速我县城镇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县城实行“西改东建”战略,对11个建制镇提出了“三个一”的目标管理要求,即“拍卖一次土地,建设一条样板街道,创建一项精品工程”。城市管理力度加大,文明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灰山港、马迹塘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灰山港新建了灰山港大市场,小城镇逐步成为了城乡商贸流通和交通枢纽,起到了经济幅射和带动作用。
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0%,城镇烟控区覆盖率为100%,噪音控制区覆盖率为70%,资江干流桃江段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的达标率为9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率达100%。
四、商业、外经外贸、旅游
物价平稳,市场繁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零售物价指数为100%,消费价格指数为99.5%,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2亿元,增长9.2%,其中县城6.13亿元,增长10.3%,农村5.09亿元,增长7.9%。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喜人。全年签订外商投资合同6个,实际到位外资8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签订内联项目合同8个,实际到位内资8830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年进出口总额5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1%,有5个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旅游业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我县以发展休闲度假、绿色生态环保旅游和竹乡民俗风情旅游为特色,积极打造“桃花江”旅游品牌,旅游业成为了我县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480万元,桃花江竹海风景区被评为省级2A景区,浮邱山森林公园、桃花江森林公园已通过市级立项,正在争取省级立项,“竹乡农家”开辟了我县乡村特色旅游的新路子。
五、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均衡入库,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2186万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57万元,增长1.4%,上划增值税2880万元,增长1.1%,上划所得税949万元。在财政总收入中,经常性收入10232万元,增长3.1%,其中:税收收入8090万元,占经常性收入的79.1%,税收收入比重高于上年5.7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县财政支出22483万元,增长40.9%,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县财政努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了工资按时发放、机关正常运转和低保支出,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机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我县金融机构树立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发展观念,积极推动“金融安全区”建设,全力推广农村“信用村(镇)”试点,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至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9.1亿元,增长20.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9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全年累计投放贷款6.4亿元,主要增加了对技术改造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在信贷营销会上发布的114个项目中,有87个获得了信贷支持,资金到位率达到61.7%。农村信用社全年累放贷款4.76亿元,增长30.33%,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8567万元,支持农户近7万户,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8400万元,支持民营企业145家,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保险收入提高。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4000万元,比上年增30.2%,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50万元,增14.4%,人寿保险保费收入3150万元,增长35.2%,支付各类赔款802万元,增6.4%,其中财产险赔付538万元,增9.8%,人寿险赔付264万元,增1.5%。
六、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成效显著。全年上报各类科技项目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级3个,落实项目2个,其中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共申报国家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
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2年,全县拥有普通小学280所,在校学生57430人,校舍建筑面积37.96万平方米;普通中学63所,在校学生68669人,校舍建筑面积40.12万平方米;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171人,校舍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114人,校舍面积976平方米。全县有小学专任教师3614名,中学专任教师3695名,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96.8%,中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92%。“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初中辍学率为1.9 %,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2 %以内,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100%。高中学校为逐步适应国家“普十二”的工作要求,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县一中被评为省级重点中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不断加强,县职业中专的旅游管理专业已定为省重点专业。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经市、县注册的民办学校达14所,在校学生5000余人。2002年,中考录取人数7569人,占参考人数的61.76%,高考录取大专以上新生2079人,占参考人数的66.98%,本科上线总人数居全市第一。招飞工作再创辉煌,向空军输送飞行学员21人,招生办和县一中分别获广空招飞中心和省教育厅授予的特等奖,县四中获一等奖。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692万元,改造危房8407平方米,新建校舍9880平方米。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拥有群众文化馆1个,文化站24个,公共图书馆1个,各类藏书10.54万册,档案馆2个,馆藏案卷4.33万卷,档案室256个,室藏案卷46.85万卷,电影放映单位2个,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乡广播电视站24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4%。其中: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3.2%,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8 %,有线电视入户3万户。全县城乡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市场得到进一步整治,文化网络进一步健全,灰山港正在申报省级百强文化站,高桥乡试点的村级文化活动室正式启用。广播电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宣传质量,充分发挥“喉舌”与纽带作用,服务经济建设。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防治、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有医疗卫生单位33个,卫生技术人员2801人,病床1343张,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6张。全年接种乙脑疫苗6万人份,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为90%,卡介苗接种率为96.2%,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96.21%,百白破三联制剂接种率为96.52%,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6.29%。妇幼保健工作加大了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力度,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1.2%,全县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1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76‰,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4.58/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80.28 %,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72.76%,孕妇产前检查率为97.62%,产后访视率为95.43%。
体育工作再创辉煌。2002年,出色地承办了省九运会的举重、篮球比赛,在这次大赛中,我县运动员夺得了10.2枚金牌、8.5枚银牌、2枚铜牌的历史最好成绩;承办了湖南省第三届HNBA男子篮球赛和益阳市2002年职工乒乓球赛。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还成功举办了全县首届大众运动会。健身活动热闹非凡,有效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七、人口、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年末人口8196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669人,人口出生率为10.1‰,自然增长率为4.3‰,计划生育率为96.9%,多孩控制率为0.35%。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28800人,比上年增长0.4%,在岗职工人均工资8663元,增3.9%。农民人均纯收入2349元,比上年增3.9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4元,比上年增4.3%。农民人平生活消费支出2693元,增加293元,增长12.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44元,增长1.7%,恩格尔系数为0.462,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3.7平方米,比上年增7.1%,居住消费比上年增13.5%,交通费消费增31.2%,文教娱乐消费增29.2%,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穿着讲品牌,饮食讲营养,住房高档化,电脑、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人们在注重物质享受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享受,节假日旅游渐成时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劳动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养老保险方面企业社保统筹企业126家,参保在职人员17194人,收缴养老金1882万元,收回清欠118万元,参保离退休人员5102人,发放养老金2860万元,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新增扩面506人,收取养老金20万元。机关事业社保参保单位198家,参保人数15154人,收缴养老金4477万元,管理离退休人员3415人,支付离退休费3716万元。医疗保险收缴基金72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324人,收缴基金225万元。全年享受失业保险救济金175人,发放金额16.3万元。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813人,登记失业率为3.9%。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县城就业安置3819人,间接和直接劳务输出3320人。参加就业培训2275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084人。桃花江镇太平街社区列入全省50个社区就业试点单位,该区已有54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低保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县建立了“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微机管理体系。全县已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9360户,14135人,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291万元,发放率达100%。福利事业日趋完善,全县现有五保老人8857人,由财政供养资金达454万元,拥有福利院20所,在院人数507人,福利院床位765张。今年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全县规模最大的灰山港敬老院。全县有福利企业18家,安置企业职工261人,其中残疾人118人,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